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丹东
疫情无疑是现在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但有关疫情的信息形形色色,其中夹杂着许多不实的传言。
疫情来临人人自危 各类谣言充斥网络
据了解,这些有关疫情的谣言大多带着响亮的“名头”,比如某某媒体报道说、某某专家说、某政府机构公布等,很容易让一些不明就里的人轻易相信。
记者发现,这些谣言主要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政府的有关举措,如某地要封城,某个时间段不要出门,政府安排飞机喷洒消毒药水,等等。其实这类谣言很容易鉴别真伪,因为各地政府采取任何防控措施前,都会通过权威渠道发布相关信息。
第二类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信息,如“新型冠状病毒被命名为SARI,是SARS的进化”等。对于此类谣言,只需留意官方信息,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第三类谣言是病毒的预防知识,此类谣言最多,如乳铁蛋白能预防、抗流感药物可以预防、往鼻孔滴香油可以预防等,五花八门。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谣言产生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这反映了民众对疫情的高度关注,谣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政府部门的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发布渠道单一、影响力不够,造成公众信息不对称。其二是科普不到位。正确认识病毒、预防病毒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民众普遍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背景,民众高度关注疫情,却缺乏辨别能力,官方及专业机构对病毒危害与预防措施的介绍不够完整,致使有关谣言层出不穷。
及时公布疫情动态 引导公众远离谣言
据了解,有些谣言很容易被识别,但有些谣言一般民众确实很难辨别真假。
“这就要求政府及有关机构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及时辟谣。民众应当关注官方信息发布渠道,不轻信和传播来源不明的信息。”郑宁认为,尤其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准确的信息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公众合法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谣言会带来次生灾害,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影响专业权威机构的突发事件应对。因此,公众要保持科学精神和理性判断能力,关注官方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不要随便转发、传播未经权威机构求证核实的信息。
科学是最好的谣言“粉碎机”。阻断谣言的传播链条,也需要有更多医疗和科普工作者及时站出来,澄清谣传谬误,普及相关知识,用事实击败讹传,用科学击碎谣言。
如今网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五花八门,应该如何防范?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韩英伟说,个人应保持头脑清醒,理性思考,不信谣,不传谣,可以通过关注官方的信息来辨别这些谣言。在国家层面,要及时公布疫情最新动态,让公众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情况,引导公眾对疫情保持正确的认知;落实疫情防范措施,加大科普力度,及时在官方公众号辟谣,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医务从业者宣传科学防范知识;严厉打击传谣者、造谣者,依法追我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