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国栋 ,高富宁 ,徐 恒 ,乔亚宁
(1. 中国矿业大学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 中国矿业大学 数字化建造与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E-mail:1321437824@qq.com)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尽管各地通过采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控力度,强化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机制,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措施,使得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依旧严峻。从 2015年开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18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734起,死亡840人,比2017年事故起数增加42起,死亡人数增加33人。频发的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广大建筑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安全管理水平依然有待继续加强和提高。
根据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控制个体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安全管理者控制安全事故的核心,只有中断事故的连锁,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研究表明,建筑工人作为施工现场的主要实施者,其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1]。因此,探索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有关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安全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广大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系统掌握有关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现状,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综述,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本文主要采取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的来源,为了保证数据完整性,不遗漏一些重要的文献,本文扩大搜索的范围,以主题“工人”或“农民工”+主题“不安全行为”进行检索,然后在此基础上手动删除与本文无关的文献。截止到2019年10月31日,共检索得到224条结果,删除与本文主题不符的105篇文献,最终得到文献119篇,其中期刊论文68篇,博硕士论文51篇,总被引数1390次,篇均被引数11.68次。另外,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我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以期更全面地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内容进行综述。
(1)文献发表数量趋势分析。我国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文献数量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1998~2007年,有关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尚未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在2008~2013年,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文献数量有了缓慢的上升,研究人员开始探讨人的不安全行为与安全事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等内容。该阶段尽管我国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较为完善,安全投入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这促使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和剖析人的不安全行为,以期找出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的方法。2014~2019年,有关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文献发表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年平均发文 17篇左右,内容涉及到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预控方法等各方面,这也反映出“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图1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文献数量趋势
(2)文献发表期刊和机构分析。从文献发表期刊来看,大多集中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工程管理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建筑经济》等期刊上,分别占发文期刊总量的22.1%、14.7%、7.4%、4.4%、4.4%和4.4%。从文献发表机构来看,重庆大学、华侨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江苏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发文量较多,分别占文献总量的 11.8%、10.9%、10.1%、10.1%、7.6%、6.7%和5.0%。可以看出,研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人员相对比较集中,通过进一步对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发现该领域主要的研究团队为方东平、郭红领和张孟春团队、叶贵团队、张云波和祁神军团队、陈伟珂团队以及韩豫、梅强和刘素霞团队等,且多为内部合作,跨校间的合作较少。另外,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献有43篇,占比36.1%,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工程安全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工程安全领域尚有许多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通过对119篇文献及部分国内学者发表在国外期刊的文章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涉及计划行为理论(TPB)、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突变理论、事故致因理论、行为安全理论、脆弱性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和行为激励理论、传播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其中计划行为理论应用较多,常被学者作为解释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和作用机理的理论基础,另外,研究人员也热衷于对该理论进行改进、拓展和完善,以期能更好地阐述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有关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方法有结构方程模型(SEM)(包括多群组SEM分析和PLS结构方程模型)、解释结构模型(ISM)、系统动力学(SD)、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模糊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法(DEMATEL)、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和一元多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潜在类别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贝叶斯网络、人工神经网络以及粗糙集等方法。其中,使用SEM方法的期刊论文多达20余篇,主要被用来阐述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和发生机理,有时会结合SD来验证和模拟各干预策略对影响因素的干预效果,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当探索某一要素是否起到调节作用时,往往使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研究。ISM方法则被用来构建影响因素间的层级结构,找出影响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因素和根层次因素,常结合DEMATEL方法判断哪些为重要影响因素。也有研究学者利用粗糙集方法来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被用来检验不同类型的建筑工人(性别、学历、年龄、工种、工作年限等)在不安全行为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模糊层次分析法则是根据构建的一系列指标来对不安全行为进行评价。社会网络分析和贝叶斯网络等则为分析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传播机理和量化各变量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力大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访谈往往作为研究者获取初始数据的基本方法,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则是梳理出各类影响因素的常用方法。而上述方法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展开相关研究。
基于对文献的详细梳理,发现目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安全氛围、安全态度、安全能力、不安全心理、不安全动机、安全认知、安全习惯、领导重视、行为干预、行为传播等方面,故本文主要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预控方法3个层面进行阐述[2~4]。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涉及到诸多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其中,一些学者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归纳。如叶贵等[5]识别了组织管理、个体、生产作业及社会环境4个层面的26个因素,利用ISM建立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三层四阶递阶结构模型,明确了关系结构和层级结构并划分了影响等级。之后,叶贵等[6]从人、物、管、环4个方面归纳了17个影响因素,建立了5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王翠英等[7]通过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 13个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阐述了各个因素的层级关系,最终得到五级递阶结构图。李辉山等[8]通过DEMATEL-ISM综合建模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按层级结构分为组织管理因素集、安全信息沟通因素集和组织行为因素集三类。而更多的学者则重点研究各类影响因素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关系,主要涉及到个体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3个层面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层面。主要涉及人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能力水平。比如,居婕等[9]将影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个人因素细分为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工作经验6个方面。Fang等[10]探讨了疲劳对建筑工人安全绩效的影响。Ju等[11]认为,情绪是影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分析情绪衰竭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黄芹芹等[12]讨论了建筑工人的不安全心理和生理健康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姚明亮等[13]则分析了工作负荷、工作满意度和安全心理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2)组织管理因素层面。主要包括组织(安全氛围、群体、组织支持等)和管理者(领导力、安全投入和安全培训等)两方面。比如,张静等[14]探讨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氛围(管理承诺、工人参与和政府管理)与工人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居婕等[9]将管理因素归纳为安全计划的完善性、安全制度的规范、安全监督力度和安全培训程度。叶贵等[15]分析了管理者行为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Fang等[16]进一步将管理者行为细化为培训和预防行为以及反馈和支持行为两类。杨振宏等[17]以群体安全氛围为中介,研究了有感领导对拥有不同经验的建筑工人群体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Wu等[18]认为领导能力是影响项目安全绩效的关键因素。何长全等[19]通过对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学者基本都认为安全氛围是安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杨鑫刚等[20]选取管理公平性、组织支持感、管理者安全态度和生产任务量作为管理因素,分析对建筑工人不安全心理行为的影响。
(3)环境因素层面。主要指物理环境(温度、湿度、噪声、照明等)和社会环境。比如叶贵等[5]选取国家治理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家庭安全劝导和领导承诺态度作为社会环境因素,选取作业方式和作业环境等作为作业生产因素。之后,又将工作环境、安全氛围和社会规范归为环境因素。Jiang等[21]认为暴露于露天环境是导致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居婕等[9]将环境因素归为领导的重视、工友的表现和工作条件三方面。赵挺生等[22]通过对地铁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分析了工作环境因子对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尽管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出的具体结论并不统一,但是可以从中概括出,个体因素(内因)是影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而组织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外因)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因素来影响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是在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的研究深化,是为了明确各影响因素在不安全行为链条中的位置及作用。张孟春等[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产生的认知原因,并以TPB理论为基础,揭示了组织因素通过影响工人的认知进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机理。Jiang等[21]针对影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个人、环境和管理因素,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来系统演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叶贵等[23]基于建筑工人个体视角构建了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理论模型,在此模型中,个体系统处于核心地位,而安全认知、安全能力和安全意识在整个行为链条中处于核心位置。陈伟珂等[24]从风险决策视角出发,探讨了认知偏差与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并验证了风险感知在两者间起到的部分中介作用。随后,陈伟珂等[3]运用突变理论构建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尖点突变模型,并对不安全行为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解释了在个体心理和准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行为的渐变—突变过程。成家磊等[25]则基于组织氛围与安全态度、不安全动机及安全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检验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祁神军等[26]又从建筑工人的安全态度、安全能力及不安全动机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它们对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Li等[27]分析了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形成的复杂机理,基于Agent建模方法构建了三层结构模型并进行了多主体仿真分析。王丹等[28]基于群体视角分析班组中建筑工人间不安全行为传播路径特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构建了建筑施工班组成员间不安全行为网络传播模型,并检验了施工班组内部不安全行为的网络传播路径。上述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详细探讨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深化了对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的认知,为以后学者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借鉴的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安全措施奠定了基础。
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改善不安全行为来预防事故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行为安全方法(BBS)和组织安全氛围(安全文化)诊断方法。Chen等[29]针对中国施工企业设计了 BBS实验课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BBS方法对提高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的行为安全性具有明显的效果。韩豫等[30]提出了建筑工人安全行为习惯的塑造策略和方法。另外,韩豫等[31]又以脆弱性为切入点,通过行为调查、演化推理和案例分析等途径,结合行为改变技术,提出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早期干预的核心策略、关键方法和实施路径。Fang等[32]提出了通过进行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对不安全行为加以控制。李磊等[33]从内因、外因和干预对策三方面构建组合干预的SD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检验了组合干预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效果。孙勇等[34]提出基于安全氛围7个维度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可以在实际施工安全管理中对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可以从源头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祁神军等[2]通过分析安全奖励和安全惩罚对具有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效果,从干预的视角提出预防不安全行为的措施。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预控方法,可以为我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制定应对安全事故发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梳理和系统分析,本文认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挖掘和拓展。
(1)研究主体方面。针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大多未对“建筑工人”这一主体进行区分,忽略了建筑工人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性,或者是从个体视角出发而很少从群体的角度去研究,也未能充分考虑我国建筑工人的群体特点对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影响[4]。相对于国外职业化的建筑工人来说,我国建筑工人多为农民工,其能力水平、对安全的认知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利益诉求,因此,未来可以考虑基于建筑工人的群体特征,来具体研究某一类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2)研究内容方面。目前研究多从个体、组织管理和环境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来研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提出预控措施,忽略了在现实管理中,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多变量、多维度且相互交叉作用的复杂动态过程[3]。另外,现有文献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大都属于行为主义范畴,忽略了建筑工人的心理认知活动在外在环境和最终行为结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5]。因此,未来有必要探索个体、组织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下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19,36]。同时,也应考虑纳入认知心理学,尤其是认知神经学范畴的理论分析。
(3)研究方法方面。当前多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得到数据,然后使用 SEM 等方法进行建模分析,缺少对数据收集方法的研究和剖析,难以反映不安全行为发生时的一系列变化,且 SEM 等数据分析方法一般先从理论上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进行阐述,然后再据此提出改进措施以改进现场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缺少可以直接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和矫正的方法[31]。因此,建议未来可以在施工现场应用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36],比如,利用 ERP等神经测量工具来获取建筑工人心理认知活动数据,利用RFID技术对建筑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实时监管,以及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定位技术(PT)对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预警等[37]。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发表期刊、发表机构及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归纳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相关文献数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发表期刊主要集中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和《工程管理学报》上,占比达44.1%,且多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机构多为国内高校,可见,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已经受到了各高校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反映出国内在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研究方面尚有许多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2)从研究理论和方法来看,国内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由于不安全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赋予其强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安全行为的主体为建筑工人,作为“社会人”这一群体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员往往利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交叉研究,如理论层面,在传统的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引入管理心理学、传播动力学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研究方法层面,引入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贝叶斯网络、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等。
(3)从研究内容来看,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影响因素方面,包括个体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形成机理方面,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重点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其在不安全行为链条中的位置及作用,进而剖析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预防方法方面,主要集中在行为安全法和安全氛围诊断法,通过直接或间接改变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来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学者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仍有一些不尽完善之处值得将来进一步研究解决。比如,多数研究者未对建筑工人群体进行区分,忽略了新老建筑工人之间的差异性,研究主体尚有待细分;另外,由于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是不同层次间多变量的交叉作用结果,因此,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及预控方法的研究应综合考虑个体、组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心理认知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如何将BIM、RFID、ERP、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中,也是未来需要探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