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年,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内核的机器人写作、新闻推荐系统、自动化事实核查、智能广告等在部分媒体得到应用和实践,智能技术带来的理念重塑和实践变革正在对新闻机构和从业者产生根本性影响。作为专业媒体,政法类媒体如何面对智能技术的挑战,又该怎样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从融媒到智媒的转变?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人工智能诞生于1956 年美国达特茅斯的一个研讨会,由会议召集者约翰·麦卡锡为其命名。随着大数据、超级计算机和深度学习的诞生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透到媒体生产、传播、服务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新型的智能化媒体模式。
国内外对智能媒体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对智能媒体的理解有多个视角。一是站在技术视角,认为智能媒体由媒体、AI(人工智能)、IT(信息技术)和DATA(数据)构成。在“内容”无限和“渠道”无限的时代,有内容依附的介质未来都可以是媒体。大数据技术是智能媒体的基础,大数据将重构媒体生产、展示、传播全链条①。二是站在用户视角,认为智能媒体是以用户为中心,服务于用户的时空和场景②,会随着用户所在场景的不同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推送。所以,智能媒体是能够感知用户并为用户带来更佳体验的信息客户端与服务端的总和③。智能媒体的核心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实时地、智能地向其提供产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竞争力。④综合上述两个视角,任锦鸾、曹文等人认为媒体智能化指的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媒体行业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媒体系统逐步具备类似于人类的感知能力、记忆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自适应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媒体智能化的结果就是逐步形成新的智能媒体。⑤
智能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智能化内容,最突出的表现是机器人写作,例如美联社的Wordsmith、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新闻的Dream⁃writer,在实践过程中均取得不俗表现。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生产发布了史上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2018 两会MGC 舆情热点》,这条视频新闻的生产仅用时15秒,通过机器人分析两会舆情、生成可视化图表,配音、配图和视频剪辑都由媒体大脑自动完成。此外,多种智能技术可以捕获高质量的音频、视频,甚至通过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直播,从而实现多种媒介展现方式的融合。
二是智能化内容加工。包括为文本内容智能化匹配图片、视频、标题和摘要,AI剪辑视频,AI合成视频等。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报道,央视新闻新媒体的AI剪辑能够充分利用每一路信号画面进行完整组接,从而展现每个方队、方阵经过天安门的全部过程,时长达到1分钟以上。
三是智能化内容分发。通过内容资源池和算法技术进行信息画像,根据用户的属性、行为、偏好等个性化特征进行用户画像,在信息画像和用户画像之间进行匹配,实现“千人千面”的内容推送,一方面解决信息过载、实现精准分发,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新闻、内容提供与之匹配的信息、资讯和服务。
四是智能化内容管理。包括建立智能化数据库、进行智能审核、对音视频数据进行智能化分类和整理、建立智能化反馈系统等。比如运用AI 技术审核过滤关键词,智能识别视频内语音、文字、画面的色情、暴恐、不良画面等内容,还可以通过图像比对进行黄赌毒鉴别。
政法类媒体身兼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运用典型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及时报道我国社会法治建设最新动态等功能和使命,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政法类媒体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受众广泛,参与度高。政法领域一直以来是新闻富矿,无论是依法治国举措、刑事大要案和反腐败案件,还是日常法治事件、家庭邻里纠纷等,都是社会舆论的焦点和百姓关注的热点。因此,作为宣传法律规章的重要渠道,由于具有普适性和广泛性,政法类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政法新闻拥有大量、稳定的受众群体。在社会新闻排行榜中,政法新闻拥有较大的流量和较高的参与度。
第二,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相较综合性媒体,政法类媒体由于其特殊性,更容易接近政法机关和执法部门获得第一手资料,拥有权威的新闻资源。同时政法类媒体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可以从专业角度深度挖掘和解读法律案件,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法律法规,实现良好的普法效果。
第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一直以来,政法新闻的报道形式较为多样化,消息、通讯、现场报道、漫画、庭审直播、现场纪实、模拟法庭、以案说法等应用广泛。新媒体时代,政法新闻的报道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数据新闻、可视化图表、短视频政法小故事、政法视频等全面开花,增强了政法新闻的可读性、可视性和易读效果。
目前,传统媒体已经在运用AI、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探索智能化发展路径。政法类媒体在走过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发展之后,一方面与其他大众化媒体、综合性媒体一样,采用普适性、易用性的智能技术建设政法智能媒体,另一方面需要结合专业类媒体的特点,寻找政法媒体的特色智能化应用。
在新闻采集方面,智能技术能超越人类个体所能触及的范围,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会拓宽新闻采集的渠道,带来更大量级的信息和更具新意的景象。就政法媒体而言,可以采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现场采访,进入一些记者不宜进入的案发现场,还可以采用街头视频、社区视频等传感器获取第一手真实准确的现场素材。
在新闻生产方面,政法新闻的阅读群体有其相对的圈群性和稳定性,可以运用大数据来收集这类群体的行为惯性、场景偏好、社交兴趣并描述出他们的画像,为这类人群生产具有针对性的政法新闻和视频新闻。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公开的法律文书,为新闻内容智能匹配相关的案例、法律条文和数据,以此强化政法新闻的专业性。
在新闻加工方面,可以运用AI 和大数据技术丰富政法新闻报道形态,比如针对政法新闻的动态性和过程化的特点,可以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视觉图形、图像呈现出来;针对政法新闻中庞杂、枯燥的数据,可以运用可视化信息图和数据新闻呈现出来;针对政法新闻专业性的特点,可以研究开发政法案例数据库,并将案例库与新闻报道实时匹配。
在新闻分发方面,尽可能运用AI 智能技术实现政法媒体的分众传播和社群分发。作为专业化、垂直类媒体,政法新闻的分发原本就具有分众性和细分化的特点,AI 技术、智能化匹配可以让分众传播的精细度更高,可以在新闻之外提供更多的服务性内容。此外,还可以用户的相关阅读为底层数据,挖掘出潜在的政法新闻用户并进行推送。
在新闻消费方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用户以更为真切的“第一人称”视角进入新闻现场,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事件,比如通过VR/AR 看庭审直播,看模拟还原的案发现场等。人机互动带来的沉浸感不仅给予用户直观的感受,而且能减少新闻报道中因多种主客观原因所导致的信息缺失。
目前,智能化转变、智能媒体还只是探索和开始,一切以用户为依归,以用户为中心实现智能化的价值最大化才是智能媒体的最终目标。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向安玲:《全息、全知、全能——未来媒体发展趋势探析》,《中国出版》2016年第2期。
②胡正荣:《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建构一个全媒体的生态系统》,《中国广播》2016 年第11期。
③许志强:《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出版》2016年第12期。
④张海燕:《从大并购到大融合:中国传媒业发展趋势》,《开放导报》2016年第2期。
⑤任锦鸾、曹文、刘丽华、黄锐、祝金甫:《基于技术与市场视角的智能媒体发展态势分析》,《现代传播》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