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2020-03-23 09:23韩小女蔡永占何彩花吕庆长杨亚琼
中国马铃薯 2020年1期
关键词:晚疫病种薯防治效果

韩小女,展 康*,蔡永占,何彩花,吕庆长,杨亚琼

(1.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云南 宣威655400;2.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云南 曲靖655000)

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之首[1]。在中国,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粮食、蔬菜和加工原料,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近年来,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在稳步增长,随着脱毒种薯及专用品种的推广应用,中国马铃薯生产前景广阔、潜力巨大[3]。但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一般年份可减产10%~20%,发病重的年份可减产50%~70%,甚至绝收。这给马铃薯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适当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是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增加收益的有效途径。

马铃薯生长期适当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对马铃薯晚疫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延长马铃薯的生育期,对后期块茎膨大、营养物质运输和积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进而有效提高产量,增加收益。因各马铃薯产区气候条件的差异,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病原菌抗药性增强[4-6],种植品种抗性下降和地域限制,导致各种药剂防治效果差异很大。因此筛选高效、经济、安全且有效防治当地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合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当地马铃薯播种期进行种薯包衣和生长期喷施7种不同药剂组合(保护剂和治疗剂),喷药后进行晚疫病病害和产量调查,分析不同药剂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中晚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马铃薯增产增效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品种:‘宣薯2号’原种。

薄膜:黑色地膜(900×0.01 mm)(云南省宣威市中博塑料有限公司)。

肥料:腐殖酸马铃薯专用肥(GR,氮磷钾比例为10∶8∶9,总腐植酸≥10%,可溶性腐植酸≥3%,有机质≥45%,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农药:代森锰锌、丙森锌、霜脲·锰锌、甲霜·锰锌、唑醚·代森联、烯酰吗啉、氟菌·肟菌酯、枯草芽孢杆菌、氟吡菌胺·霜霉威、噻虫嗪、咯菌腈。

通过查阅资料,选用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种薯包衣剂、保护剂、治疗剂11个不同化学药剂(表1)进行组合,比较防治效果与增产增效情况。其中70%噻虫嗪和2.5%咯菌腈混合后用于种薯包衣,其他药剂用于中后期叶面喷施。

表1供试药剂Table 1 Tested fungicides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板桥街道西边村委会西边梁子(现代农业种业园内),E 104°3',N 26°24',海拔1 976 m;弱酸性红壤土,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前茬作物为玉米。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1个对照,3次重复。处理1:种薯包衣+代森锰锌+唑醚·代森联;处理2:种薯包衣+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处理3:种薯包衣+丙森锌+氟菌·肟菌酯;处理4:种薯包衣+丙森锌+枯草芽孢杆菌;处理5:种薯包衣+霜脲·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处理6:种薯包衣+霜脲·锰锌+唑醚·代森联;处理7:种薯包衣+甲霜·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处理8:清水对照。每小区长4.76 m,宽4.2 m。试验于2017年3月15日播种,8月22日收获。整个生长季保护剂用1次,治疗剂用2次。种薯包衣3月15日,是将噻虫嗪(10 g/100 kg种薯)和咯菌腈(10 mL/100 kg种薯)倒入水中混匀后在种薯表面均匀喷雾,待薯皮晾干后播种。第1次防病日期为6月6日,用代森锰锌(300 g/667m2)、丙森锌(150 g/667m2)、霜脲·锰锌(80 g/667m2)、甲霜·锰锌(100 g/667m2)叶面喷雾;第2次防病日期为6月16日,用唑醚·代森联(60 g/667m2)、烯酰吗啉(40 g/667m2)、氟菌·肟菌酯(66 mL/667m2)、枯草芽孢杆菌(100 g/667m2)、氟吡菌胺·霜霉威(75 mL/667m2)叶面喷雾;第3次防病日期为6月26日,方法用量同第2次。病害调查日期为6月13日、6月23日、7月3日。

1.4试验统计方法

产量调查:按每个小区实收产量。

晚疫病调查方法:病害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每个小区选5个点,每点选2株,共选10株进行调查。

本研究采用传统的CIP分级方法,CIP 9级分法属于一种Horsfall和Barratt[7]描述方法。1级:无病;2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5%;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15%;4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5%~35%;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35%~65%;6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65%~85%;7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85%~95%;8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95%~100%;9级:全部植株枯死。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指数×该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数值)]×100

防效(%)={[CK病情指数(发病率)-处理病情指数(发病率)]/CK病情指数(发病率)}×100

数据处理:试验数据运用Excel 2007和DPS 15.1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Tukey法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药剂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病情指数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对照在6月下旬晚疫病高发期已经基本死亡,而经过防病的处理7月才陆续成熟,不同程度延长了生育期,为后期产量积累打下了基础。从病情指数上看,对照发病最重,病情指数最高,平均达到83.95。与其他处理相比,处理7的病情指数最低,平均病情指数为32.96,其次是处理5,病情指数为33.95。

病情指数经方差分析发现,第1次施药后,处理8与处理4、3、1、6、2、7、5之间差异极显著;第2次施药后,处理8与处理4,处理8与处理7,处理8与处理5,处理4与处理7,处理4与处理5之间差异极显著;第3次施药后,处理8与处理3、2,处理4与处理3、2,处理8与处理6,处理8与处理7,处理4与处理6,处理4与处理7,处理3与7、5、6,处理2与处理7之间差异显著,处理8与处理6、1、5、7,处理4与处理6、1、5、7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7与处理4、8、2、3,处理5与处理4、8、2、3之间差异极显著。从3次调查的平均病情指数来看,对照的病情指数除与处理4差异无显著水平外,与其他6个处理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2.2不同药剂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从表3来看,平均防治效果最好的是处理7,平均防效达到60.99%,其次是处理5平均防治达到60.15%;防治效果较差的是处理3和处理4,防治效果仅为33.85%和23.80%。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由好到差依次是:处理7>处理5>处理1>处理6>处理2>处理3>处理4。从方差分析结果来看,除处理3、4以外的各处理都与处理8(对照)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处理3与处理8(对照),处理5、7与处理4、8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处理4与处理8(对照),处理5与处理7,处理7与处理5、1、6、2、3,处理1、2、3、4、6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2不同药剂处理晚疫病病情指数Table 2 Disease index of late blight under different fungicide treaments

表3不同药剂处理晚疫病防治效果Table 3 Control efficacy of late blight under different fungicide treatments

2.3不同药剂组合对小区产量的影响

从表4试验结果来看,经晚疫病防治的各处理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产量最高的是处理7,产量达1 697 kg/667m2,较对照增产176.28%,其次是处理5,较对照增产173.20%;增产最低的是处理4,较对照增产22.32%。各处理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处理7>处理5>处理1>处理6>处理2>处理3>处理4。对产量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处理7、5、1与处理3、4、8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2与处理4、8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6与处理4、8之间差异极显著。

2.4不同药剂组合的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6~7月雨水比较集中,连阴时间比较长,所以晚疫病发病早、病情重、发病速度快,对照正处于盛花期或薯块膨大期就开始死亡,因而对产量造成了极大损失。各处理增产137~1 083 kg/667m2,产值增加164.55~1 299.30元/667m2。经济效益分析来看,农药成本较高的3个处理分别是处理7、3、5,较对照分别高117.00,111.50和107.00元/667m2。与对照相比,经过晚疫病防治的各处理都有明显增效,增效51.77~1 122.31元/667m2。增效率最高的是处理7,增效率为152.27%,其次是处理5,增效率为150.55%,增效率最低的是处理4,增效率为7.02%。各处理增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处理7>处理5>处理1>处理6>处理2>处理3>处理4(表5)。

表4不同药剂处理产量表现Table 4 Yields of potato under different fungicide treatments

3 讨论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防治主要以抗性育种和化学防治为主[8]。但现已育成的抗马铃薯晚疫病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化学防治还是当下的关键有效措施。关于药剂防治晚疫病的报道有:陈亚兰和张健[9]研究了8种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认为大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丁子香酚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到79.67%。杨兰芳等[10]研究了4种杀菌剂农药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认为68.75%氟吡菌胺和霜霉威悬浮剂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77.97%。关红颖[11]研究了几种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10 g,间隔7 d分2次喷施,之后再用68.75%银法利悬浮剂5 mL,间隔10 d分3次喷施,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相对较好。张建新和姚凤兰[12]研究了5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结果发现采取氟啶胺、嘧菌酯与百菌清交替使用,或田间桶混最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王云龙等[13]分析了10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发现双炔酰菌胺的防治效果最好。国内研究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的文章还有很多[14-18],但从种薯处理开始,中后期保护剂、治疗剂交替使用防治晚疫病的报道相对较少。

表5不同药剂处理经济效益分析Table 5 Economic benefits under different fungicide treatments

本试验正是通过选用不同的药剂组合进行前期包衣,中后期保护、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达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目的。其结果表明,每种药剂组合都有防效,且马铃薯产量与晚疫病防治效果成正相关,防效最好的处理产量最高,防效最差的处理产量最低。7种药剂组合中,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组合是处理7:种薯包衣+甲霜·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平均防效达到60.99%,增产率达到176.28%,增效率达到152.27%;其次是处理5:种薯包衣+霜脲·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平均防效达到60.15%,增产率达到173.20%,增效率达到150.55%;防效较差的药剂组合是处理3和4(处理3:种薯包衣+丙森锌+氟菌·肟菌酯,处理4:种薯包衣+丙森锌+枯草芽孢杆菌),防效仅为33.85%和23.80%,增产率分别达到64.17%和22.32%。因此,生产中可以选择处理7和处理5这2个药剂组合交替使用。

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综合防治时,建议结合选用抗病品种、晚疫病预测预报系统、最佳施药时机、用药剂量、施药间隔期,选用在当地尚未产生抗药性且作用位点不同的药剂或药剂组合进行交替或混合使用。今后的研究目标可以选育因地制宜抗病、高产品种为主,加强田间抗药性监测,及时掌握抗性下降的品种及对晚疫病产生抗药性的药剂,因地制宜的选用新型替代药剂,以便更好地为当地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晚疫病种薯防治效果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330 g/L二甲戊灵EC、36%异恶草松SC对直播稻田杂草防治效果
试论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