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徐峰
钟南山如一件兵器。一身蓝色的防护服,连口罩也不例外。护目镜里的目光坚定凝重,一张冷峻的脸由远及近,散发出金属般的光泽。
说起话来,他的表情一点儿也不丰富,也没有一句多余的客套话。这一切让他给人以兵器一样的感觉。仿佛有一种东西从内部透出力量。
这种透出力量的东西就是他的正义和良知、责任与担当。正义、良知、责任、担当与钟南山融合在一起,过从甚密。在钟南山,这些品质总是和苍生大医、疫病战神、为民请命联系在一起。
钟南山救过很多人,由于他的医术精湛,由于他是抗疫领军人物,更由于他的“敢医敢言”:在呼吸道疫病爆发,国难当头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敢医敢言不仅让他成为群众心目中的“抗疫战神”,更成了群众眼中“实话型专家”“有良知的党员”。
他因2003年“非典”爆发时大胆建言、为民请命、领军抗击疫病而广为人知,但他治病救人、敢医敢言的历程,并非晨始暮终的一时之举。多年来,他仗正义和良知之剑直行,秉承责任与担当,脚步走得更疾更稳。
钟家三代从医,钟南山是第二代,祖籍福建厦门。
钟南山的父亲,同样是一位值得国人铭记的医学大家——中国医学界赫赫有名的“八大金刚”之一、著名的儿科医学专家、病毒学家钟世藩先生。
钟世藩生于清末。出生没多久他便成了父母双亡的孤儿。他从9岁起给大户人家做佣人。其间他始终努力地边做工边读书。依靠过人的勤奋,后来他居然考入了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留学,成了医学博士。此后钟世藩坚持回到了战火中的南京,用所学的西医为受难中的祖国服务。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女士是肿瘤专家,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
在南京沦陷的前一年——1936年,钟南山在钟山南麓的南京中央医院出生,遂取名“南山”。
十年后的1946年,钟世藩被国民党任命为广州一家医院的院长。几年之后,他被要求与国民党一起转移。此刻他冒着生命危险,带着一家老小留在广州,将医院的物资尽数交给解放军。
钟世藩也是我国最早招生研究生的导师之一,在当医生的半个世纪中,钟世藩不仅治病救人,更是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医学生。
钟世藩75岁时,想写一本书——《儿科疾病鉴别诊断》。因为他觉得中国当时医疗技术水平和设备比较落后,很多医院儿科买不起专业医疗设备作检查,因此他想通过这本书指导儿科医生通过症状体征,来大致判断儿童病情。
因为老人家患有严重的复视,两只眼睛看东西重影。钟南山就劝父亲不要写了。但父亲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不写我干什么?等死吗?”
“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那么他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钟南山对父亲的这句话铭记一生。
老先生用手捂上一只眼睛写,累了就换另一只。每天带上放大镜最早到图书馆,最后一个回家,历时四年,用笔写完了这部40多万字的儿科著作。这本书出版后,很快售罄,之后再版了5次。
钟世藩1987年去世。临终之际,他告诉儿子,无需为他开追悼会,不可浪费别人的时间。
钟南山印象中的父亲,就是一位“敢医敢言”的医者。他寡言少语,但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证据支撑的。
2月18日,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称,磷酸氯喹还不算特效药,但是算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药,“面临着全世界没看过的东西,实践先于科研,摸着石头过河”。
钟南山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毕业前的一年,23岁的他出征首届全运会,居然打破了男子400米栏全国纪录,并夺得男子十项全能冠军。
在备战全运会期间,他与当时的国家女篮队员李少芬经常一起训练,慢慢产生了感情结为伉俪。李是首届中国女篮的主力队员,1999年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
钟南山认为体育运动能锻炼一个人的承受力和上进心,李少芬对此尤为赞同。
女儿钟帷月主攻游泳,曾获得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在1994年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北京医学院毕业后,钟南山一直从事其他工作,直到1971年随夫人李少芬回到广东之前,钟南山一天医生都没当过。那一年,他已经36岁了,因为没有实习经历和从医经验,也没有专攻的方向,所以一开始医院只能安排钟南山在急诊室工作。在医学方面,那时的他并无专长。
钟南山下决心要从头学起。从那以后,他白天跟着医生学习,晚上回家继续研究。此后的几年间,钟南山被调入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因为当时没有人愿意研究慢性支气管炎这种治疗方法匮乏、难以出成绩的病。
但是钟南山守得住寂寞,潜心钻研,几年后居然逐渐把一个小小的研究小组,发展成了一个研究所。钟南山前半生的成就几乎都是在这个领域获得的,1975年他的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得到了去英国深造的机会。在英国两年时间,他取得了6项成就,发表了7篇论文。
1981年,钟南山回国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担任所长。
1984年,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获政府通令嘉奖。
1992年,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
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同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著名呼吸内科专家。
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连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8年,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
尽管当时的钟南山在业内已成为首屈一指的专家,但普通老百姓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大名。
让他闻名遐迩的,是21世纪初席卷广州、最终蔓延至全国的那场SARS疫情。正是因为这种传染性肺炎很特殊、不典型,甚至在一开始,引起了广泛的误判。
2003年1月21日,钟南山接到省卫生厅的通知,前往中山市两家医院调查一种怪病。就在一个月前,他所在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收了一位从河源市送来的奇怪的肺炎病人:持续高热、干咳,肺部经X光透视呈现白肺。然而,使用各种抗生素却毫不见效。两天后,从河源传来消息:当地医院救治过该病人的8名医务人员均感染发病,症状与病人相同。
钟南山震惊了!广博的医学知识与多年的行医经验告诉他,这是一例非常值得关注的特殊传染病。接着,中山市也报告出现了类似怪病与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情况。当务之急应该弄清这种病的症结所在,找到预防与治疗方法。
在中山市的几天里,专家小组夜以继日地工作。调查情况印证了钟南山的预感:这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与典型肺炎不同,呈非典型肺炎症候。病人主要表现为高热、干咳、呼吸困难等肺炎症状,如抢救不及时,病人容易死于呼吸衰竭或多脏器衰竭。疾病的传播途径仍不十分清楚,初步考虑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密切接触。专家小组很快将《关于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的调查报告》送达广东省卫生厅。卫生厅马上部署相应工作,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
羊年春节,非典型肺炎疫情突然加剧。广东的多地出现疫情,广州地区更为集中。危重病人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集中治疗。钟南山主动向卫生厅请缨,要求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呼研所。
除夕夜,广医附一院忙着建立隔离病房,钟南山领导的呼研所成了非典型肺炎救治的技术核心与攻坚重地。面对一些医务人员的顾虑情绪,钟南山毫不犹豫地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短短几天时间,广医附一院便接收了21位危重病人。
钟南山在大年初三受到任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
早期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传染性强。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初始阶段,由于医护人员与病人密切接触,往往是抢救一个人,放倒两三个医务人员。广医附一院有20多位医务人员感染得病,同时该院还收治了许多兄弟医院的医务人员。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他救死扶伤的仁厚品性,也体现在追求科学真理时的执拗不屈上。
2003年1月28号,腊月二十六,有关权威部门到广州,要求纠正错误的看法,提出这次疫情病原是衣原体。钟南山和同事们都觉得很奇怪,衣原体很好治,不可能这么难治,治疗以后好得快,不会传染那么快,所以钟南山就不太同意。
2003年2月18日,北京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来消息,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的衣原体。一些权威专家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坚持认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是衣原体,并提出用抗生素治疗的指导意见,说是非常有效。
但事实上,当时的钟南山已经把能用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都用过了,根本没用。钟南山没有在权威面前迷失方向。当天下午,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对这一报告进行讨论。轮到钟南山发言了,他沉默良久,摇摇头。大量的事实表明,临床症候与治疗用药均不支持这个结论。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致病原因。在他有理有据的论证下,会议最后采纳了钟南山的意见。
会后有朋友悄悄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稍有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非典的元凶不是衣原体,而是病毒!这也成为了抗击非典工作的一个重要拐点。
2003年2月11日,广东省卫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钟南山以医学专家的渊博学识,沉稳地告诉大家,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可防、可治、可控。他通过新闻界告诫社会不要惊慌,而要在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共同抗击病魔的挑衅。很快,社会情绪开始趋稳。
2003年2月中旬,在钟南山的倡议下,联合攻关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诊治课题联合攻关项目正式启动。4月12日,好消息传出:从广东非典型肺炎病人气管分泌物分离出2株新型冠状病毒,显示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极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因。4月16日,这一结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
在抗击非典过程中,钟南山曾多次“坚持己见”,下定决心说真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曾经有3个“岔路口”:病原体和衣原体之争、治疗方法、疫情判断。如果钟南山没有在这3个“岔路口”坚持住,也许整个广东的抗非典局面就改变了。
但是,“抗非”战役进入后一阶段时,南方疫情得到缓解,北方却“沦陷”了。尽管钟南山一直大声疾呼早隔离,希望引起全国重视,避免更多人感染。但一些地方官员担心政绩受损,担心影响国家和地方形象,在刻意隐瞒真相。
钟南山非常痛苦。2003年清明节,钟南山为父亲扫墓时,满心纠结的低语:“爸爸,怎么办?我想说出事实,可又不能……”
如果讲真话,自己有可能被孤立,有可能失去很多;而如果不发声,天灾和人祸并行,不仅会使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失去生命,也会有更多的人被感染,国家就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最后,他选择了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生命为重。
2003年4月13日, 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中,被提前授意“不要讲太多”的钟南山,面对记者“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提问再也忍不住了。
他大声说:“什么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现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
现场一片哗然。警钟如此响亮,举国为之震惊。“非典”的真相自此才一点点向公众揭开。混乱和恐惧之中,人们记住了这个敢说真话的专家钟南山的名字。
很多同行听到这些话都非常吃惊,他们知道讲出这些“真话实话”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这些大实话,确实让他受到了很多质疑,甚至有关部门叫他“少说话”。他的回答透射着对科学的严谨认真:“当事实和权威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当然首先尊重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
他的话引起很大震动。很快,相关部门领导被惩处,时任卫生部部长和北京市市长被撤换,全国抗击非典战役形势得以扭转。
不论面对疾病还是面对人,钟南山始终坚信的就是:“以人为本,起码要从讲真话开始。就像我们医生,对病人讲真话,才能让人信任你。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
也因为SARS,钟南山在公共领域内更广泛地被人熟知。在最恐慌的时候,他的一句话,给了人定心的力量。
他“敢言”,也“敢医”,决不纸上谈兵。抗击非典,也就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争。钟南山和他的研究团队日夜攻关,终于在短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办法,即“三早三合理”(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他最先建立第一个隔离病房,最早制定出了非典临床诊断的标准,最早总结出救治方案,最早创造了抢救成功的案例,钟南山的“敢医”,让广东从SARS的“源头”变成了SARS全球病死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地方,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
几个月后,在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之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最终销声匿迹。
抗击非典战斗中,钟南山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得到了全国老百姓的拥戴,也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钦佩。钟南山的声誉与日俱增,举国皆知,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大英雄。
国家和人民对他高度信任,他被誉为“抗击非典第一功臣”;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还获得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唯一一项特等功;广州市授予他“抗非英雄”称号;2018年,钟南山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成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之一……
这位老者也挑起了更多“担子”。2005年,当选中华医学会第23届会长,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医学会七任会长中的第二位学者,此前多年,此职一直由各任卫生部部长兼任。2008年,钟南山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钟南山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他的颁奖词是: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
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一晃17个春秋过去了,如今他已是耄耋之年。中国的男子退休年龄是60岁,照此计算,他本应进入颐养天年的第24个年头了。上苍偏偏要让这位传奇的英雄续写他英雄的传奇。
在2020年一季度,几乎与2003年非典爆发同期,84岁的钟南山再次临危受命挂帅出征,这次他出任的职务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在这场战役中,专家组就相当于参谋部,专家组提出的专业判断与应对措施,将直接提供给决策者决策。而作为专家组组长的钟南山,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庚子春节前,钟南山通过媒体如此告诫人们。可他自己却在2020年1月18日黄昏时分,一头扎进夜色,登上了广州开出的高铁,他要去武汉。他再次披挂上阵,冲在了防疫的最前线,一如当年非典时。
半夜11点多,他到达武汉住处后,立刻开始听取武汉方面的情况。第二天上午开会并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情况,然后一直开会到下午5点,又从武汉飞往北京,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到20日凌晨2点来钟才休息。20日当天,早上6点钟起床,一天下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又是一直忙到深夜。
在这天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进一步部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总理特意请来钟南山、李兰娟两位院士列席会议,在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人汇报疫情的最新进展后,李克强点名两位专家发言。钟南山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李克强说:“感谢两位专家提供的专业咨询意见,这对我们下一步如何科学决策非常重要。要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救治措施。”当天会议决定,依法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传染病管理,按照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坚决遏制疫情扩散。此项议题结束后,李克强特意到会议室外送别两位专家,并与钟南山和李兰娟握手话别。
十天后的1月30日,担任“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李克强赴中国疾控中心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情况,听取了钟南山等专家和医务人员就疫情形势和后续走势、加强患者救治和科学防控问题的意见建议。
会议开始前,总理说,本该与大家握手的,但按你们现在的规矩,握手就改拱手了。会议结束后,李克强与专家们告别时,特意对钟南山说:“还是握一次手吧!”
钟南山在马不停蹄地工作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疫情信息公开透明,最大程度地帮助人们稳定情绪、科学有效防控。他的很多观点,没有一点含糊,透着一位科学家的直率和坦诚。他的一些判断,有很强的专业性,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疫情什么时候达到高峰,很难绝对地估计。不过我想应该在一周或者10天左右达到高峰,不会大规模地增加了。
——科学家正在寻找新型冠状病毒中间宿主,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最早发现在一种蝙蝠身上,但中间宿主尚未明确。
——医院除了配备传染病专家,必须要有重症医学专业人士,这一条非常重要。单纯传染病专家是不行的,有重症医学专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抢救病人。这一条我特别提醒。
——发热仍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发烧的症状一定要去看,看发热门诊,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在家等,等下去如果真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有20%会发展为重症。这样的情况下,失去救治机会就来不及了
——10到14天是一个很好的隔离观察期,潜伏期过去了,发病的及时治疗,没发病也就没病,不会因为春运返程出现大传染,但排查的措施不能停。
——春节前我说过,请大家目前不要到处跑。现在我还是强调大家不要出行,特别是武汉一带的,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有针对性的药物,但是科研和医学工作者已经想了不少的解决办法,再加上现在生命支持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死亡率肯定会再降低的。
——应对疫情要抓住两个要害,一个是早发现,一个就是早隔离。这两条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武汉老百姓唱起国歌,很感动。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事情都能解决,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
其中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审慎的乐观。与此同时,他一如继往地保持着“敢医敢言”的特点。
2020年1月20日,他在央视访谈中披露,发现14名医务人员感染,直言“有明确的人传人现象”。像在“非典”中的发言一样,这次发言一改此前“有限人传人”的专家论断,全国防控由此加强。他强调预防和控制最有效的办法是早发现、早诊断,还有治疗、隔离,这是最有效的、最原始的办法。他预估,春节期间得病人数还会有增加。
1月20日成为“全国疫情防治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天”。当天,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1月21日,钟南山在广东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需要防止病毒的超级传播者出现。一旦发现,就需要有更严格的隔离措施。他说:“现在已经知道它出现人传人了,那对患者的严格隔离,对紧密接触者的密切追踪,这个恐怕是最重要的。假如这一环节把它抓住了而没有任它发展,我不太相信以后会像SARS一样充分发展。”
他告诫人们,从临床的角度,把防控战略前移,这是最明智的、最有效的办法,因为到现在为止,新型冠状病毒还没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治疗药物。
1月28日,钟南山接受新华社采访,明确疫情还是局部大爆发,相信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其间几度哽咽,眼含泪光。这一幕让无数中国人跟着热泪盈眶。
2月1日下午,钟南山带领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团队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居家康复及防护策略。
2月2日,钟南山再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对2019-nCoV肺炎疫情有科学的认识,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早发现、早隔离”。
与此同时,钟南山认为目前疫情的防控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是医疗资源匮乏。第二,尚需做好患者分流,减轻定点医院压力。基层医院病原体诊断力量不足,导致无法对患者进行分流,使得发热患者在没有分流的情况下集中至有限的定点医院中,造成相关医院面临巨大压力,也严重影响了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第三,需切实做好院感防控。武汉等地患者激增,相对医疗资源短缺,极易导致院感发生,威胁医务人员和群众安全。
2月3日,钟南山又通过记者拍摄的视频,手把手教人们怎样佩戴口罩更科学更节约。
2月4日,钟南山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解答关于疫情的几个重要问题。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有无粪口传播风险、无症状患者如何防控、确诊患者病死率等大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这天他还通过新华社记者给人们普及防护知识。钟南山强调:大家尽量减少出行。传人有个潜伏期,可能是3到7天,一般不超过14天。相比口罩的紧缺,科学常识,防护意识更紧缺。最高危地点是电梯间,不要迷信电梯间那些“此处已消毒”的纸条。搭乘电梯一定要戴口罩。有条件的单位一定要频繁为电梯间消毒,特别是按钮区。
针对返岗者的,钟南山呼吁在餐厅这样的高危地点,建议坐下吃饭才脱口罩;避免面对面就餐;避免就餐说话;避免扎堆就餐。办公室也是高危地点,建议佩戴口罩,谈话保持适度距离;随时保持良好通风;对门把手,键盘鼠标,桌面进行酒精消毒。他要求大家勤洗手,要科学的进行酒精消毒等。他再次强调:“所以大家在工作场合、出外都戴口罩,尽量减少传染的机会,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2月13日,在广东省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院士团队宣布,继上周国家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从广州本地的一例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分离了新型冠状病毒之后,日前在广州一例确诊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了活的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发现证实了排出的粪便中的确存在活病毒,对于准确认识疾病的致病传播机理,帮助全社会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月18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疫情防控例行新闻发布会,钟南山在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的确诊病例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目前武汉依然是关键,八成的病人在武汉,九成死亡率在武汉,武汉现在看来还并没有停止人传人。现在需要密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常人和病人分开,二是新冠肺炎病人和流感病人分开。如果老是混在一起,武汉用了很大人力财力,这个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他说:武汉生物治理研究所目前已经用血浆疗法进行了10例治疗,其中6例有病毒血症,在使用血浆治疗后,两三天后病毒血症消失,病人临床情况有所改善。钟南山认为,这种疗法很有希望,有效而且安全。同时,他提醒人们保持下水道通畅极为重要,此前有团队已经在粪便里发现新冠病毒。新冠病毒并不一定通过消化道传播感染,而是因为下水道中污染物干了,又通过空气、气溶胶传播,人们吸入造成感染。
2月19日,钟南山院士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攻坚小组,双方进行了视频会议,就新冠肺炎快速检测诊断、临床救治、药物筛选、疫苗研究、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交流研讨。
关键时刻再次披挂上阵的钟南山,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让人听起来莫名心安。因为,他的话不会有假。人们早已见识了他敢讲真话、敢挑战权威、敢肩挑大义的精神。钟南山的出现,仿佛一剂社会情绪的镇定剂。在民众眼里,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
有人在网上发出了这样的评论:SARS至今已17年了,17年后,若有疫情,不知由谁“确定”,真心祝愿可敬的钟南山寿比南山!
有人跟着评论道:能够拥有像钟南山院士这样的英雄,是这个时代之幸,但同时,我们更需要让自己成为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人,不一定要出身显赫,不一定要天赋异禀,只希望我们能够像他一样拥有正直、善良而坚毅的灵魂,和一颗永远都热爱生活的心。
这些评论,引起了无数人的感慨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