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中的“最强大脑”

2020-03-20 02:05张丽琴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珊瑚虫最强大脑沟壑

○张丽琴

贝贝是珊瑚爱好者,他的表哥在南方长大,有过在海滩上拾到白色珊瑚枝的经历。暑假时父母带贝贝到海边度假,也让他体验一把捡拾珊瑚的快乐。

出门游玩,首先遇到了租车问题。

旅游公司组织20 人承包了一辆旅游车,准备去海边,到了出发的时候,比预计的人数少了2 人,因此每人多出了1 元,承包这辆旅游车共花了多少元?这道题初看似乎不容易,因为题目告知的条件较少,无从下手,我们借助图形来理解。

观察上图可以看出:图形上面的阴影部分表示减少2 人后共减少的费用,右边的阴影部分表示剩余的人数每人增加1 元后共增加的费用。因为承包这辆车的总费用不变,那么,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表示减少和增加的费用)相等,右边阴影部分是1×(20-2)=18(元),那么,AB=18÷2=9(元),因此,原定每人花9 元,承包这辆旅游车需花9×20=180(元)

解决了乘车花钱的问题,贝贝早就被古诗中的“钓竿欲拂珊瑚树”吸引着,他希望看到姿态各异的珊瑚树。可是,呈现在眼前的,哪有什么想象中鲜艳美丽的珊瑚树,只有光秃的“扁圆大脑”。表哥告诉他,可别小瞧这“扁圆大脑”,它可是珊瑚界的“最强大脑”呢!

表哥说,这是中华扁脑珊瑚,大多是固着在礁石上的半圆球体,而表面纵横的沟壑,让它看上去好像“扁圆大脑”。这样的形态被称为“块状”。它不像“珊瑚树”枝繁叶茂、姿态万千,又不能让小鱼螃蟹藏身其中,中华扁脑珊瑚长成这样光秃秃的有啥好处?面对贝贝的困惑,表哥俨然一个专家作起了讲解——

中华扁脑珊瑚多生长于近岸的礁池中或礁岭边缘。这样的地方距离水面近,甚至有时露出水面,“保湿防晒”就成了中华扁脑珊瑚的重要任务。在同样的光照强度下,近球体的块状珊瑚受到烈日照射的面积较小,受到的紫外线伤害也比较少。珊瑚表面的沟壑是最佳的小型蓄水库,“沟壑”中的珊瑚虫因此能有湿润的环境。同时,珊瑚会分泌出覆盖在体表的黏液,成为“防晒霜”。而当再次上涨的海水没过珊瑚时,这层富含蛋白质并粘黏许多有机质的黏液膜会被剥离,成为潮间带小鱼虾蟹们的美食。

近岸的礁池里水浅流缓,赶海捉蟹的人来来往往,从陆地上冲刷下来的杂物容易堆积于此。一脚踩下去,树枝状的珊瑚容易破碎折断,砂石也容易卡在珊瑚枝间;而块状的中华扁脑珊瑚不怕踩不怕撞,甚至在海水轻轻拂过的时候,这样的形状更容易让水流带走身上的泥沙,是“防御力高”的体现!

礁岭则是直面海浪的部分,受到海浪冲击最大,是抵消海浪侵蚀的前线,但中华扁脑珊瑚也毫不畏惧,可以说是保护海岸的“最强大脑”之一。

如果放大图片仔细看,不难发现沟壑中有一些“小洞”——这便是中华扁脑珊瑚的珊瑚虫个体的“口”。一张嘴代表了这里有一个珊瑚虫个体。这些小小的中华扁脑珊瑚虫个体无限复制自己,珊瑚虫复制自己的情形可以想象成下图:

珊瑚虫虽小,但无限制地复制,便共同建构了大型骨骼形成的群体形态。在靠近沟壑边缘,到了晚上会伸出一些小触手,珊瑚虫依靠触手中所含的刺细胞捕捉海水中的浮游生物,送进“口”中。这样自己捕捉一些浮游生物进食,作为能源补充。

看来,中华扁脑珊瑚长成“块状”有诸多好处呢!它还以“最强大脑”之姿保护海岸,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安居之处。真是“珊瑚不可貌相”啊,涨知识!贝贝由衷地感叹这次海滨之行没有白来。

猜你喜欢
珊瑚虫最强大脑沟壑
沟壑
拜访珊瑚虫
珊瑚“摩天楼”
哲理漫画
十字架变形记
Why the brain has so many folds
“最强大脑”哪家强
马里亚纳海沟大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