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集体产业发展探析

2020-03-23 05:59邵晓贵胡奕王海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西秀区精准扶贫

邵晓贵 胡奕 王海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国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壮大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该文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内涵,介绍了西秀区4个村集体产业的发展状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集体产业;西秀区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4-0003-03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在花垣县十八洞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1]。精准扶贫是指扶贫政策和措施要精准落实到到真正的贫困人口和家庭,针对性地帮扶贫困户,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达到可持续稳定的脱贫[2]。精准扶贫要做到贫困户识别精准、帮扶措施精准、贫困户动态和扶贫效果管理精准,最终目标是到2020年确保贫困人口实现全部稳定脱贫。近年来,安顺市西秀区党委和区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长期坚持的主要任务,在区政府和全社会的积极努力奋战下,西秀区于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第3方评估验收,摘除了贫困县的帽子。本文选取西秀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行政村作为研究对象,先后走访西秀区甲村、乙村、丙村和丁村4个行政村(甲乙丙丁为村化名),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支两委、驻村干部以及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座谈,对村集体经济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1 甲村 位于西秀区南部,离西秀区城区54km,人均耕地面积1754.21m2,全村现有653户、2658人,其中劳动适龄人口1100人,常年在外劳动力1000人,传统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养殖业方面,养牛196户,总规模400头,效益120万元,还散养了一些猪、鸡、鹅等。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和土地流转,2018年人均纯收入10403元。本村集体产业有葡萄种植基地、生猪养殖基地和经果林种植基地。葡萄种植基地是以村合作社为依托,2017年建立了3.33hm2的规模,初见效益,吸纳劳动力7人。生猪养殖基地是“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建规模3500头,可吸纳劳动力40人,效益未见。经果林基地,采取“经果林公司+农户”的模式,吸纳劳动力200人,种植梨、樱桃、白茶和林下药材共计约140hm2,还未见效益。

1.2 乙村 位于西秀区中部,距离西秀区城区22km,总人口3153人,劳动适龄人口2030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950人,人均耕地面积887.11m2,2018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本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以及种植业、养殖业、自主经营和土地流转收益。养殖业方面,养牛15户,90头。传统作物有种植水稻、玉米和油菜。本村产业情况,林下养鸡项目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有3户,9个鸡舍6000只鸡。金刺梨种植产业规模为13.33hm2,吸纳5人,食用菌大棚投入120万,流转土地4hm2,吸纳劳动力54人。

1.3 丙村 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北部,总人口4406人,其中农业人口4308人,劳动适龄人口2316人,成年在外务工劳动力526人,人均耕地面积600.3m2。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村产业园务工、外出务工、种植业和土地流转收入,2018年人均收入达1万以上。主要种植传统作物水稻玉米和油菜。村集体产业方面,食用菌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农户”模式,2016年建成投产,投资近6000万元,现已成规模见效益,吸纳120人,人均工资2500元/月,土地分红10500元/hm2。养猪产业投入75万元,吸纳15人,3个猪圈共计500头猪,效益初见。

1.4 丁村 位于西秀区大东部,距离西秀区35km,属于典型的蔬菜种植区,全村总人口数4040人,劳动适龄人口1030人,常年在外劳动人口820人,2018年人均纯收入11500元,全村土地面积11km2,耕地面积800hm2,人均耕地面积0.206hm2,林地66.67hm2,水域16.67hm2。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和务工收入。本村以个体户种植蔬菜为主,大葱纯收入66000元/hm2,山药138000元/hm2,辣椒51750元/hm2,另有种植白菜、黄瓜、大豆、水稻等作物。种植大葱400hm2的规模,年收入达360万元,吸納劳动力300人。种植山药106.67hm2,年收入250万元,吸纳劳动力44人。种植辣椒133.33hm2,年收入960万元,吸纳劳动力28人。村集体产业方面,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以养鸡为主,吸纳劳动力5人。

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产业表现为多而不强 本研究所调查的4个村农业产业项目涵盖面广,不仅与推进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建设、脱贫攻坚密切相关,也是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举措和有力抓手。4个村都成立了农村种养殖合作社,甲村集体产业3项,乙村集体产业3项,丙2项,丁1项。4个村集体产业数量都不少,但这些产业项目都是近几年新建或者正在建设的项目,初始阶段大部分产业效益还未显现,后期的投入和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集体经济规模不大不强,吸纳劳动力较少,带动村民脱贫的能力有限,村民的收入还是主要靠外出务工。丙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投产较早、规模大,对吸纳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效果较好。丁村传统的优势产业蔬菜种植业比较发达,但主要是以个体种植户为主,但集体产业较弱。

2.2 发展思路不明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各村领导对集体产业发展的认识和做法有一定的差别,大部门村缺少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管理模式和科学实用的发展思路。一方面,有集体经济的村主要依靠自身的地理优势或资源优势,对于没有地理优势或资源优势的村目前很多都尚未开成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思路,盲目跟从其他村进行项目建设,缺少市场调研,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前期规划太大或规划有误,导致资金不能保障等问题出现,项目搁浅或推动缓慢。

2.3 经营管理不够专业 各村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规模、阶段和效益都不一致,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和成员都是以村委领导为主,村委领导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合作社发展的成功与否。合作社的股权构成、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等各环节都需要专业管理人员来管理经营,而所调查的几个村委都未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对于村集体经济产业的管理水平仍较低。比如,一些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制度还不够健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不够透明,导致村集体资产出现一些流失、被挪用等现象。

2.4 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村集体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和支持,村民是村集体经济的主体。但通过调查,各村由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以及村集体产业效益问题,村民对村集体产业的认识不足,村民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程度不高,大部分仍主要停留在土地流转获得流转收益层面。村集体经济对村民收入的提升上影响并不大,村集体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有限,绝大部分村民依旧长期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劳动力较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依靠外出务工为主。

2.5 基础条件薄弱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政策和市场等要素。而西秀区各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一致,发展的产业也不尽相同。在调查中发现,每个村的基础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归纳起来大致主要包括:村民和村领导观念水平和文化知识落后,生村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夯实,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产品的产销服务未市场化,农村产业项目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以及银行金融服务的难度较大。

3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3.1 建强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级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是其中关键,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村级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关键中的关键。村组织应加强产业扶贫工作各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对全村农户收入情况、产业发展情况等进行摸底,结合村实际,深入研究加快村庄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因地制宜的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方案,发展主导产业,不断提高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水平,真正依赖产业发展实现脱贫。

3.2 做大做强精准扶贫产业,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 应深化产业精准扶贫,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健全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的产业精准扶贫机制。大力推进产业项目的建设进度,促进规划的项目尽快实施并投产,投产后优先考虑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同时,应充分了解市场前景,打通销售渠道,做好长远规划,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和产品滞销问题的出现。因此,在未来应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养一批新型农民,通过发展农业项目,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种养,提高农业生产安全质量水平,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推动农业项目建设工作。突出壮大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提升专业合作社,持续优化利益联结,做优组织方式。

3.3 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 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探索有效方式,建立農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后劲,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通过现代经营形式来推进项目建设和发展,努力提高各村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各村可以聘请产业发展方面的专业管理团队或人员,对村集体产业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3.4 加大支持服务力度 突出选准产业,加快做大优势产业,加快调优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做大产业规模。突出技术服务,全力推广农业科技,推进技术培训,保障质量安全,做强农业科技。一是资金支持。加大政府、涉农、信贷、基金等金融支持力度。二是技术支持。在技术指导、培训、市场培育等方面加大力度。突出市场导向,在强化产销对接方面重精准,在健全市场流通方面提效率,在发展农村电商方面拓渠道,在提升西秀品牌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2013-11-04].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04/c64094-23421342.html.

[2]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西秀区精准扶贫
泉州市老教委赴西秀区考察交流
安顺市
西秀区开展留守儿童家长培训
西秀区委离退局慰问困难老党员
贵州省关工委到西秀区调研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