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月谈”到“天天谈”

2020-03-22 11:50:33
法治新闻传播 2020年5期

丁 玫

2020年,《半月谈》杂志迎来创刊40年,乘媒体融合的东风,“半月谈评论”在新媒体平台崭露头角,赢得业内和读者高度关注,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模式创新和突围路径。

从年初的抗击疫情报道,到持续关注基层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深挖自媒体乱象、直面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揭示医疗扶贫中的漏洞与弊端、推动整治“饭圈”及网络暴力,半月谈以评论引爆由点及面的深度报道,由报道凝练而成的评论,点明事关国家社会发展的宏观大义,在言论报道中综合运用文字、图片、漫画、短视频多种手段,多个新媒体终端同频共振,在媒体融合方面初步形成机制。

素有“中华第一刊”美誉的《半月谈》,届不惑之年着力打造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知乎、抖音、快手、头条账号都相当活跃,目前已形成半月谈新媒体矩阵,在媒体同行、互联网平台、普通网民中的话语权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有效扩大了半月谈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微信用户85%在35 岁以下,微博吸引大量90 后、00 后,与传统期刊读者群有重叠更有错位。

面对庞大的年轻读者群,作为全方位拓展影响力的重要突破口,半月谈确定了发展新媒体平台的原创评论的战略。

从“半月谈”到“天天谈”,意味着采编流程的急剧提速,和读者更直接的互动,还必须具备随时准备接受网络语境拷问的反应能力。

“云编辑部”初长成 全年无休勤耕耘

从每半月出刊的工作周期,跳跃到每天数十次在新媒体平台推出新消息,不仅是工作节奏的切换,更是思维模式的颠覆性巨变。

从纸刊的“农耕”式运作,到全天候的“云编辑部”,半月谈悄然实现了编辑部工作方式的初步转型。2020年初不期而遇的抗击疫情报道中,面对居家办公为主的大环境,这个“云编辑部”进一步扩展为杂志社的“前方新闻中心”,策划选题、协调稿源,在重大报道中再次彰显半月谈评论的力量。

编辑部在“云上”,报道选题的来源仍然深深根植基层。不仅有记者在一线的采访,还有读者留言,社交媒体上的“民情调查”,精心设计的热点话题问卷,都是半月谈报道获得一手素材的渠道。在新媒体平台上与读者和基层干部的互动,成为思想碰撞、孵化主题、提升脑力、催生报道叠加效应的重要路径。

聚焦热点“天天谈” 舆论引导有力度

自创刊之日起,“以谈取胜”就是半月谈的鲜明特色。40年来,半月谈评论独树一帜,在专业传承和人才储备方面拥有良好基础。新媒体平台推出“半月谈评论/微评”强化“半月谈声音”,迅速在新媒体舆论场占据一席之地。

“天天谈”重在聚焦热点。新媒体中心每天密切跟踪网上热点话题,策划组织评论和微评,让新媒体舆论场上每天都听到“半月谈声音”。针对明星接机乱象、形式主义加班、剖析饭圈黑粉现象等评论话题总浏览量均过亿,主动介入热点话题,有效拓展了读者覆盖面,“半月谈”品牌数次进入微博热搜榜。热点事件不失声,突出话题的新闻价值,顺应受众追逐热点的心理,放大了传播效应,使半月谈的品牌特征更鲜明,社会形象更具有凝聚力。

“天天谈”旨在引导舆论。新媒体评论突出网络特点,注重核心观点提炼,网民留言称,半月谈的评论“既接事实地气,也接网络人气”。如《996,与奋斗无关,与利益有关》《别让“形式主义加班”污染了奋斗精神》等态度鲜明的评论,被数百家传统门户网站和新媒体转载,有的占据知乎热榜第一名。“形式主义加班”“摸鱼式加班”成为热搜话题,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 亿;《讲真话,是一种可贵的品格》,抓住抗击疫情中公众对于了解真相的认知,旗帜鲜明亮明观点,激浊扬清,被全网热转热评,体现了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安抚民心引导舆论的担当。

“天天谈”和“半月谈”相得益彰。《半月谈》纸刊内容是新媒体终端稳定的“稿源库”,纸刊的主打稿也是新媒体评论和微评的“素材库”。纸刊的深度调研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报道,一般都配套推出评论,主题精练,观点鲜明,成为提升话题热度的催化剂。随之而来的读者留言,成为组织二次传播、三次传播的线索。通过多层次互动,不断延伸半月谈报道影响力的“长尾”,深化主题,增强用户黏性。深度报道《脱贫认定被一头猪难住了》与新媒体评论《脱贫工作不能跟一头猪较劲》同步推出,引发公众就“基层脱贫攻坚困难之多”进行了大讨论,多家媒体跟进评论,在“扶贫圈”出现了刷屏之效。

“天天谈”也可以谈出“大片”效果。日常评论跟着热点走,是碎片式的狙击手“点射”,2019年底创意策划的新媒体终端“半月谈年终评论”,连续刊发10 篇重磅评论,系统梳理盘点一年中最具代表性的舆论热点,则形成“排炮”的气势,强化并升华了半月谈的立场、观点及对社会的核心关切。《2019,感受公平正义的温度与力量》《2019,我们致敬扶贫英雄》《难忘2019 爱国潮涌:因为懂得,所以深爱》《激荡中寻找共识!更好的“教育”任重道远》,这些精心策划的“大手笔”,在媒体年终报道中以鲜明的识别度获得高度评价。读者认为“报道的文字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读来令人激情澎湃,内心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

“天天谈”不断创新表达形式。创新是新媒体的生命。半月谈新媒体评论不断探索新的表达形式,让评论更鲜活生动。2020年推出的“快评漫谈”,以简明的文字和简洁的漫画组合,强化主体的力度,引发读者共鸣。真人出镜的解说评论,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读者。目前还在探索言论报道视频化的更多空间,3D 动漫系列评论的制作已经启动。

敬畏言论的力量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天天谈”意味着新媒体之舟每天在风口浪尖上行驶,随时捕捉热点中的热点,在众声嘈杂的表象中把脉读者的关注点,剖析可能被忽略的内核,提示流量涌动的弦外之音。

与基于事实的报道相比,基于观点的言论更触动人心。或激发共鸣,或振聋发聩,或击中痛点。唯其锐利,坐拥四两拨千斤之功,也可能遭遇“反作用力”。面对网络“暗流”,既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半月谈也曾因为发布针对“饭圈文化”“职业黑粉”的评论遭到抹黑围攻甚至恶意举报,但半月谈积极介入推动净化网络空间毫不动摇,以具体的事例、翔实的数据揭示网络暴力和“亚文化”的危害,连续推出20 多篇调研报道和评论,赢得广大读者的共鸣。其间多位读者给半月谈赠送鲜花锦旗,感谢半月谈为遏制网络暴力清朗网络环境发声。

在波及全社会的新闻热点中,新媒体言论更时刻面对着时度效的竞争和考量。稍有不慎,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舆情。2020 开年之初,新冠肺炎的蔓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剧痛,无数家庭放弃了计划已久的春节团聚,处于隔离和自我隔离状态。形势严峻,信息繁杂,人心焦灼,半月谈新媒体评论果断出手,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针对公众对“封城”的恐慌,发出《加油武汉!只是暂时封城,但绝不是一座孤城!》。疫情期间,“云编辑部”日夜兼程,连续播发《疫病是敌人,武汉人不是!隔离病毒别隔离人心》《好样的!疫情面前,90 后们站起来了》《关键时刻,领导干部要到人民群众中去》《防疫物资保障,莫忘了走村入户的基层干部》《特殊时期,“表格抗疫”的形式主义要不得》《疫情防控不能顾此失彼!兼顾社会正常运转不是一句口号》等系列评论200 余篇。每一个主题,都是在庞杂的信息中反复筛选斟酌精心提炼,在事件走向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踏准抗击疫情的关键节点率先发出半月谈声音,准确对焦公众所感所思所忧,引领舆情,安抚民心,推动抗疫工作进程,几乎篇篇收获10 万+的阅读,无一引发负面舆情。

密集的发布不仅收获了读者,也扩展了作者来源。新华社分社记者、社外专家主动加入评论队伍,使半月谈评论的风格更丰满。在特殊时期邮路阻断,纸刊不能及时送达的情况下,半月谈新媒体评论直接面对受众、表达观点,保持了品牌影响力。

对于历经辉煌的半月谈,新媒体是一支年轻的力量,言论报道的锐度和活跃度,是拓展媒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杂志社的战略转型中,将着力培养更成熟的评论人才队伍,培育更淳厚的言论报道氛围,以期在未来的媒体竞争格局中争取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