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燕, 董颖鑫
(1.中共黄山市委党校,安徽 黄山 245000; 2.巢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进程中,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8年已突破800万人,同时研究生数量也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女研究生由于自身地位和观念的不同,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多种多样,就女研究生自身而言,结合这几年的实际就业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就业观念中的误区是导致就业难的关键主观因素。因此,分析就业观念误区及其原因,帮助女研究生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是解决当前女研究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每年毕业季,各大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焦点集中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逐年增加的毕业生数量导致出现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关注的问题。观念影响行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是近几年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人员通过调查这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从各学科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观念等问题进行研究。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性别、能力素质、社会资本等因素而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因而成为就业弱势群体。近几年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化、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根据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研究生总数达到270多万人,其中女生占49.6%,并且这两年还会有一定的上升[1]。女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研究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
从宏观层面讲,我国处于“十三五”规划的社会转型阶段,高等教育也正向普及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从微观层面看,让女研究生走出就业观念的误区,引导其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难问题,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意识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就业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就业行为。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毕业生走进社会寻找工作的理论指导。关于就业观念,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杨德广等从个体层面提出就业观念包括就业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与对就业环境、政策的认知;就业的态度,即是否愿意就业以及对就业的看法;就业期望包括对地区、待遇、环境和发展空间等的期望几个方面[2]。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是毕业生对于就业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它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是毕业生价值观体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研究生作为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其就业观既有研究生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征:对女性性别的认同感;承担社会角色的分工以及学历的机会成本。本文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女研究生群体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女研究生群体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某高校文科学院女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女研究生就业观的现状。问卷主要由对就业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就业环境的认知和对就业选择的认知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在自我认知和就业环境两个维度中着重了解女性和研究生这两大特征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就业意味着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学校经历了10多年的学习,大学生对于步入社会就业既充满着热切的期待和饱满的热情,也伴随着深深的担忧。就业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实地测试,相比学校的考试,就业是一场硬仗,它从各个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综合考查,如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关键在于就业的落实情况。笔者通过对某研究型大学文科学院87名女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总体上得到女研究生对就业的认知情况。绝大多数人认为就业是文科女研究生的第一选择,既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我效能感,也反映了当代女大学生的未来选择多数是通过就业开始的。由于受到学科性质的限定,文科女研究生对创业的选择排在就业之后,并表示如果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不会考虑创业,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对就业的准备上,女研究生意识到自身竞争力的不足,往往从入学之日起,就会有意识地为就业做准备,并且在研二阶段选择外出实习,女研究生有过实习经历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就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长久的积累和准备,这样才能在就业难的现状中取得较好的就业条件。
自我认知是女研究生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主要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思维、意向、想法、能力、期望等方面进行判断与评估。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逐渐趋于平稳,研究生学历在就业方面不再有绝对优势。在自我认知方面,女研究生大多认同研究生学历并不是就业的关键因素,个人能力和社会经验比学历更加重要。此外,相对于女本科生,女研究生还有一定的劣势。一般来说女本科生的冲劲、干劲要高于女研究生,并且女研究生毕业后由于年龄的因素,结婚生子成为除就业外的另一重要事情,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考虑的因素较多,这也束缚了女研究生的就业选择。总体来说,女研究生在就业方面的自我认知是中规中矩的,既没有盲目自信,也没有过分自卑,能够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自我、评价自我,进而选择适当的就业单位。
虽然就业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外部就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研究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政策环境是保障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政策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关乎到整个社会就业压力问题以及就业结构是否平衡,构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就业[3]。我国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从鼓励前往基层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国家政策从多角度、多方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国家的大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起着积极引导和鼓励作用。就业是一个社会参与的问题,学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无一不受到社会观念和文化的影响。就女研究生而言,虽然当今的社会观念和文化提倡男女平等,是具有包容性的,但是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由于男女性别差异引起的社会不公平依然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我国传统社会观念认为,男性能力强于女性,不仅是男性这样认为,在社会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文科类女研究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这一观念,导致在就业时遇到男性竞争对手时产生不自信甚至自卑心理。这一点在用人单位亦是如此,很多用人单位表示,在相同职位的应聘者中,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男性,甚至是一些偏文科类的职位,也是男性求职者的优势更大,例如高校辅导员、行政人员以及幼儿园教师的招聘等。除了性别上的不公平,4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社会给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是“不公平”的。由于现在的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对孩子的事情包揽包办,面对子女尤其是女儿的就业问题,家长不遗余力地找关系、寻资源,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孩子送进好的就业单位。在我国研究生生源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部分毕业生缺乏社会资本,主要靠自身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这就导致了就业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根据被调查者的反馈,其所在高校和学院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完善,信息资源丰富,为其顺利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和服务。学校和学院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为大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求职心理辅导、求职技巧培训等各种服务。学院还根据女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旨在帮助她们顺利就业。
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仅是毕业生选择单位,也是单位选择毕业生。根据调查,在对就业选择的认知上,女研究生普遍坚持传统观念,追求工资待遇好、工作环境优良、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她们的理想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高校等事业单位,而这类工作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创业方面,被调查者中仅有一人表示如果没有找到好的工作会考虑创业。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女研究生同样表现出对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热衷,而不愿意去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女研究生就业地点的第一选择是一线城市,其次才考虑离家乡近一点的地方,发达地区对女研究生的吸引力已超过女性对家乡的依赖。相对来说,薪资的高低对女研究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普遍认为工资在5 000元/月以上即可达到自己的预期。从这一点来看,女研究生的价值选择是比较合理的。
通过对女研究生就业观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对几名学生的深度访谈,归纳总结出当前女研究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失去了绝对优势,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就业的基本模式。在就业观上研究生应当与时俱进,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观,而不是过去那种封闭狭隘的观念。但是,当前女研究生的就业观普遍呈现出消极被动的现象,缺乏一定的冒险和吃苦精神。主要表现为存在“就业定终身”的狭隘思想,不敢轻易迈出就业的第一步,持保守的态度,并且在就业时盲目追求职业声望,过分在意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及个人身份,认为民营小企业和销售等岗位与自身的研究生身份不符,没有面子。对大部分女研究生来说,冒险和吃苦的职业是不予考虑的,她们更希望谋求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期望获得一份保守和安逸的工作。
研究生在学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缺乏与社会和外界的沟通,但是只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与社会脱节的,最终是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的。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就业是必由之路。调查显示,女研究生的就业观比较僵化、死板。在面对就业失利时倾向于以考博来逃避就业,并且对学校和家庭的依赖性较大。不少女研究的就业观还停留在过去的以学历为本的时代,认为拥有研究生学历就应该找一份社会地位高、薪资稳定的工作,而不愿去基层单位、小型企业以及销售岗位等,进取心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不足。事实上,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稳定和安逸的工作基本上不存在,女研究生就业观念的僵化和死板进一步强化了女性的弱势地位和社会对女性的固有成见,也限制了女研究生的就业选择范围,加剧了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
一些女研究生在自我认知上也存在错位,表现在:一是与实际不符;二是存在一定的自卑或过于自信,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和社会。在大环境下,由于对女性的偏见和自身年龄的劣势,部分女研究生给自己设置了过低的要求,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比不上男性求职者,因而放弃尝试,错失了一些就业机会。在求职面试时也缺乏自信,忽视自身的优势,一旦经历了几次失败则更加怀疑自己,陷入迷茫。部分女研究生则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导致择业期望值过高,一心非大城市和高待遇的工作不做。但学校中获得的荣誉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的,这一点对于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来说只是加分项,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会遇到超出预期的困难。而来自农村生源的女生则普遍抱有跳出“农门”改变身份的想法,毕业后碍于面子,宁愿漂泊在大城市,也不愿去基层或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调查结果显示,女研究生在社会的影响下普遍将就业的首选地定在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虽然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但是竞争也很激烈。很多女研究生一味追求前往大城市发展,自愿放弃一些不错的就业机会,挤破头也要跻身一线城市,造成“自愿失业”的现象。另一部分女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家庭或者男朋友的影响,就业地点选择在离家近的区域或者是男朋友工作的城市,受地域的局限,大大减少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在交通、通信高速发展的今天,地域的限制已经不再是阻碍就业地点选择的关键因素,女研究生过分注重区域的意识不仅是就业观念落后,也是就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的就业与择业权利是我国劳动法规中的基本内容。虽然政府政策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性别歧视,但是传统社会文化的性别歧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女研究生是高学历人群,女权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较强,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要求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做到男女平等,但是常常达不到预期。一味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强求社会公平,一旦遭到不平等的待遇,就否定现实条件,对社会充满不满情绪,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对社会的不信任,影响了自己求职的正常之道。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不少女研究生为了能在就业大潮中取得一份好的工作,常常投其所好,将自己包装成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而忽视自身内在的涵养和能力,急功近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根据女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就业观念误区以及女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对策,旨在帮助女研究生走出就业观念误区,进而指导女研究生正确进行就业选择。
岗位无贵贱,就业无差别。女研究生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积极良好的就业观是关键。不能把就业单位局限于理想中,要扩大择业的视野,择业目标不应该总局限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者知名的大型企业、政府机关单位。从长远看,一些小地方、基层单位、小企业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此外,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女研究生即便在择业过程中受挫,也要坚定就业信心,培养一种健康的择业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分配制度和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高校培养的人才也越来越与社会相适应。女研究生也应该依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就业规划,不要将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固定不变。女研究生作为女性群体中的高学历人才,毕业后就业应该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以国家利益为重,懂得奉献社会,而不是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把“高收入、好待遇、优环境”当作就业的第一标准。
当前政府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女研究生应该抓住这个时机,认识到自身在自主创业上的优势,在国家的鼓励和学校的支持下大胆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最好的就业,而不是把进入工作单位当作是唯一的就业选择。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各行各业都存在创业机会,女研究生可以从事教育、传媒、文化等领域的创业,这些领域对女研究生而言不仅机会多,所受的阻力也相对较小。
社会的不公平不会瞬间消除,男女性别差异也会长期存在。女研究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从自我做起。首先,应重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应对严峻的就业市场,从容面对竞争和压力;其次,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储备各种过硬的知识和技能,相对于面试技巧、求职攻略,深厚的知识、技能和实际能力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关键。而正确评估自身能力,不自卑也不夸大,实事求是地进行就业选择是就业的基本。
当今女研究生就业困难与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误区具有直接的关系。观念影响行为,因此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女研究生应该树立积极良好的就业观,依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就业规划,脚踏实地,正确评估自身能力,从而实现良好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