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方业
移动互联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互联网上每天产生的各类信息和观点泥沙俱下,靠过去的管控模式已经很难塑造出良好的舆论生态。如何让公众在“信息暗夜”的汪洋大海里分清真伪、辨明航向?实践证明,新闻评论是引导舆论的一个有效手段,在移动互联时代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继续发挥评论的引导功能。
传统媒体时代,以报纸评论为代表的新闻评论无可置疑地成为舆论场的排头兵。只要新闻事件发生,引发社会关注,报纸评论总会积极发声,发挥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国内新闻评论的繁荣,肇始于2000年前后的报业市场化,各地党报纷纷创办都市报。那个年代,无论党报和都市报都积极开办时评版,很多报纸有一个甚至三四个版面,有些从周一到周五都有时评版。其中,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学习国外报纸的经验,开办社论版和时评专栏,让新闻时评成为公众表达观点和诉求的平台,同时把新闻时评当作市场竞争的主打产品。可以说,在报业兴盛时期,报纸评论在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引领社会思潮、塑造时代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报业的黄金时代,很多报纸利用互联网来增加影响力,与此同时,互联网凭风借力,发展壮大起来。很多网站开设了论坛和评论频道,组织原创评论,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时评频道和栏目,如人民网“观点”频道、新华网“新华网评”、湖南红网“红辣椒评论”、东方网“东方网评”等。只有少数网站支付稿酬,稿件质量较高,时效性更强。但国内众多地方性网站的评论频道不付稿费,发表门槛较低,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只因适应了大众表达欲求井喷的时代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必须看到,互联网PC 端的时代,新闻评论的主流仍然是报纸评论,各大网站评论频道每天主推的仍然是纸媒评论;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后,推动舆论发展的主力是报纸新闻及评论。报纸评论在舆论场上依然发挥着定盘星的作用。
网络评论质量不高、形式大于内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多数网站在发展初期囿于经济实力,难以支付稿费,使高质量作者不愿为其供稿。这是互联网发展初期的自然现象。
历史发展到移动互联时代,手机等移动端传播和阅读成了时代主流。很多报纸不得不休刊停刊,生存下来的被迫减版。为减少成本,评论版大多被砍掉了,只有少数几家报纸仍然坚持办评论版,新闻评论随着报业式微而大不如从前。
在当下的舆论场上,评论主要以网络形式呈现,有网站评论,有博客、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知乎等平台的自媒体评论,各种评论以文字、视频等形式呈现。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具有媒介素养。这些网络评论,尤其自媒体言论,参差不齐,大多具备情绪化、泛娱乐化的特点,加之一些商业平台为了流量,放任虚假信息及不负责任言论的传播,让舆论生态复杂异常。理想模式下,观点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会自动保证舆论生态的健康,但前提是发布者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够确保信息和观点的真实和公正,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纸媒影响力削弱,党网党端等新兴媒体走进舞台中央。要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就需要新兴媒体扛起责任。但当下各地新兴媒体的评论并没有完全成长起来,无论稿件质量还是影响力都难以与从前的报纸评论相提并论。网站评论发展二十多年,至今仍鲜有真正叫得响的网评栏目,不能不说令人遗憾。
新兴媒体如何担负起舆论引导的重任呢?答案是:新兴媒体的评论必须结束灌水,树立精品意识。
党网党端等新兴媒体要在把握移动传播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承续传统媒体把关者的优势,坚持内容为王,接过传统媒体手里的舆论引导旗帜。具体来讲,就是要将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和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与改造,追求独家内容、精品内容,创新写作形式,塑造品牌栏目。高品质、适应网民阅读习惯的内容,才能让人产生长久的阅读期待,从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在这方面,国内一些新兴媒体已经走在了前列。比如,脱胎于上海东方早报等传统纸媒的澎湃新闻网,其评论栏目就既承继了传统媒体的优良传统,又具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澎湃社论及澎湃评论,都是对当日新闻事件当日评论,其中社论是对国内重大事件的评论,澎湃评论则动态地对当日发生的其他重大及新鲜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很多评论在事件发生后数小时就能上线,既有严格的把关机制,又有互联网的速度优势。
再如,新京报坚持自身优势和特色,除继续办好报纸评论外,还通过新京报网和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推出原创评论。据笔者长期观察,新京报每天发布评论稿件多达25 条左右,可以说是全天候地将国内国际事件都“一网打尽”,而且通常在事件发生数小时内就能让新闻评论上网,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
此外,成都商报主办的红星新闻去年年底上线评论频道,将拿出“双百万稿酬奖励”,面向全社会征集优质评论产品,奖励有影响力的优秀产品,设立“红星评论年度大奖”。每日甘肃网去年4月对丝路话语评论频道进行了改版,重启评论原创,增加投入,支付稿酬,以期吸引高质量作者队伍提升栏目质量。这些媒体的探索和实践,将逐步改变网络评论长期存在的口水化的倾向,让网络评论展现生机与活力。
报纸评论的繁荣虽然渐行渐远,但一些理念和操作模式值得新兴媒体借鉴。
一是评论委员会制度。评论委员会由值班编委、编辑部主任、评论编辑、评论员组成,成员每天从媒体上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当日重大选题及评论方向,安排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撰稿。迅速修改,迅速送审,迅速发布,保证对热点事件及时反应,保证评论的独家、深度和传播效率。世界各大主流媒体都有此制度。
二是注重言论的平衡。世界主流报纸有社论或评论员文章,还有个论或专栏评论,来论或读者来信。三种类型的稿件分别代表媒体、精英阶层和一般大众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从思想深度和立场上各有侧重,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当下虽然自媒体兴起,民众拥有表达渠道,但主流媒体仍然要秉承开放理念,为民众表达诉求提供平台,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促进社会理性。
三是强化评论员队伍。除自身评论员外,还可以聘请国内优秀评论员及高校、学术机构专家学者为其撰稿,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一些专业问题,需要专业化的解读,比如最近的防疫问题,医疗专家的意见更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对解决问题及疫情防控更具建设性。
四是坚持三审制,把好政治关、法律关,保障内容安全。
移动互联时代,新兴媒体理应告别草莽,发奋图强,担起责任,为民众守望,为社会领航。新兴媒体大力发展新闻评论,充分发挥评论的引导作用,就是强化其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观点速递
科学化治理需要主流媒体托举传播伦理。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催生了包括传感器新闻、精准推送、数字营销等在内的多样态的媒体产品和服务,极大提高了社会传播的时效性、精准度和靶向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潜在的伦理风险容易被忽视,在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更应当托举传播伦理,建立整个社会传播伦理的底线。主流媒体还需打捞沉默的声音,刻画全面准确的社会网络图景,以更加客观、准确、科学地反映社会治理的基本态势。主流媒体需要向基层、边缘渗透,吸纳更广泛的、易被忽略的声浪,消除“灯下黑”,真正发挥社会末梢神经功能,以更全面的信息、观点、态度、情绪,为治理科学化、决策科学化提供保障。
——周培源,《青年记者》2020年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