孙悦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议题,为国内经济、文化、教育等提供了一系列机遇。同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国内现有文献及研究,探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转型策略,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以下意见:促进国际合作办学、深化教育改革,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及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征,紧跟“一带一路”倡议,在“引进来”的同时,促进我国人才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2013年,我国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具有建设性意义,不仅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贸易往来、区域秩序等硬实力的建设,还涉及政策、文化、人才等软实力建设[1],是新常态下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要分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软硬”协同,稳步发展。作为软实力的支点和关键,人才是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全过程的基础性任务。纵观国内教育发展模式,我国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一带一路”建设在为其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与时俱进,逐渐改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适应国际教育发展合作与交流的新潮流。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政策制定与实施
2016年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自该文件公布后,我国先后与6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旨在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此举符合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高等教育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锋,给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二)经济发展及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步入全新的轨道。2018年,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的几十年,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2]。中国的工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國可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逐渐从“输入国”向“输出国”转型,由此解决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的遗留问题。
(三)区域优势与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代的丝绸之路如出一辙,我国应遵循“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沿线国家协调发展,促进资源的整合分配,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新局面。“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中国作为幅员辽阔之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中,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省区,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既可以全方位联结开放城市,又便于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其次有向西开放的新疆、沿海及港澳台地区及重庆、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可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打造更紧密的区域伙伴关系。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走出去”与“引进来”人口比例失衡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规模呈相应扩大趋势。自《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发布后,在与我国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国家中,其中有24个为“一带一路”国家,说明我国的人才流动数量逐渐增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虽然我国已经逐渐从人才“输出国”向人才“输入国”转变,但依然没有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两个拐点,即: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的规模“拐点”及出国留学与归国人才“拐点”[3]。跨国人才培养带来的人才流入并没有完全弥补人才流失的不足。
(二)国际化教育理念薄弱
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模式单一、学科之间互相隔离的问题。一些高校并没有将国际化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而是将本国人才的教育培养作为主力,忽略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味追求普适性,没有考虑到本国学生与留学生文化背景及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注意国内外高等教育彼此的普适性和差异性问题,过多地强调普适性必然会抑制高等教育合作体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学科之间的互相隔离使学生成为“零散型”人才,对于所学各学科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一带一路”沿线64国涉及40多种语言,目前中国只开设了20种左右的语言类学历教育[5]。以云南省为例,根据云南省两所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显示,58.1%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熟练使用外语(或英语),这一状况难以满足“一带一路”的语言需求,必须加以改进和提高[6]。
(三)地方普通高校出现中外合作办学瓶颈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史悠久,同时是“一带一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国内外院校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开办的学校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老挝苏州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等,合作办学项目达90多个,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7]。尽管在“量”上取得一定成绩,但离“质”的飞跃还有一段距离。一些高校由于盲目寻找合作办学的对象,造成在此过程中监管不力。另外,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机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因此在跨国合作的人才大融合环境下,这些差异会成为高校之间合作交流的障碍。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国家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然而该协议的落实还须国家双方做出努力,高校之间存在不同的考核体系、专业设置,使留学人员在他国的学习成绩或成果在国内得不到相应的认可。
三、依托“一带一路”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转型
(一)宏观——国际视角
1.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各国的合作涉及经济贸易等多领域,对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迅速擴大。中国不仅是最重要的留学生来源国,而且拥有全球7%的留学生份额。在欧盟内部,英、法、德三国吸引了欧洲高等教育区以外63%的学生[8]。我国对于人才的关注和吸收应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一方面,在支持我国人才接受跨国教育的同时,培养其爱国意识及民族自豪感,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在外深造人才的归国发展。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应给予来华留学生相应的扶持政策及帮助,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才来我国学习深造,弥补人才流失,逐渐达到两个“拐点”的平衡。
2.由“参与型”向“推动型”的转变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我国应逐渐从参与者变成推动者,虽然“一带一路”理论界通常采用64国的界定,但“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是高度开放包容的。我国应大力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在现有大规模孔子学院的基础上,与更多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建成“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在院校协作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完善落实学历互认,加强各国的文化及历史背景的教育,以使交流人才更好地了解彼此不同的地域文化,提高合作办学质量及效率,形成文化互敬的局面。
(二)微观——高校视角
1.由“灌输型”向“引导型”的转变
“一带一路”在深化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方面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应逐步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专业型及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知识灌输”的局限性,仅仅是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培养出了一群“应试人才”,学习成果局限于卷面,却忽略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的引导。首先,专业需求调研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拥有较强的专业性,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跻身前列。例如,“一带一路”提出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校应注重对基础设施人才的培养。其次,经济一体化使各领域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各学科不再是独立的分支,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在国际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本理念,大批留学生了解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回到中国创业。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下的重要举措。
2.由“封闭化”向“国际化”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师资队伍、考核机制呈现封闭、单一的趋势,课程之间应相互联通、融合,对于来华留学生,在给予特别课程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其与国内学生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教育领域的共性,促进高校内部人才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互信互认的全球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遵守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语言的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涉及40多种语言,国内高校开设的语言课程较匮乏,无法满足与沿边国家的沟通,因此高校应树立国际化意识,抓住“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机遇,鼓励师生的国际交流,开设多种小语种课程,注重非通用语言人才的培养。同时,完善语言教育的规划目标,加快设立沿线国家外语高等教育辅助机构,加快推进外语高等教育的学科转型[9]。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5-9.
[2]宋林飞,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J].江海学刊,2018(03):24-31.
[3]刘进,陈劲.改革开放40年: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5):62-67.
[4]黄明东,吴亭燕.“一带一路”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29-30.
[5]赵琦玉.“一带一路”带动小语种热 广外增设马来语乌尔都语专业[N].南方日报,2015-05-11(05).
[6]宋发富.“一带一路”视角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53-59.
[7]李盛兵.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区域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2-63.
[8]张继龙,高耀明.欧盟人员流动倡议审视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9(3):104-112.
[9]徐飞.“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