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2020-03-20 10:05魏春宇
祖国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

魏春宇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整体上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新时代中国迎接全球化挑战、正确处理国际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分析的框架。新时代,习近平从人类整体出发,准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脉络并研判其发展趋势,提出要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构想承袭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同时着眼于整个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系统地提出了这一“共同体”的建设蓝图、基本思路和路径方案,实现了对世界历史理论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理论渊源   创新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依存的程度日益紧密,“世界性”成为人类交往中越发显著的特征,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现今人类社会正全面迈入世界历史时代。从最初的被裹挟着进入世界历史进程到当代中国主动参与的过程,是一个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积极地开放走向世界,并引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民族与国家的局限,以为全人类擘画伟大美好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构建什么样的以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时代命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思想。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科学价值并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科学揭示了世界历史是如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上中形成与发展以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世界日益发展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当与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物质生产联系拓展至世界范围并展现为世界市场力量时,世界历史得以呈现。具体的讲,马克思认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历史的出发点,物质生产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而生产关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的过程就是人类的历史得以呈现的过程。世界交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的产物,由于世界交往的愈加频繁和深入,完全封闭的地域性活动愈发成为不可能。正如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

正像习总书记所说的,当今世界各国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和频繁,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和广泛,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的侵袭冲破一国一地的限制而走向全球,任何国家或者民族都无法阻挡而必然被拉入资本塑造的世界中。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考察而提出的,符合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世界交往理念。

(二)倡导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发展之问的回应

资产阶级史无前例地开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这一历史进程,人类世界的生存方式、世界的基本格局乃至人类未来走向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至今,世界呈现多极化态势,经济特别是金融的全球化、社会信息极速交流且信息量剧增、文化多元融合等特点愈发明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马克思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问题愈发凸显,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经济和高科技发展问题政治化等做法越來越不得人心。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不免对人类未来和世界走向提出疑问,而坚持以全球化眼光看待历史走向和全人类发展问题,正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要求。同样,习近平准确把握当前世界交往新的特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客观趋势,适时提出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的正确的选择,它回答了当今世界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也坚定表达了推动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价值诉求。

(三)世界历史走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追求的统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全面发展的个人形成的过程,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过程。“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3]这是马克思一生都在努力追寻的最高社会理想,它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将“自由人联合体”这一远大理想转化为阶段性目标,是可行的现实方案,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完善。一方面,我们要认清,历史走向不是由“文明冲突”或者某些重大全球性问题决定的,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仍是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矛盾,决定着历史的走向和人类的命运。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我们既不能迷失在资本的洪流中,也不能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正是基于对世界历史理论和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而提出的,它“不但没有抹杀两种制度和两种道路的本质性差别,而且还深度关注社会主义引领人类命运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的路径问题,更是指向了马克思所提出的“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未来社会。”[4]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

(一)思维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保留批判思维的前提下,提倡共生共赢思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本质的过程中建立的,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世界由资本主义主导,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转变前,剥削和被剥削,对立和斗争是历史的主题。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是在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碰撞下,谋求利益最大公约数的一种思维创新、理念创新。这一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洞悉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及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脉络,同时用更加包容的观念来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带来的利害关系,注重发挥资本主义世界的积极作用,找到了维护当代各方最大利益的平衡点。面对命运与共的全球化大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不同国家、制度、文明间共生共赢的共同体,这一思想创造了世界交往的新形式,不但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利益,也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二)策略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一味坚持斗争策略,而是寻求国际间的最广泛合作。资本主义以对外扩张为手段,在开发世界市场时对交往对象进行物质掠夺和精神压迫,是让各民族甚至所有民族都“不堪忍受的力量”,也导致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认为,民族解放运动、暴力革命成了最好的选择,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最主要力量。习近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提出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形成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同思想,用包容互惠代替“奴役”与被“奴役”,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正视对抗现实,但不一味地坚持斗争策略,而是强调重视国际间的、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广泛合作,共迎发展机遇和挑战,求同存异,共同建设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实践创新: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宏伟蓝图,又是一个有着清晰框架和成熟思路的现实方案。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样,都对人类未来和世界历史走向未来有着宏伟构想,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实现需要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目前还是一个遥远的理想,但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有理想,还有全面框架、成熟思路和具体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发展、安全、合作、文明、生态五个方面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框架以及对应“五位一体”总框架的成熟的建设观念,每一方面都蕴含了具体的思想,作为具体領域的建设思路和指导原则。在全面框架和建设思路的指导下,中国发起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贯穿欧亚、开放包容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各参与国共同合作携手发展,形成了一个利益与共、责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众多挑战和风险中回答世界的时代之问,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持久繁荣描绘了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为推进世界历史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3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4]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7,(04):1-8.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