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虹
(晋中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030600)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解决人们“柴米油盐”基本需求的民生设施布局,在规划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成为工作重点。社区生活圈的提出是城市规划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新时代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的重要转型。
近年来,晋中市市政府为加强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在《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工作,并先后编制了《晋中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规划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了促进各类规划尤其是专项规划之间相互协调,增强控规、修规等可操作性,形成一系列等级清晰、服务全面、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响应新时代居住形态的发展和变化,根据2018年最新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晋中市中心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进行专题研究。
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以居民步行十五分钟可满足其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一般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居住人口规模为50000~10000人(约17000~32000套住宅),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用地面积指标1600~2910m2/千人,建筑面积1450~1830m2/千人,需要中学、体育馆、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养护院、街道办事处等十几种公共服务及商业设施。
“邻里中心”一词源于“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Unit)”,“邻里单位理论(NeighbourhoodUnit)”是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①规模:一个居住单位应当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的需要;②边界:以城市干道为边界,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③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或活动空间;④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满足该邻里单位的需求,也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布置;⑤地方商业: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位于道路的交叉处或与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进行设置;⑥内部道路系统:便于内部居民使用同时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儿童上学和居民的日常活动不必穿越城市干道。
本次研究的“邻里中心”是指在相对集中的空间内设置多样化的公共设施,为一定范围内的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公共中心。邻里中心和周边独立设置的其他公共设施一起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系统,便利居民的日常生活。
根据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明确城市中心城区边界范围,确定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范围;根据总规确定的城市主要居住空间,社区生活圈规划应在居住用地空间上进行划分,以居民步行距离为主要考虑因素;其次是根据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以及城市干路、铁路等分割要素,结合现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对区域的相关规划人口进行修正,统计出每个社区生活圈人口规模。
3.2.1 居住空间现状分析
本文以晋中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研究区域西边界至晋中市域边界,南至环城南路,东至祁榆高速公路,北至太原中环路的晋中东延线段为界线。2015年常住人口约为81万人,包括9个街道办事处。晋中市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
存在问题和障碍制约其发展主要表现在:
(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居住区公共设施设置体系和标准的不同。其中,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配置;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街道和基层社区分别对应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居委会辖区,居住区公共设施设置标准从层级和人口规模控制两个方面都与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着不衔接的问题。
(2)旧城改造、新区开发过程中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和发展体系不完善,大量消费者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城区部分设施存在短板,例如运动场、活动场所少,养老设施不足等问题还普遍存在。新区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较大,居民购买难等问题。
(3)设施运营管理主体不够多元,管理效率不高。
(4)传统沿街底商模式,公共配套设施较分散,这种底商的业态大都比较低级,且易出现占道经营等现象,对城市、交通等都有一定负面影响。
(5)中小学用地布局、用地规模不均衡,现状老城区内学校数量较多,但老城区周边新建居住区的配套中小学往往不能同期实施,造成大量学生跨区就学,加剧城市交通负担。还有学校用地规模不足直接体现为学校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场地和绿地。
(6)晋中市现状大型体育设施仅有一处,位于城市边缘,不方便大部分市民使用,城市片区及居住区严重缺乏公共体育设施。
(7)晋中市区现状医疗卫生人均面积水平不低,市、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有23所,其中病床数100张以上的综合医院6所(有2所是大型企业的职工医院),其余为专科医院。目前看来,医疗卫生机构在老城区的分布比较均衡,大中型医院的服务半径在1.5km以内。但在新发展的地区,如北部和西部,医疗机构的覆盖面明显不足。
(8)现状社会福利用地主要包括晋中市民政局老年公寓、干休所等。社会福利设施数量偏少,城市其他片区普遍缺乏社会福利设施。
3.2.215 分钟生活圈空间划定的基本原则
(1)合理的规模:居民步行距离15min、由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社区规划人约5~10万人,得出社区生活圈面积约170~520hm2,主要以300hm2为主。
(2)减少边界穿越,尽可能不跨越铁路、高速公路等过境交通,以城市干道为自然分割线,适当考虑现状用地边界、权属范围,便于管理运作。
(3)资源配置合理,按照管辖区界限清楚、区域相对集中,考虑主要配套设施的服务范围设置。
(4)与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一致,社区生活圈划分范围要位于城市城市建设用地内,将城市已有的规划底图(以控规为主)作为基底,划分城市社区生活圈。
3.2.3 划分方案
本文主要对以居住单元为主的社区生活圈进行研究。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步行可达范围和实施保障管理3个方面,以居民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及其所服务的规划人口规模为主要标准进行划定,按照以上原则将晋中市中心城区划分为24个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每个社区生活圈面积约为3.21km2,每个社区生活圈人口约为4.98万人。
结合相关规范、国内先进城市案例以及晋中市的实际情况,综合确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建标准,配建涉及社区教育(初中)、社区文化(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养老院、老年养护院)、社区体育(大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社区商业(商场、餐饮设施、营业网点)、公交设施(公交车站)、公共空间(大型公园)、街道办事处十项内容。配建思路采取“邻里中心-基层街坊”模式,即“集中”+“分散”布局模式,最大化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
(1)现状社区生活圈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还有少数设施缺乏或不达标、用地较局促等现象,但不宜大拆大建,需要结合市域有机更新,挖掘闲置资源,分散布置不达标设施,此种布局方式多集中在老城区,社区生活圈内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规划应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即可。
图1
(2)新区由于各类设施缺乏、可开发建设用地较多,适当将各类公共设施集中布置形成社区邻里中心,或也可依据各类设施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将同类、可相互协作促进的设施布置在相近的位置,有利于形成规模、产生集聚效应,为一定范围内居民提供便利。同时,鼓励跨界到行政区划整合资源,形成邻里联盟,明确共享利用机制。
①行政管理类服务中心,即街道办事处、司法所,便于协同办公与管理;②社区服务类服务中心,即文化活动中心和大型多功能运动场等可集中布局,有利于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提高设施使用效率;③医疗福利类服务中心,即社区医院和养老院集中布局,形成社区医养结合中心,在医疗服务上进行互助与共享。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