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平
“这篇作品获奖可能性很大。”当通讯报道《安居乐业 环境这边独好——福建检察“18 条”意见助力建设第一家园》(以下简称《安居乐业》),被推荐参评2019年度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时,笔者对本文合作者雷闽娟说。
何以见得?居于此前笔者对采写的同题新闻获奖的感悟!在首届(2017-2018年度)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4000 吨垃圾山乾坤大挪移》获二等奖。时间回溯十多年前,《“贼”村的帽子摘掉了》《检察建议保的士司机平安》分别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和优秀作品。
比较分析全国政法综合类新闻获奖作品可见,具有主题重大、社会关注、特色鲜明、时度效俱佳等特点。9月13日,评选结果揭晓,《安居乐业》获报刊通讯类作品三等奖。这篇反映福建省检察机关营造优质法治环境,服务保障台胞台企合法权益,促进台商在闽创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的报道,有获奖作品的一些共性,也有自身的特质。采写过程的三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是保持敏锐。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近年来,福建加强涉台检察工作,推出优质法治产品,成为福建特色检察的一大品牌。2018年6月,该省检察院制定发布依法服务保障台胞台企合法权益“18 条意见”,引起各大媒体关注,进行了广泛报道。2019年3月12日,在全国两会上,“18 条意见”写入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所作的检察院工作报告。
“全国两会,万众瞩目。最高检工作报告的每一句话都极具分量,能被报告提起,意义重大。”居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和福建省检察院涉台办负责人当即商定,对涉台检察题材进一步挖掘,争取在两会期间推出一篇深度报道,扩大涉台检察工作的影响力。
着手采集素材,马上付诸行动。当日上午,涉台办迅速向各地征集“18 条意见”落实情况,了解“18 条意见”实施后在台胞台企中引起的积极反响;与此同时,笔者立即联系在京随团的福建省院工作人员,了解代表团审议情况,电话采访熟悉的代表委员,请他们谈谈对涉台检察工作的印象。
各地素材、代表委员热议信息汇聚而来,为笔者第一时间投入写稿备足了“粮草”。
二是讲好故事。福建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和台企聚集区。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期勉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那么,该省检察机关为台胞台企在闽发展做了什么,为建设第一家园营造了怎样的良好环境?采写时,笔者从相关素材中,挑选了不同侧面的三个故事来讲述。
台商故事:以台商黄某涉嫌危险驾驶罪,检方依案情和法律对其从宽处理,以及他所在企业未受影响的故事切入,进一步拓展开来,反映检察机关以案释法、预防类案发生,用翔实数据展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台商带来法治“红利”。
台企故事:以某台资企业商标权被侵犯,检方迅速出击,启动监督程序,使涉案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和处以罚金的故事,展现检察机关主动作为,平等保护台企合法权益,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让台企公平竞争、放心投资经营。
创业故事:以台湾梁先生在大陆发展实现梦想为例,讲述其在创业中遇到的涉法问题纠纷,检察官为他排忧解难提供法律服务,其发明专利得到授权的故事,让台胞感受到检察机关护航就在身边。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三个台胞台商台企在闽生活、创业创新中发生故事,真实典型,是对“第一家园”优质环境最好的诠释。
三是表达创新。本文在谋篇布局、文章结构上精心编排,创新表达形式。
先看标题:主标题“安居乐业 环境这边独好”,和三个部分小标题的“三个环境”相呼应:安定的社会环境——发案降下去,信心提上来;公正的法治环境——平等保护,一碗水端平;优质的服务环境——高质高效,一站式办理。
再看文章结构:在通常的报道中,讲完一个故事,再加上点评,也就了结。如果这样,在行文上会造成故事的堆砌和重复,本文在结构上,比较巧妙地加入“观察感言”的内容,以故事——观察感言——点评,三个层面展开,文章视野更显开阔。
第三,以第三方视角来评价,更具说服力。在本文中,在讲述一个故事后,作观察感言的,有在闽创业发展的知名台商,有正在两会中热议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在福建视察涉台检察工作的台湾团全国人大代表。而发生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台企创业故事,由当地台商协会负责人的视角来观察十分贴切。
一篇地方新闻能获全国性奖项,还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比如,平时对涉台检察新闻的关注,了解涉台检察业务,注重涉台检察资料的积累等,而当新闻发生时,就能敏锐地捕捉到。特别是,跳出地方视角,从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促进闽台融合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高度,来检视报道涉台检察工作,实现了这篇新闻报道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