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常说“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形象地说明了北京城与大运河密不可分的关系。大运河北京段以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注入瓮山泊,经南长河,引入积水潭,经玉河、通惠河,最终流入北运河河道,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京城大地,繁衍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和因水而兴、因漕而盛的民俗文化。历史上的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北京市民生活的经济补给线,还是影响北京城市气质的文化交流线,对两岸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在大运河上还流传着许多传说和故事,随着静静流淌的河水,绵延了几百年。
运河沿岸的传说与故事
与大运河北京段相关的传说与故事很多,如高亮赶水、皇木厂神木、饕餮镇水等,其中尤以“宝塔镇河妖”最有代表性。
“宝塔镇河妖”讲的是燃灯佛塔降镇河妖的故事。燃灯佛塔,兴建于北周,后历代多有复建重修。史载,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燃灯塔身倾圮,相关人员发现此塔天宫中藏有十几颗佛舍利,因此民间又称之为燃灯佛舍利塔。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式八角形实心塔,共13层,全高56米,塔峰突兀,塔影倒映在运河中,成为奇景。“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诗人王维珍的诗《古塔凌云》,诗中的塔指的就是燃灯佛塔。此塔也便成了通州城及京杭运河北端的标志。
燃灯佛塔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明代成化年间重修该塔时,通州城里传言说:通州城形似大船,城中北街鼓楼是船舱,燃灯古塔是高大桅杆。民间还传说,燃灯佛塔是用来“镇河”的。据载,舍利塔下层有一口井通海,井口有一巨型铁链,“下垂井中,好事者牵之,则簌簌然有风声。相传此井通海,系者殆蛟龙之属云”。蛟龙是什么,是谁将锁链系在此,民间传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有两条鲇鱼精经常兴风作浪,无人能降伏,后请来协办大学士纪晓岚,他用铁链将鱼精锁住,这里才风平浪静,再无水患。
这些传说故事,带有超自然、神奇的色彩,被“运河人”口口相传,成为北京运河文化的一种记忆符号。
岁时节会中的传统礼俗信仰
岁时节庆礼俗具有时空、节候、人文等要素,反映着老百姓的市井生活。北京运河沿岸地区的岁时节庆风俗深受传统礼制与京师礼俗的影响。
以通州为例,元旦,拜天地、祭祖宗。正月十五日,准备元宵祭神,燃灯花祭祖。自十五至三十,里二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二十五日填仓,晨起祭仓神。
二月初二日,龙抬头,要早起,要扫舍,用灰撒地,用绿豆粉制饼。各民间花会都汇集在二闸北岸龙王庙前表演。在各种狮子会中,二闸狮子人称“太狮”,各路狮子要向其参拜。
三月初三,清明节,本州城隍出巡,赦孤,各家祭祖于茔。
四月初八日,浴佛节,要焚香拜佛。本月初一至十五,宏仁桥娘娘庙与张湾广福寺有庙场香会。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城内外四处药王庙祭药王,有庙场香会。
五月十三日相传为“关帝诞日”。自初一至晦日,王恕园关帝庙有香会,演戏,礼神,游人杂沓。
十月初八日相传为“本州土地诞日”。初七至初九日,土地祠内演戏、张灯。届时,游人云集。
十二月初八日,用各色栗、米杂诸果同煮,曰腊八粥,祭神。二十三日,夜设牲醴、饼糖祭灶。除夕,备果饼、三牲各祀祭祖……花炮之声达旦,或贴纸钱,或贴门神,士大夫家则挂桃符。
元旦、上元、端阳、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岁时节庆及诸神诞日,运河沿岸人家都不辞辛劳,或晨起、或夜半,用心准备果物食品,拜天地、祭祖宗、祀神灵、拜乡邻,喜乐融融。里二泗、宏仁桥、草寺紫霞宫娘娘庙、张湾广福寺、城隍庙、药王庙、九神庙等都循例举办“庙场香会”,民间花会要表演舞狮子、舞龙灯、演戏、扭秧歌、踩高跷,运河沿岸民众到“庙场香会”游玩,参与热情极高。以七月十五日为例。这天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民间的鬼节,运河人家各祀祖先,通州城隍出巡,赦孤。沿河各庙例作盂兰会,超度孤魂。晚间,二闸北岸龙王庙庙前“沿河燃灯”,彼时,天上明月皎洁,水面灯光闪烁,游人泛舟河上,或品茗饮酒,观灯赏月,其乐融融。
运河沿岸民间寺观建筑遍布。仍以通州为例,据《通州志》不精确地统计,清末民初全县约有寺观466处,其中城关有108处,各色庙宇俱全。单是碧霞行宫就有7座。其中,马驹桥碧霞元君庙香火极盛,每年阴历四月初八日元君诞辰至十五日庙会期间,京城士女竞相进香。进香者皆头顶一尊元君像,背负纸钱,步步叩拜。沿途旗幡飄扬,锣鼓声噪。观音信仰亦如是。通州城内外观音寺很多,以召里观音寺最负盛名,极盛时,庙会人山人海,不少京中人士来此上香祈福,购买土产,各种花会杂耍无不相聚于此,耍中幡、敲大鼓、玩狮子、演少林,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极盛。
因漕运而盛的运河民俗文化
北京运河沿岸的人们依河而居、以水为生,世代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形成了运河沿岸特殊的生产、生活、节庆习俗。
比如通州,作为昔日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自金代开始至以后的八百余年间,护卫与管理等漕务成为其基本职能,居民生业也多因漕运所需而兴废变化。元代以后,通州逐渐形成了以漕运、仓储为代表的特定文化氛围。据记载,漕运最盛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漕船连同商船共3万艘,官兵12万人次。往来于运河上的各地商人及漕帮,多是四方杂处,民情风习各异,将自己家乡信奉的神祇沿河传播,丰富了通州民间神祇信仰与崇拜。
通州运河沿岸人们的生计、生存与运河息息相关,他们对运河有着深深的敬畏崇拜之情,虔诚祭祀河神。水手和船员们行船,往往有不测之险,遂祈求神灵保佑;朝廷、官员为了治河通漕,确保漕粮安全,也屡次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于是,人们在运河岸边建起各种祭祀性建筑,如天妃宫、铁锚寺、大王庙等,供奉与漕运、河运、海运相关的水府诸神,进行种种祭祀、赛神、娱神活动,造就了通州独特的运河民俗文化。
其中,仓神庙独具特色。明、清时期,每年运往京师的漕粮达数百万石,这些皇粮、俸米运到通州后要储藏在京通十三仓里,清《御制通州石道碑》描述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致者,车毂织络,相望于道,盖仓廪之都会而水陆之冲达也”。通州粮仓作为“天子外仓”,仓廒规模宏大、鳞次栉比地分布在通州城北及张家湾的运河沿岸,担负着京师储粮、维系都城正常运转的重任,所以,仓储衙署官员责任重大。为祈保无事,官员们在各仓建仓神庙,供奉仓神。每年阳春运河解冻后、漕船北上抵通前,都要在中、西二仓举行一次祭祀仓神的活动,程序庄严冗繁。通州6镇18乡和京东8县的各档花会要在天亮之前或头天晚上进城,为祭祀活动做表演。
铁锚寺祭祀船锚,保佑航运,是运河人独有的民俗文化事项。自唐代以来,铁牛就被视为镇水之神。元代新修运河后,漕粮运输成为朝廷大事。每逢雨季,运河水势凶猛,军士、漕丁、役夫出于生命与运粮安全,更加迷信铁牛镇水,就在通惠河与潞河交汇处建了一座五行寺,铸铁牛以求镇压水患,俗称铁牛寺。老百姓都说,通州城就像漂浮在汪洋大海上的船,铁牛寺则是稳船的大铁锚。于是,人们将铁牛抬出熔化,改铸成一只巨型铁锚供奉于寺,俗称铁锚寺。寺中另有一幅八仙过海的壁画。凡过往官船、客船、漕船、商旅行经此寺,舵手均要上岸入寺,祭拜铁锚,祈祷安航。
“开漕节”,由官府主持祭祀坝神,是北京运河地区的独特民俗文化传统。 “开漕节”定在四月十五日,地点在通州北门外土坝码头上。届时,驻通州的户部仓场侍郎、仓场总督、巡仓御史、坐粮厅厅丞、吏员和仓役等漕运官员、通州各级官吏、第一批抵达漕运码头的漕船上的领运与官兵、车户、船户都齐聚祭神的现场,祭祀坝神。典礼上,由一个壮汉扮演坝神,双肩各扛一石粮食,两臂各夹一石粮食,伫立坝上。在鼓乐、鞭炮声中,众官员向坝神大礼参拜,焚香叩头,同时崇报祠祭祀吴仲、何栋等修河功臣。之后,彩绸装饰的头帮漕船开进,南方驶来的官商船只数以百计,停泊码头上,绵延数十里。当挂在岸边脚手架上的鞭炮被点燃后,开始“起会”。文跷武跷、开路狮子、中幡、旱船等花会表演竞相开场。自北门外码头始,沿运河西岸往南至小圣庙止,人们在河神庙进完香后,祭神仪式正式结束。是日,运河两岸挤满了脚夫、车夫、搬运工以及普通民众。严肃的祭祀河神仪式成为运河人家的民间娱乐节目,人山人海,如同盛宴。
大运河北京段两岸的节会、庙会及相关礼俗,让运河人的生活中充满了仪式感,为他们平淡、繁杂甚至艰辛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印记。每一个仪式都是一个幸福的节点,根植在运河人的生命中,持续数百年而不断。水的灵秀滋养着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文物腾退、文保修复、文化设施兴建、生态建设以及历史风貌恢复等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中,北京正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有关运河文化非遗传承的成功之路。
(作者简介:赵雅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