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媒体智库发展脉络与前景展望

2020-03-22 11:50:33
法治新闻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智库领域

吴 田

在国内新型智库发展建设进程中,“媒体智库”这一类型主要是基于其母体机构的属性来界定的,即是由媒体机构创办的智库。2015年初,两办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并未明确将媒体智库作为一个单独的智库类别,但指出应支持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同年年底,新华社入选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便是与此呼应。

2018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规范了相关行业领域的智库建设发展,同时也明确了“媒体型智库”这一类别。

那么国内的媒体智库发展至今过程如何,未来的前景怎样?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

媒体智库的发展脉络

比照《意见》中的“媒体型智库”概念,目前国内已经发展起来的媒体智库中大多数应属于“智库型媒体”,基本是通过打造多元立体的发布平台来发挥传递信息、对外宣传和引导舆论的主要功能。暂不论其概念如何,综观国内媒体智库的发展历程是同媒体行业的发展相伴随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主流媒体引领阶段

新华社于1983年成立的新闻研究所普遍被认为是新中国最早的中央媒体所属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基本涵盖了媒体机构建立智库的几大功能:开展新闻业务,进行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工作(内容、文风、技巧)研究,以及国内外舆情分析等。虽然当时“智库”这一概念还没有在国内流行起来,但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实际发挥了一定的“智库”功能。不过鉴于研究所的主要宗旨仍在于“为新华社当前宣传报道和长远业务建设服务”,因此更多的还是扮演了新华社内部战略咨询机构的“内脑”角色。

随着本世纪初“智库”这一概念在国内的逐渐盛行,许多主流媒体也纷纷行动起来,将原有的一些具有研究或咨询功能的机构和平台明确打造成旗下的“智库品牌”,除新华社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之外,人民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报业、第一财经、四川日报等建立的智库机构或者平台都在近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二)融媒体引领阶段

2010年以后,除却传统的主流媒体之外,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型社交平台的日渐兴盛,媒体机构、媒体人和公众表达态度的渠道越来越丰富;而与此同时,以微信公众号为界,追溯过往,曾经风靡的媒介平台也仍在发挥着作用,例如博客、论坛等;向前展望,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等形式也在越来越得到大众的青睐,这些都预示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密集调研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并多次强调了媒体融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方面,新闻传播事业及其发挥的对外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切的,而这些也是新型智库所应发挥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媒体融合发展是近年来的重要趋势,这也是媒体智库需要把握的。伴随于此出现的一个趋势是,各大媒体都在纷纷打造自己的全媒体发布平台,例如开设论坛(社区)、微博、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包括为了在国际社会发声而开通twitter、Facebook 和YouTube 账号等。

(三)自媒体引领阶段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暴发助推了自媒体时代的加速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和新闻传播者,这一方面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多元性;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信息的鱼龙混杂,使得大众难以在复杂的信息网络中明辨是非。

回顾疫情发展各阶段,有许多媒体肩负起了揭示真相、反映民情、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网络直播、Vlog、视频会议等的大范围兴起也是疫情催生的产物。原本需要复杂的流程或者高规格的邀请才能举办的论坛、讲座,现在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随时举行,人人都可以自发地就某一议题进行直播演讲或者邀请他人共同召开网络会议研讨。而这也逐渐固化成一种新型的活动形式,即使疫情稳定后、线下论坛可以召开的情况下,也会同时开放线上会议的直播渠道。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智库的工作模式,拓展了受众范围。

媒体智库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媒体智库发展还处在各自探索、自由成长的阶段,彼此间的差异化和差距都较大。对于发展前景的展望,本文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领域

媒体智库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往往是“有库无智”,一方面缺少强大的研究力量,另一方面缺少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大都需要聘请外部专家和转述他人观点,更多的是在扮演平台型的角色。目前媒体智库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领域是国内外舆情追踪和分析,依靠广布全球的记者站及时搜集整理第一手最新信息,这一传统功能延续至今,也将会一直传承下去,且近年来借助大数据分析和舆情监测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全球舆情信息的抓取、整理、分析,甚至预警这一全链条的研判体系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都大大提升。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媒体智库普遍忽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对新闻理论和新闻工作的研究。新型智库在国内的迅猛发展经常会将人们带入一个误区,即只有研究当下的时政热点问题才是智库研究,进而导致大多媒体智库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热点的追踪、组稿和专题分析,反而忽视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其实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角色重要性的突显,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的增强,以及国内民众对信息敏感度和渴求度的提升,在人人都变成“新闻工作者”的今天,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外宣和内宣?如何公开表达观点?都变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而作为身处第一线的媒体智库,在这一领域应当最有发言权,将工作中的经验体系化、理论化,并推而广之,便是很好地发挥了一项智库功能。

(二)成果形式

对于智库而言,产品的类型、质量、呈现形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决策者的关注度和采纳度。目前在国内,研究报告、内参、图书、论文等仍是智库最为主要的成果形式。而美国智库在这方面的创造性较强,拍摄电视节目、系列短片等都是智库成果的形式选择。对于这一领域的探索,媒体智库具有先天的优势,成果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产品的创新性、精美性都可以成为其追求的目标。结合媒体智库敏锐的话题捕捉能力和分寸把握能力,选择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部分议题,拍摄一些有启示性意义和传播价值的系列影片,一方面在国内有助于引导公共舆论,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也有助于传播中国形象。

(三)市场细分

媒体智库天然依托其母体便具有分众化传播的优势。相应地,对于每一家媒体智库个体而言也应当精准定位自己的目标群体,做好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打造成某一领域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替代性的智库。

每一家媒体智库基于母体机构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身擅长的领域,在这一领域深耕,挖掘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的不同之处,进而锁定自己的目标人群。例如同样是聚焦于财经领域,科研院所可以发挥研究优势深挖内在机理,找到经济社会发展症结,提出解决方案;媒体智库则可以发挥信息处理优势,快速整合各类最新的财经资讯,找到舆论爆发点,形成分析报告。又或者可以做“智库的智库”,一方面借助多年积累的采访对象资源,担当在该领域的召集人角色,汇聚专家观点,建立成果发布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同其他类型的智库合作,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观点速递

在资讯丰富甚至“过剩”的信息时代,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同样适用于新闻行业,其提供的新闻产品迫切需要精益求精地锤炼品质。打造精品新闻产品,才能使党报在全媒体时代更能凸显出其价值和意义,并拥有更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而精品新闻的基础就在于无差错。近年来一些媒体的文字性、技术性差错,影响了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提醒党报“把关人”必须如履薄冰,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绷紧新闻生产安全这根弦。

——滕晓东、张旗,《军事记者》2020年第7 期

猜你喜欢
智库领域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别在必败的领域里竞争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9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全球化(2015年9期)2015-02-28 12:40:12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