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的 “双维度”发展探究

2020-03-19 21:06张晓艳雷岩
电影评介 2020年18期
关键词:弹幕媒介受众

张晓艳 雷岩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任何一种媒介都是另一种媒介的延伸:语言媒介可看作是扩展人类思维的媒介,文字媒介可看作是语言媒介的扩展,而印刷媒介的出现则增强了文字媒介的传播。新媒介的出现必然使承载信息的媒介向另一种媒介延伸,诞生更新的媒介形态,而人类的感知方式也会随着媒介环境发生改变。“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使人类处于网络化的环境中,生活在一个媒体和媒介关系所构成的媒介体验的世界。媒介不仅是讯息,在媒介转化与应用层面还形塑着人类的感知。按照罗杰·费德勒的媒体进化论:“一种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不会淘汰旧媒体,他们会共同生存并且会在旧媒体的提出上加強和综合原来媒体的特点,旧媒体要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生存必须适应和进化,也会塑造和改变现实。”[1]新的媒体诞生将使人们对环境变化产生新的认识,新媒体的发展赋予艺术以无限的创作和想象空间,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也是如此。

在“互联网+5G”所构建的新的媒体体验世界中,“看电视”从最初的打开电视机、家人围坐客厅、看电视节目的媒介消费行为,变为现在利用各种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看电影”也不再限于电影院的沉浸式体验,从“看电影”转变为看“电影”,电影的媒介消费行为从形式关注转向到内容关注;同时,在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等新媒介形态的交织作用下,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媒体演化出新的媒介形态,出现更多新的媒体和媒介关系,媒介间的边界也由清晰变得模糊,逐步演进为一个新旧媒体的共融共生的“媒介融合”新语境。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当代电影传播的“大媒体”意识确立,电影的媒介属性更为凸显。回顾电影的发展历程发现:电影媒介身份的自我认同始终存在,对新媒介的反应和包容始终保持着积极态度。就像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对于广播媒体、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对于电视媒体,以及当下网络时代的电影对于网络视频、手机媒体等,在新旧更迭的媒介发展历程中电影一直以积极、包容的状态,从容“应对”每一种新媒介的影响。故而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互联网+5G”的媒介融合发展的新语境为电影艺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当代电影传播在“大媒体”意识作用下,其传播方式从单一向多元的形态转化:从最早期以胶片作为电影传播介质、通过电影院或户外投影仪进行银幕放映的传播方式,到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相继诞生后,电影传播介质实现了从胶片到数字的转化,从银幕到电视、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屏幕的融合。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动画技术、三维视觉技术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为新媒体艺术注入新的表现力,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为人们带来视觉、听觉以及互动体验的全新感受,电影艺术也开始吸收新的技术成果,利用新媒体艺术的创造性,不断创新电影表现形式,丰富电影表现内容,形成了电影艺术全新的表达方式。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兼具媒介与艺术双重身份的当代电影实现了创作的跨界融合、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产业与渠道的融合,衍生出两种不同的发展维度:一个发展维度是媒介身份的电影与新媒介融合,呈现出新媒体的特性,朝着网络化、碎片化的短、平、快、小的“简”化发展;另一发展维度是艺术身份的电影在新媒体影响下,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朝着艺术化、集中化的“多元融合”的“繁”化发展。本文将第一个维度的电影称之为“新媒体”电影,第二个维度的电影称之为“传统”电影。

一、“新媒体”电影:当代电影的向“简化”发展

“新媒体”电影是基于新媒体发展而来的,以互联网和通信网络为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iPad等智能移动终端为传播介质,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等新形态为传播内容,同时兼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这样一个新媒体作用下、新旧媒体和媒介关系交织的世界中,对于当下生活在完全网络化环境中的大众而言,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短小、精致、碎片化”的新媒体内容。信息科技的发达迎合了当代人时间紧凑、碎片化接受信息的习惯,便携式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使人们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催生了随时随地观看的媒介消费行为。为适应人们的新的媒介观赏习惯,电影的长度开始缩短。“新媒体”电影以视频短片的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并发展。在这个人人都能拍电影的时代,人们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递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影像表达内心的想法和价值观,新形态的电影成为了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发声的方式。

从传播受众来看,“新媒体”电影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传统媒体时代,在艺术传播过程中的观众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选择权、参与权以及个人情感的反馈均受到限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局面被彻底改写。尤其在“互联网+5G”的双网支撑下,观众不仅在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时拥有自主选择权,还可以和观赏者或创作者进行多向互动。电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就像罗伯特·艾伦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到:“电影创作者不可能逃避相对较高的技术复杂性,因为它是任何一部电影得以生产的前提条件。”[2]“新媒体”电影也是如此,依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功能的提升,人们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也可以随手摄影录像,记录生活的瞬间;依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便捷地下载视频制作软件,软件的操作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不再局限于复杂的软件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电影制作的门槛也越来越低,只需几步就可以在手机中制作出一部经过剪辑、调色加滤镜、配音配乐后的短片,人人都能成为电影导演,拍摄自己的电影作品,通过网络自媒体上传和下载。在这样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新媒体”电影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精英群体对大众的单向控制模式,转变为大众化、平民化,人人都是传播者、创作者的新模式。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加工创造这一行为成为了受众身份的延伸,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而是变得模糊重叠。

从传播内容来看,“新媒体”电影具有短小化、娱乐性的特点。麦克卢汉说,“媒介的形式规定着媒介的内容。”[3]2006年出现了一部以无厘头、戏谑拼贴的方式博取人们眼球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胡戈,2006),该片在网络上的点击率甚至超过了大制作的电影。这种自带新媒体属性的网络视频,以故事短小化、内容简化契合了网络时代受众的需求,也标识了“新媒体”电影的特征。传播内容简化、娱乐化和长度的缩短,主要源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通讯技术和信息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加快了日常生活节奏,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也被碎片化到地铁或车站侯车、短暂的午休或茶歇等时间中,休闲时间的碎片化自然导致“新媒体”电影的长度一短再短,以进一步迎合受众的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在此环境下生产出来的作品内容往往通俗易懂,注重感官刺激,不以艺术性为主,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满足受众的“快餐式”的媒介消费。在这样的媒介消费语境下,当代电影创作从专业化、技术化逐渐转变为娱乐化、日常化,短小的“新媒体”电影以投资小、周期短、形式新,具有凝练的故事情节、较强的视觉观赏性的特性,辅之视频网站,手机媒体、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的助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内容生产的娱乐化和参与性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自我表达方式,传播受众的参与、传播方式的更新又推动“新媒体”电影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向着不同的维度延伸,“微”电影的形式也引起了大众对这种电影新形态的复制和模仿热潮。

从传播方式来看,“新媒体”电影具有时空无限性。随着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传统电影原有的传播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与传播渠道单一的传统电影相比,“新媒体”电影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传播媒介也更具多元化和综合性。新的传播方式在时空上的延伸性,促使信息传递转换的多方位、立体化。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使观众摆脱了观看电影电视的时空限制,而且大数据系统可以根据观众的查询历史实现个性化服务,将观众喜爱偏好的内容推荐给用户;观众不仅可以通过专门的视频网站或门户网站观看、下载影片;观众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从上传下载到全程参与;还可以在微信群、QQ群、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进行推荐和转发,促使“新媒体”影像不断被分享、下载、复制、模仿。这种传播方式彻底打破了国界、地域、时间、行业的束缚,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空间的快速、全方位传播。例如《倾城之恋》(张爱玲,1943)历经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传统媒介的多次改编传播后,2013年以王老吉品牌创作的同名微电影首次在优酷平台播出,获得了9万多点击量,PC端的播放量也达到60多万次,在荧幕上火爆之后,2014年王老吉红罐凉茶正式上市从此火遍大江南北。显然,在新媒体的多维语境下,“新媒体”电影的传播已经从一个独特的呈现,转变为一个实时更新的网络虚拟展示模式,并可以无限复制,在时间与空间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传播的力量,延伸着电影艺术传播的时空。

二、“传统”电影:当代电影的向“繁”化多元融合发展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当代电影艺术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着新的媒介生态发展,朝着艺术化、集中化、多元融合的“繁”化发展。此范畴的电影仍以院线为主要传播渠道,在拍摄、制作手段上和发行、播映形式上和传统电影没有明显差异。新媒体的融入只是给传统电影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形成了多样的表达方式,使传统电影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也开始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在形式上,逐渐容纳更多新媒体的特性,呈现出“媒介融合”的多屏表现方式;在内容上,打破了既往固定的类型特征,呈现出“类型融合”的混杂拼贴形态;在受众接受的角度上,多样化的参与方式打破了观众被动接受的审美模式,呈现出“审美融合”的新特征。

首先是媒介融合,传统电影借助更多新媒体特性实现跨媒介传播。不同媒介的融合產生不同的媒介文化影响、导致旧媒介的转型或新媒体的产生。媒介融合的发展模糊了媒介形式之间的界限,不同的媒介形式所代表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也是相互联系的。在融合语境下,传统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等以全面、立体的方式呈现,很难用单一的电影模式来看待当下的电影文本,大众同样成为了传播信息的平台,能够在新媒体上广泛发表意见,媒介融合使得大众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而且还能够影响和参与文化的创作。比如弹幕与电影的结合——弹幕电影,从媒介属性来定义的电影形态,不指涉一种具体电影类型和内容,主要指添加弹幕评论功能的电影观看机制。[4]属于新媒体形态的“弹幕”与传统电影这种旧媒体的融合,实现了传统电影的跨媒介传播。2014年被认为是弹幕电影元年,在传统影院放映电影厅里出现了弹幕场景,如《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沈乐平,2014)、《绣春刀》(路阳,2014)、《小时代3》(郭敬明,2014)等电影,在影院银幕上或侧面墙壁上出现了弹幕评论。一些网络视频门户网站,像AcFun弹幕视频网和bilibili弹幕式视频分享网站也建立了网页弹幕场景,观众可以一边观看一边评论。弹幕电影的这种实时评论的对话功能使观众重新聚集,在产生传统影院观影的归属感的同时,形成了网络虚拟社区的圈子文化。此外,综艺大电影也是媒介融合的产物,是电视综艺节目与电影的跨媒介传播,即电视综艺节目以电影为传播媒介的新类型电影,属于粉丝文化范畴,像《爸爸去哪儿》(谢涤葵,2014)、《奔跑吧兄弟》(胡笳、岑俊义,2015)等综艺会自带受众,两者结合既带给电影媒介新的受众,又可以吸引电影受众群体深入了解综艺节目,还可以通过进行垂直内容生产、增加番外篇和小剧场等内容的形式,向媒介传播内容的个性化和分众化方向延伸。

其次是类型融合。类型融合的电影基于传统电影,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模式,在内容上打破了传统固化的类型范式,呈现出类型混杂的叙事风格。受网络时代影响,当下大众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追求新鲜刺激和流行文化。观众看电影的欲望趋于多样化,单一类型的电影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多种类型元素的杂糅融合成为当代电影创作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和审美的必然趋势需求,传统电影创作出现多元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类型更加多元化,叙事更加碎片化,时空建构更复杂化,比如在一部喜剧类型影片中会出现科幻、动作等类型元素,在一部科幻类型影片中也可能出现武打、警匪等类型元素。例如影片《少年的你》(曾国祥,2019)在校园青春题材中融入了犯罪片、悬疑片等多种类型元素,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校园青春题材的印象,更好地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观影审美需求;还有融合科幻与喜剧类型的国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宁浩,2019),融合了西方的电影文化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将外星人拉入了中国传统的酒文化语境中,形成了影片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文化的交融及科技的发展,类型电影发展呈现出综合性特征,早期类型电影的边界已经慢慢消融,大部分新时期类型电影所使用的类型元素开始交织与合并,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5]在新语境下,电影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对某一种单一模式的复制模仿,信息选择的多样化促使电影类型不断融合,顺应时代发展和变迁,多种类型元素相互杂糅融合的倾向构筑了当代中国电影新的本体特征。

再次是审美融合。在受众接受上,“多元参与互动”的媒介消费方式在打破传统电影观众被动接受模式的同时,培育出受众“多媒介融合杂糅”的审美取向。美国传播学者詹金斯曾在21世纪初提出了“跨媒介叙事”[6],此后“跨媒介叙事”在电影创作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新媒体受众审美的多元化融合更为凸显。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的电影《蜻蜓之眼》(徐冰,2019)是一部由监控视频剪辑而成的剧情长片,这部影片既是一场展览,也是一种新形式的电影实验,更是一部“跨媒介融合”的当代艺术作品。当观众观影结束,在出口的狭窄通道里有一个展览的监控屏幕,观众此时会看到自己被观看,这一实验性的作品将观众带入一个视觉镜像之中,使观众在看自己的镜像体验反思中从根本上揭示“影像即世界”本质的真实存在,这种视觉奇观也为电影叙事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徐冰在作品中运用的这种新形式跨越了媒介之间界限,创建了一个开放的公共渠道,观众在主观视角中构建了互动体验,这一过程中谋求了人的意识的延伸。N·D·罗德维克在《电影的虚拟生命》曾说“媒介不是一种被动的、僵化的、受制于艺术家意愿的物质。它表现为思想、行动或创造的潜力或能力,但这些能力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通过探索这些潜能,我们找到了一种媒介能力的条件;如果我们超越或用尽这些条件,我们实际上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媒介,以及一种新的思考和创造的能力。”[7]“现代性”促进了媒介的革新,而媒介的更迭不仅是创作者带来的,也是受众参与下共同创造。

结语

“互联网+5G”的发展使新媒体技术克服了媒介之间的鸿沟,实现了媒介之间的多元融合。在媒介高度融合潮流下,当代电影的媒介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无论是“新媒体”电影还是“传统”电影,在创作者和受众的合力下,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受众审美等方面由单维的传统形态向立体的多元融合演变,造就了电影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也会给观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视觉新体验。媒介不会成为制约艺术发展的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必然出现更多的电影艺术与新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多元融合的媒介生态环境必然会给当代电影艺术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为当代电影行业注入新的生命力。而媒介的演进又是一个动态累积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在这样新的机遇和挑战下,应兼顾电影的“媒介”和“艺术”的双重身份,既要尊重电影艺术的本体性又要关注电影媒介的多元性,以媒介多元共生的视角审视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电影艺术及其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任占涛.媒介融合视野下中国电影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26.

[2][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讯,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45.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1.

[4]李侃.弹幕电影:媒介与艺术的博弈与融合——论媒介语境下电影弹幕的三次生成[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8(02):43-48.

[5]郝君.全球化背景下类型电影的发展研究[ J ].新闻爱好者,2012(2):68.

[6][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23.

[7][美]N.D.罗德维克.电影的虚拟生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2):49.

猜你喜欢
弹幕媒介受众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