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其构建路径

2020-03-21 16:34:12李博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时代

李博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工部,上海 200092)

劳动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对劳动内涵进行界定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相关术语的关系。首先,劳动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劳动包含的范围广于物质资料生产的范围,尤其比直接物质资料生产这一范围要广。当然,在诸多情况下,难以严格界定劳动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界限,换句话讲,劳动与后者存在诸多相互融合的模糊区间。其次,劳动与实践的关系。实践与劳动均指向了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实践边界相对较广,劳动边界相对较窄,劳动本身意味着与人与物质资料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实践的范围可以指向一般性的精神文化活动甚至政治参与等领域,也正因为如此,从实践育人到细化区分劳动育人,范围有所缩小,但却使得劳动育人这一主题更加明确,更加利于深入开展对于实践的最初重要维度劳动维度的探寻。基于此,我们同样可以使用劳动实践这一说法,只是将主题更加定位在劳动本身。

关于劳动教育的界定。《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将其定义为:通过让受教育者接受劳动知识与技能,从而推动其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习惯的教育。著名思想家卢梭认为,劳动教育要以培养“自由人”作为基本要求。有的学者指出,劳动教育不同于教育劳动,后者把教育看成是与文化劳动和生产劳动等并列的劳动形式,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生物活力的展现。本文认为,劳动文化和劳动情感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需要更多置于社会性劳动情景中,才能更好体现劳动活动现实展开过程的动态性及复杂性。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古汉语中的劳动二字最初分别出现,后来才结合成为一体。最初的“劳”字有劳苦、勤劳、功劳、烦、忧、使用过分等意,动一字则有操作、行动、改变、使用等意,后二者结合,有活动、偏劳、锻炼身体等意。实际上,中国古代神话中蕴含了丰富的劳动思想,有着崇尚勤劳、崇尚劳动的传统,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到教人农耕地神农氏、教人畜牧的伏羲,到部落联盟首领舜与禹的带头劳作,具体到思想界,从墨子指出的“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其基于小生产者的角度,体现了对自然的顺从,折射了小生产者生产分散于脆弱的特征。农家学派的许行主张“种栗而后食”,甚至在佛教本土化过程中,百丈怀海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均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对于劳作、劳动的重视,劳动尤其农耕劳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随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渐趋分离,部分士阶层、文人思想家予以了轻视之意,其中,时至今日,以耳熟能详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代表,影响了一些国人对于劳动尤其体力劳动的看法,造成了对于体力劳动的轻视、偏见等负面情绪。现在经常使用的劳动一词的含义因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发生了变化,逐步融入了西方赋予此词的自由创造、潜能发挥、自由发挥等更为创造性之意。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渊源

关于劳动的作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指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3]“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4]劳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活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个体离不开社会单独进行活动,在劳动过程中,必然涉及个体和他者之间的关系。关于劳动教育,马克思指出“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5]此处,马克思叫做技术教育。同样,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6]因此,需要认真审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教育理论,在劳动中展现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注重发挥工农劳动者的作用,多次领导了农民起义,以工农大众作为革命的重要力量,尤为注重劳动者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土地革命作为了革命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和劳苦大众共同开展劳作,指出“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7]一批共产党员和劳动人民一起在鄂豫皖等地自力更生、自我劳动,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对劳动予以重视,尤为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领导人均有参与一线劳动活动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领导人注重发挥劳动传统及劳动过程中诸多优良品质的培养,“劳动可以改造思想,改造人,强调干部要参加生产指挥和劳动”并将其作为政治工作。[8]重新重视劳动尤其实体劳动的作用,也有利于对历代领导人优良劳动品德的继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对高校劳动育人提出了原则指导,2013年4月,习近平在举行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了树立光荣劳动、伟大劳动、美丽劳动观的重要性。聚焦党员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9]围绕劳动梦这一主题,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劳动梦托起中国梦”。指出,“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10]2018年,聚焦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1]习近平辛勤劳动观、劳动梦目标、劳动育人观成为新时代劳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

劳动育人的其他思想借鉴。此外,国外关于劳动及劳动育人的理论也存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在明确基本方向和前提的情况下,批判性借鉴国外的理论成果,比如批判性借鉴卢梭对于劳动作用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劳动育人与美育关系的借鉴。裴斯泰洛齐认为应该将生产劳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甚至中心构成,尤为需要提及的是,裴斯泰洛齐在西方教育史上较早将“教育与生产劳动进行结合”这一主张付诸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儿童接触经济现实,培养独立人格,在斯坦兹孤儿院的实践活动设计中,裴斯泰洛齐引导儿童进行田野劳动,或在手工业师傅的指导下,参加纺纱织布。时至今日,国外关于劳动育人的诸多思想与主张仍值得我们进行批判性借鉴。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价值意蕴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主体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劳动育人的价值意蕴,明确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需要满足两大维度。一是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满足新时代高校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

(一)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

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劳动助力,需要劳动教育引导。以此更好地推动发挥劳动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本身源于劳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从事劳动,获取生产与生活所需的资料,此时并未出现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只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产品可以出现剩余,一部分劳动者可以不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而拥有”空闲时间“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同时,为了整个种族的发展,需把生产的经验及技能传递给下一代,逐步形成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系统得以不断完善。由此可见,教育起源于劳动。作为劳动的产物,教育也应回归劳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发生新变化,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决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从“中国智造2025”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均离不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对此,劳动育人工作将尤为重要,通过劳动教育激发新时代奋斗精神。同样,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些都离不开劳动维度的切入。

劳动在新时代高校育人中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作为精神文化活动、社会变革活动等的前提,劳动不仅仅直接提供生产、生存、发展、消费资料,其在社会现实活动诸多领域均具有基础性作用,成为维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一些学生在顺利进入大学之前,较少参与劳动。在中小学阶段,家长让学生将重心放在学习上,基本不让学生参与劳动,更有甚者,代替学生完成学校正常的值日活动。同样,一些学校将劳动与学习进行绝对分离,甚至将劳动仅仅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对于劳动尤其体力劳动的认知有所错位,劳动的正向作用难以入脑,导致“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人世界中此类以不劳而获为能事的狂躁现象给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极大冲击。”由于在具体育人实践中,劳动与教育进行结合有所疏忽,甚至在大学生教育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有所淡化,劳动育人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体现,体现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二)符合新时代主体需要

劳动实践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体的自我价值与需要。新时代90后大学生到00后大学生逐步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直接劳动者群体。通过大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过程,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对传统工艺的学习进行结合、强制与督促、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劳动习惯、增强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涉及了职业技能及生活技能,培养生活能力。更好地体现主体意识和提高主体能力,作为深入感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重要维度。

新时代与虚拟经济有所发展的背景下体现了大学生的时代使命。通过大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过程,弘扬与继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符合新时代艰苦的奋斗教育、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彰显了不忘初心的使命,同时不代表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拒斥。为了更好实现自我对美好生活需要,解决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明确幸福是在奋斗中产生的,对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的传承,现代幸福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切实体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真谛,明确现实的劳动问题不是仅仅通过提倡劳动观就可以顺利实现的,养成踏实实干的优良品质,在劳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幸福生活”及“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辛勤劳动,逐步扭转部分学生或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或一夜爆红、急功近利、实用化的心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劳动育人方向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首先需要明确劳动育人目的性及方向性问题。即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更好地拥有政治方向,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明确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历程,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明确劳动实践中应有的方向与职责。

(二)完善劳动育人机制

以整体性思维构建劳动育人机制,非因为目前重新重视劳动育人在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而忽视或弱化德智体美四方育人的作用,而应该将劳动置于德智体美劳五领域统一的维度中进行构建设计。发挥好德智体美劳的协同作用,教育培养方案中协调处理好劳动与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何以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地进行辛勤劳动与诚实劳动,并进行创造性劳动,需要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参与相关生产活动。一方面,需要大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另一方面,明确劳动育人中的场域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提供劳动平台,确保过程设计到评价监督的多部门参与,建立可持续的劳动育人机制,以更有效地进行劳动育人。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保障条件,复合型育人机制、育人活动和运行机制。建立好劳动践行基地,充分发挥多重部门的作用及劳动教育的链性功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亲近并探究自然、劳动教学资源开发,合理利用技术群,应用现代科技助力劳动育人,劳动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新科技元素。结合各校、各地区特点及优势,进行具体设计,劳动教育中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融入特色教育,通过创新创业育人联盟活动、志愿劳动服务、科技发明生产、勤工助学、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具体展开劳动育人活动。

(三)融入劳动价值情感教育

明确劳动育人的重要定位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育人,满足其全面发展需要,发挥学生积极性,成为实践育人改革的直接体现,劳动审美能力,彰显勤奋合法劳动应有的正向作用,生产劳动,扭转劳动观念,具体分析,深入切中大学生本有的思维方式,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劳动的空间与场域、时间、劳动资源的开发、以此更好地解决劳动可能潜在的异化等问题。树立踏实劳动的观念、热爱劳动的情感、尊重劳动的态度、勤于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劳动技能与劳动本领,提高自我创造力。在劳动中促进德育培养、生命健康教育培养、多方面能力培养。通过对主体本身的回归,通过对劳动主体价值教育与情感关照,助推新时代劳动育人工作取得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HANDS OFF THE WHEEL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