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的个案研究

2020-03-21 18:50孙泽洋赵旭艳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寝室辅导员心理健康

孙泽洋,赵旭艳

(营口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营口115014)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笔者从事高校一线辅导员工作近9年,这期间在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大学生进行走访调查时发现,面对环境变化、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求职等一系列的压力,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问题。通过对某高校2018级1481名学生进行SCL-90测评的数据,发现存在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学生占测评异常人数比例的11.06%。这一问题的出现深深影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学业、生活和职业发展等。

一、案例介绍

A某,女,20岁,汉族,辽宁省人,出生于农村家庭,独生子女,性格敏感、强势,系我校大一新生,该生入学后睡眠较差,喜欢晚睡晚起,与寝室B某喜欢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存在强烈冲突,且A某经常因为寝室卫生打扫与其他同学产生小矛盾。某周末下午,A某在寝室休息,B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寝室收拾衣物时发出声音打扰到A某休息,引发二人寝室矛盾升级,发生正面冲突。因A某性格强势、自我意识突出,不愿且不配合寝室其他成员从中化解矛盾,提出调换寝室的要求。根据SCL-90测评结果显示,A某2项维度指标异常,其中人际关系敏感3.0,其他3.0。

二、案例分析处理

(一)全面了解,深入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A某的入学档案资料,在与A某约谈、日常观察及家长、同学反馈过程中,发现A某为独生子女,母亲患病多年,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对A某缺乏关爱,且教育方式强硬,造成A某较为敏感的性格特点。A某高中时期有转校生经历,因在转入学校受过排挤,与同学发生过矛盾,造成A某强势、自我的性格特点。A某内心渴望和睦稳定家庭、温馨和谐宿舍环境,但因受家庭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自卑感。针对A某的实际情况,表面上看属于大学生寝室矛盾问题,究其根源为学生因人际关系敏感问题造成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针对此类问题,分析如下:

1.个体差异是产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潜在因素

大学生所感受到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往往是由于初入校园存在不适应状况、作息习惯差异、为人处世差异、个人利益受损所引起的,根源在于学校群体成员都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成员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生活习惯、个性心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这种差异成了人际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源。

2.心理及性格特点是产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内部因素

A某所面临的问题,根本不在于调换寝室,A某要摆脱这一“困境”,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另外,A某强势、敏感、自我的性格造就了她与室友、同学之间交流过少,没有换位思考,错失了化解矛盾冲突的机会,也因此在磨合过程中缺少了理解和体谅,更多的是把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二)多方着手,科学解决

1.首先与A某谈心,倾听其陈述,开展心理疏导,对于如何处理好寝室人际关系向她提出建议。

(1)调整心态,快速适应。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A某本人正确认识自己过去的阴影及家庭的问题,进入大学等同于一个新的开始,要调整心态,平和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2)自我调节,舒缓情绪。引导学生树立自我调节的意识。学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听轻音乐放松心情,参与体育运动释放压力,阅读书籍陶冶情操,与知心的朋友、家人、辅导员、班主任、学长学姐聊天,敞开心扉,用心交流,舒缓情绪,自我调节,努力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心理辅导,排解压力。建议A某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接受专业心理辅导,排解寝室矛盾及日常人际交往不和谐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4)换位思考,积极乐观。逐步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学会心理互换与相容,换位思考,站在其他同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缩短心理间的距离。

2.与寝室其他3位同学谈心,对解决寝室矛盾提出建议。

(1)晓之以理。希望寝室同学能充分理解A某的内心冲突及其家庭生活经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大学不同于高中,需要与同学朝夕相处,因此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会在集体中完整地表现,对于一些与群体不一致的特性、个性甚至会被放大化。面对这一情况,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求同存异。同时,结合辅导员自身的学习经历,说明大学生活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值得自己去追求,这是充分尊重学生基础上的“晓之以理”。

(2)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寝室的每位同学都来自于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思维和表达方式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事。同窗四年,生活在一起是缘分,日常相处中更多的是需要包容而非计较,更多的是体谅而非抱怨,更多的是沟通而非逃避,这是在充分理解学生基础上的“动之以情”。

3.组织寝室全体成员召开一次座谈会。

座谈会中针对寝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作息时间、洗漱声响大小、学习问题、值日问题、寝室休闲娱乐等问题进行逐一发言和集中讨论,4名室友达成共识,针对作息情况制定寝室公约,互相理解监督,以保障一个合理的休息时间。A某与室友决定以后经常沟通交流,遇到问题以委婉的方式互相提醒,至于调换寝室的想法暂时搁置。A某表示自己能逐渐调整自身的性格,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大学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4.班级定期组织素质拓展训练、趣味运动会、班团会等活动,增加班级学生凝聚力和归属感,以及学生间友谊。

5.后期跟踪掌握A某及寝室同学状态,确保及时发现问题,介入解决。

(三)事后总结,积累经验

1.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要建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寝室长”的四级信息员体系,通过这支队伍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信息和动态,当学生在思想、学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尽早发现、及时介入,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避免学生因此产生的抵触心理,避免学生在思想、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不良的实质后果。

2.树立学生为中心地位。在辅导员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对于处理学生人际关系敏感问题时,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切身利益为重,对学生的家庭生活经历给予充分理解,并从大学生活多样性,同学、室友情谊等方面引导、教导学生能在与同学、室友相处中学会换位思考,勤于沟通,彼此尊重。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逃避。

3.经常深入学生一线。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教室、班级、寝室与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尤其对于家庭突遭变故的学生,帮助他们切实解决各类问题。利用主题班会、座谈会、素质拓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师生间、生生间都能敞开心扉,互动交流。辅导员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真正做到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1]。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干预机制

根据对某高校2018级学生的测评分析,人际关系敏感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而言,在遇到社会、人际交往、生活等压力,出现困惑、焦虑等负面情绪在所难免。当学生出现心理隐患时,辅导员如何帮助他走出当前的状态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辅导员一线工作实际,制定“123”干预机制,即一个中心原则:以预防为中心原则;两个系统:家校联动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三项基本工作策略:适应性教育,主题班会辅导,团体辅导。

(一)坚持一个中心原则

预防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基础,对待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建立“预防为中心”的工作原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互融合。同时,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新生入校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同时不定期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排查,以确保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

(二)建立两个系统支持体系

1.家校联动系统。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缔造者,所有儿童与环境共同建构起一个相互依赖、共同作用的网络。人与环境之间达到最佳拟合有利于心理发展,如果拟合不理想,人就会通过适应、塑造或者更换环境来提高拟合度。关注人——环境的拟合度,为现实状态下个体心理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积极构建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微观系统即家校联动系统,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辅导员、班主任等将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客观的反馈给家长,明确学校的工作的初衷,争取家长对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及时获悉学生在家庭中的动态变化,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通过“千名辅导员万家行”“家长校园行”等活动,深入学生家庭,全面了学生成长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等情况,为学校的进一步教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引起父母对学生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的高度重视,有效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间的良好沟通,形成合力育人模式。

2.社会支持系统。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能否在参与学校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并获得学业成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这一宏观系统,对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其一,依托朋辈力量,实现互助引领。研究表明,80%的大学生选择让同学或朋友进行心理健康服务,所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心理委员、老乡会等学生群体,开展咨询帮扶学生,以“零”沟通距离的方式拉近与人际关系敏感学生的距离。其二,辅导员要注重观察和挖掘人际敏感学生的特点、特长,引导其在感兴趣、擅长的领域参与社团活动、学术交流、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公益性活动等,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找到心理归属感。其三,人际关系敏感学生多不愿咨询,可抓住当代学生善用,惯用网络的特点,利用网络沟通交流,开展线上的“面对面”心理帮扶工作,使学生逐步放下戒备心理,由不愿咨询,走向主动咨询,由线上“面对面”,走向真正“面对面”。

(三)开展三项基本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在工作开展中辅导员要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工作规律,有效利用新生入校、主题班团会、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辅导,团体辅导等三项基本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促使学生在团体辅导中通过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实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3]。

猜你喜欢
寝室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寝室闹鬼记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