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各方声音 汲取前进动力
——检察日报社开展报纸改版征集意见调查活动

2020-03-22 11:50:33本刊编辑部
法治新闻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检务检察工作版面

本刊编辑部

为适应最高检内设机构改革后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检察工作新布局和检察工作新理念,《检察日报》于今年8月1日重塑性规划报纸版面,推出一批新周刊和新版面,内容设置上进行了深度整合。9月1日,在改版一个月之际,报社分别向最高检相关业务厅、新闻界人士和专家、检察系统读者征集意见建议。征集方式分两个方面,一是征集文字内容,二是发放调查问卷。

9月7日,征集活动结束。《检察日报》推出的新周刊和新版面均收到最高检相关业务厅反馈的意见建议,并收回5 份调查问卷;收到10位新闻界人士和专家撰写的10份评析报告;收回来自检察系统读者的调查问卷921 份。这次征集意见调查活动兼顾业界、学界和检察系统读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征集来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对进一步办好《检察日报》带来有益启发。9月27日,在这次征集意见调查的基础上,检察日报社召开“变与不变——《检察日报》改版思享会”,4位参与征集活动的专家应邀参加思享会。

改版获业界学界普遍肯定

《检察日报》改版的一大亮点是“四大检察”“十大业务”都有对应周刊或版面落地。比如,新开设了《民生周刊》《政和周刊》《公益周刊》《未来周刊》,分别对应民事检察工作、行政检察工作、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新开设了“智慧检务”版面,刊发检察智能化建设内容;原有的《明镜周刊》对应刑事检察工作;原有的《声音周刊》面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原有的《基层采风》特刊面向基层检察院。

在征集活动中,各周刊和“智慧检务”版所在的编辑部向各自联系的最高检业务厅征集意见建议,最高检相关业务厅及时进行了反馈。纵观这些反馈,肯定的方面占了首位。最高检案管办公室、办公厅人大代表联络处、机关党委宣传处、检察理论研究所填写了调查问卷,对“改版后的满意度”全部选项均勾选“满意”。检务督察局认为《先锋周刊》“定位不错,契合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需求,组织策划也很用心”。民事检察厅对于前三期《民生周刊》“总体是比较满意的”,认为“周刊体现了权威性、引领性,新闻报道鲜活、生动”。行政检察厅对第一期《政和周刊》表示满意,并感谢报社给了行政检察一个专门的宣传平台。普通犯罪检察厅和重大犯罪检察厅为《明镜周刊》封面落地的内容点赞。公益诉讼检察厅在调查问卷“最喜欢的周刊”勾选了“公益周刊”一项。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认为“智慧检务”版“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智慧检务支撑检察工作成功经验和思考探索,并呈现出内容广泛、事例鲜活、紧贴实务的特色,为引导开展智慧检务工作发挥了应有作用”。

改版也获得了法治新闻界同行的点赞。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总编辑赵翔表示,《检察日报》8月1日全新改版,紧紧围绕检察工作全新格局,很好地顺应了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新实践、新理念、新发展,为在更高层次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讲好检察故事、传播检察声音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法治日报社副总编辑张国庆认为,改版思路清晰,操作到位,特色鲜明,检味儿浓、法味儿浓。人民公安报社副总编辑邵清莹将此次改版称作“一次检察新闻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认为,每个周刊的四个版块大致按深度、时讯、理论、人物(事件)进行布置,分类清晰,便于培养阅读黏度,利于增强传播效果。

新闻学界专家从学者角度对改版予以肯定。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指出,改版后的《检察日报》在内容生产方面,不仅仅停留于新闻叙事层面,而在建设性新闻方面也有很好的探索与创新,如8月27日刊发的《关注3 岁吃播小网红 为人父母者“长点心”吧》,新闻在批中有评,在破中有建,这样的新闻是有温度的新闻,也是有责任的新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许向东认为,改版之后第三版突出理论解读,聚焦检察工作或者检察理论研究热点、难点,为理论研究成果发表提供更多的空间,有效提升内容深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积认为,《检察日报》把报道基层检察工作作为一个重点,这样的选择取向,不仅正确地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而且完全符合“三贴近”的宣传精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成文胜认为,改版后的《检察日报》前四个版的版面划分,有信息的传播,也有观点的输出,既关乎民生实际,也不乏深层次的思考。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师亚丽特别称赞了这一个月的标题,“整体上沉稳大气,表意准确全面恰当。放眼望去,题文相扣,表意清透,见题如见文的好标题比比皆是。”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卫明表示,《检察日报》改版后融合传播初见功力,在部分报道的正文旁边有二维码,实现了线下报道与线上传播的连接,这是值得称赞的举措。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张晶晶表示,《检察日报》改版后对法治热点和重大法治问题的报道明显增强。如8月10日刊发的《激活法律“沉睡条款” 严惩猥亵儿童犯罪》,将争议、观点、建议一一呈现,有力度,有深度。

921 份调查问卷反映检察系统读者心声

检察系统的读者是《检察日报》重要的读者群和服务对象,如何了解他们对这次报纸改版的反响?这次调查活动专门制作了改版调查问卷,设计了十个问题,开发了投票小程序,通过检察日报社驻各地记者站向省、市、县三级检察院的读者发放。截至9月7日,共收到921 份调查问卷。其中,基层检察院679 张,占比73.72%;地市级检察院175 张,占比19%;省级检察院67 张,占比7.27%。

调查问卷的第一问“改版后的总体印象”,有十个选项。排在前三位的是权威性增强、指导性增强、可读性增强,说明大多数检察系统的读者认为改版后的《检察日报》增强了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而互动性、美观性、独家性排名靠后,说明读者对这三项的感识并不明显。

第二问“改版后的满意度”,八个选项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其中报道内容的满意度最高,为96.42%;标题制作的满意度次之,为94.9%;版面设置的满意度位列第三,为93.81%,表明检察系统的读者对改版整体是满意的。

第三问“比较好的一版版面”,9月1日、8月20日、8月13日的一版位列前三。第四问“比较好的二版版面”,排名前三的为8月12日、8月20日、8月11日的二版。第五问“比较好的法治·评论版”,前三名为8月19日、8月12日、8月18日的“法治·评论”版。

第六问是对“观点”“学术”“智慧检务”“同题报道”和“绿海”五个版面的满意度调查,这五个版面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说明检察系统的读者对这五个版是普遍认可的。其中观点版为94.46%,排名第一;同题报道版为93.16%,排名第二;绿海版为92.51%,位列第三。

第七问是对各周刊的满意度调查,除《政和周刊》的满意度为89.47%外,其他周刊和《基层采风》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其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明镜周刊》(94.46%)、《声音周刊》(94.24%)、《公益周刊》(93.27%)。《政和周刊》之所以满意度最低,与调查周期内刊发频率少有关,这一个月只出刊一期。

第八问“最喜欢的周刊”,拔头筹的是《基层采风》,得票530 张,占比57.55%。《明镜周刊》得票524 张,占比56.89%,位列第二。《民生周刊》提名第三,得票480张,占比52.12%。

第九问“哪些方面还应加强”,有15 个选项,排前三位的是趣味性(44.3%)、案件报道(41.15%)、实用性(35.29%),说明检察系统的读者希望《检察日报》办得更有意思、与工作生活更贴近。

调查问卷的第十项是要求填写意见和建议,921 份问卷中有339 份问卷答复“没有意见”,占比36.8%。有留言表达了肯定,比如:“《检察日报》做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吸引人了”“《检察日报》内容丰富详实,值得认真学习”“继续发挥《检察日报》的作用,使读者知法、懂法、守法”“祝《检察日报》越办越好”等等,都体现了检察系统读者对改版后的《检察日报》认可与支持。

各方意见建议是下一步工作的动力

此次征集活动不仅收获了各方对《检察日报》改版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建议既有内容生产方面的,也有采编运营机制方面的,有的切中要害,有的令人深受启发。

最高检相关厅局室的意见建议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有对采编细节提出的要求,也有指导性的意见建议。办公厅人大代表联络处建议《声音周刊》多挖掘之前没有报道过的代表委员关心检察工作的鲜活事例。民事检察厅专门建立了宣传报道联系群,要求各省院民事检察部门指定联系人积极提供线索,希望《民生周刊》在选稿用稿时多关注,以形成长期的良性互动。行政检察厅计划利用下半年围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活动、行政检察人员先进事迹进行专题宣传,希望《政和周刊》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未成年人检察厅建议《未来周刊》加入检察官带你读故事、读童话等内容。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建议“智慧检务”版紧扣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的重点工作,建立月度宣传重点沟通机制,让智慧检务宣传与智慧检务工作同步推进。检务督察局认为《先锋周刊》封面“锐观察”栏目形式略显生硬,可读性会受限。公益诉讼检察厅反映有的周刊和新闻版的界限不太清晰,有些稿件分不清定位,不知往哪儿投、往哪个部门投更便捷。

专家的意见建议带着一股麻辣味儿,直击当下所存在的痛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作为一份日报,在加大信息量的前提下,还需要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协调好“快与慢”的问题。二是改版后的版面上存在一些版块交叉重复,如三版“学术”与《公益周刊》的“思辨”、三版“观点”与《民生周刊》的“论坛”,《声音周刊》的“风采”与《先锋周刊》的“初心”,等等,尚需进一步理顺。三是示意图表和新闻漫画的功用在版面上没有得到更好发挥,可适当增加图幅数量。四是新闻评论稿件数量不多,舆论监督性质的稿件很少,评论版缺少报社署名的评论,不利于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五是与融合传播的稿件数量不多,移动直播手段没有体现,与最高检官方抖音号没有融合传播,浪费了宝贵的抖音传播资源。六是有的周刊名称尚需斟酌,如《明镜周刊》聚焦刑事检察工作,然而古语“明镜”作为司法官的信仰,乃指整个司法活动,并不单指刑事司法,建议改为“明刑”。

检察系统的读者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畅通投稿渠道、实现采编互动上。有的建议对地市级检察院版面予以倾斜,适当增加发稿量。有的表示通讯员投稿平台要增强互动,对于不选用的稿件能有简单的说明。有的希望加强对通讯员的培训,每年举办两次通讯员培训班的做法应当保持,确保每个基层院每年至少有一名通讯员参加培训。还有的建议报纸与新媒体结合,通过扫码延伸阅读、手机端留言评论等形式,与读者形成互动。

结合征集活动提出改进建议

结合调查反馈,本着问题导向,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各周刊后面三个版的版名,现在看,一是精准度不够,二是本周刊的特点不凸显。建议做进一步的协调理顺,使版面界定更加明晰,业务特点一目了然。周刊的栏头也要精简,制作还要精致。建议梳理各版面常态栏头,予以优化,避免零碎。

(二)要深入研究周刊检察工作报道的形式,细化文本样式、栏目设置、标题制作、图片使用等,以求与新闻版的报道形式拉开距离,体现周刊报道特点,最大限度减少读者阅读的重复感、疲惫感。各周刊要逐步显现办刊的个性化,强化辨识度,从内容到形式,形成各个周刊的办刊特色。

(三)理论版和周刊实务探讨类版面要避免交叉,尤其是同一天的报纸,要避免前后版面话题的重合。理论版重在推出基础理论文章,周刊重在实务探讨,两个版块要在“宏观”和“微观”上形成选题差异。

(四)“智慧检务”版增加实务案例报道,让读者通过智慧检务在检察办案和日常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效果,感知到新技术在检察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增强报道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五)现在周日三版的“同题报道”有很大改进,但“同题”范式减弱,实际是一个地区的检察工作专题报道,可考虑更改三版版名,把“同题报道”放到《基层采风》周刊。

(六)“法治·时评”版在报道选题的考量选取上,要在报道的切入角度上发力,对一般性的案例事件,不仅要有不一样的切入角度,更要有不一样的深度思考。

(七)时评稿件除了继续在评论观点锐度、写作个性化上作出努力外,建议一般情况下,以发两篇评论为常态,形成一定的篇数集约,也和“法治·时评”版块平衡吻合。

(八)“绿海”的两个版面,因为是周六、周日接连出刊,从版式到内容,应该差异化。建议从两个“绿海”版名就给予界定,分别为“绿海·纵横”“绿海·风景”。“绿海·风景”版要适当增加稿件篇数,照顾检察系统作者,要接地气、有烟火气。

(九)问卷调查中,对版面的美观性认可度并不太高。分析原因,一是冲击力不够,二是不平衡,三是规范性缺失。既要鼓励创新、提倡多样,形成视觉冲击,又要使版面保持平稳,起伏不能过大。

(十)建议把编制《检察日报版面手册》提上日程。手册要对要闻版面、新闻版面和周刊,对分栏、正文和标题用字、图片制作和图表使用、符号和用线标准等等,都予以规范,生成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体系,从而避免因人而异,报纸跳跃起伏。

猜你喜欢
检务检察工作版面
努力实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跨越
检务公开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人民监督(2020年5期)2020-07-29 09:45:54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检务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7年22期)2017-02-02 07:10:30
版面撷英
基层检察院检务督察工作之完善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新闻传播(2016年3期)2016-07-12 12:55:35
以文化建设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公诉环节检务公开制度的构建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5
检察文化与检察工作协调发展规律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