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川,高思源,章 鑫,冯良清
(南昌航空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智能制造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以及实现制造强国国家战略的重要选择。作为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的重要使能技术之一,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在工业/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服务化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十一五”以来,我国多个地区在机械加工、电子元器件制造、汽车、航空器材、五金、医疗设备等制造业进行了RFID技术应用示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来说,我国企业RFID应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为促进工业/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和服务化转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在应用效果、应用深度及广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研究表明,科学采纳及合理内化是保障企业RFID应用成效的重要基础,并进一步推动着RFID技术在企业内部和供应链网络中扩散[2]。关于企业RFID采纳内化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企业RFID技术采纳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及企业RFID技术采纳和扩散过程机理研究。
在企业RFID技术采纳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基于组织层面的视角,Tsai等[3]从组织准备和制度环境两个角度着手,分析了企业RFID技术采纳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示投资成本对企业RFID采纳决策的影响最大;颜波等[4]着眼于农产品供应链中RFID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研究框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是影响RFID采纳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Matta等[5]通过对210位供应链部门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采纳、试验和应用3个不同阶段中RFID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Ramakrishnan等[6]对英国物流服务部门的RFID技术采纳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技术可用性和政府支持是影响企业采纳决策行为的关键要素。基于个体层面的视角,陈晓红等[7]在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技术在内三方面因素的企业RFID技术采纳模型;Ngai等[8]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服装厂基于RFID的制造过程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技术因素(相对优势等)和需求因素(竞争者/顾客压力等)对采纳决策行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杨健等[9]基于TAM模型对食品企业RFID技术采纳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是否采用集成管理系统和决策者受教育程度都会对采纳行为造成较大影响,而公司资产和决策者年龄对采纳决策行为的影响不大。
在企业RFID技术采纳和扩散过程机理研究方面,鉴于该研究是对传统IT采纳扩散过程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文将从传统IT技术采纳扩散过程机理研究和RFID技术采纳扩散过程机理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在传统IT技术采纳扩散过程机理研究方面,祝效国等[10]在对企业IT技术采纳内化规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提炼和总结现有IT采纳扩散过程研究成果,提出企业IT技术吸收过程的三阶段模型(Initiation-Adoption-Routinization),实证研究表明,竞争压力在企业信息技术吸收的第一阶段(Initiation)和第二阶段(Adoption)具有正向影响,但在第三阶段(Routinization)呈现负面影响;Whitaker等[11]提出企业RFID采纳及价值创造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作企业支持、广泛IT部署与RFID采纳的早期收益正向相关,而缺乏标准则会使RFID投资回报延迟。在RFID技术采纳扩散过程机理研究方面,景熠等[12]从采纳类型等5个特征属性方面对企业RFID技术采纳行为进行了结构化描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RFID采纳内化的概念模型;潘新宇等[13]利用博弈论方法对RFID技术采纳在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中的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博弈双方在短期内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均不采纳RFID技术,而当博弈双方中零售商库存的损耗率满足一定约束条件时,双方长期RFID技术采纳内化过程随标签成本等变化发生演变。
通过梳理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现有研究重点集中在企业RFID技术采纳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而关于采纳扩散过程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即便同样采纳了RFID,RFID在不同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也存在巨大差异,原因是企业的RFID采纳、内化及后续扩散过程存在断层现象,即部分企业在采纳RFID之后,与企业现有技术没有很好融合,或是源于不同企业的RFID应用深度和广度存在较大差异。不论上述哪种情况都清楚地表明,为了实现和提升RFID的应用价值,需要系统研究企业RFID采纳内化过程,深入揭示其规律和机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次将随机Petri网引入企业RFID采纳内化机理研究,在企业RFID采纳内化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Petri网模型,并根据Petri网模型可达集同构了该采纳内化演变过程的Markov链模型,最后通过案例企业的RFID采纳内化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为推动企业RFID技术采纳内化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企业RFID采纳与内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反馈循环系统,RFID技术特性、外部竞争压力、企业内部创新需求等技术、组织、环境诸多内外部因素都制约着企业RFID的采纳与内化过程,影响着RFID的价值创造,从而使不同企业表现出不同的采纳和内化行为。
课题组前期对国内外部分企业RFID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深入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RFID技术采纳及内化过程具有如下规律[12]:
(1)RFID技术特性、企业间竞争压力和企业自身创新需求3个维度的结构性要素将促使企业产生采纳RFID的初始意愿。
(2)RFID采纳过程会涉及3类行为主体,它们共同推动企业RFID采纳。其中,政府部门为了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会通过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和推进RFID应用示范来引导企业积极采纳RFID技术;产品/方案供应商为了推进RFID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也会积极鼓励和游说企业采纳RFID,并推动RFID技术和产品发展升级;企业作为直接采纳行为主体,降本增效是其推动采纳RFID技术的直接动机。在这3类行为主体的推动和拉动下,企业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采纳决策综合评估。
在企业进行采纳决策综合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设施、信息化实施经验、高层领导支持等诸多因素(即本文前述的企业RFID技术采纳决策行为影响因素)。正常情况下,企业的决策行为具有一定理性,即使具有强烈的采纳意向,若不具备采纳能力,且采纳成本过高,也不会贸然采纳RFID技术,就算决定采纳,其采纳水平也会与现有采纳能力相匹配。企业在决定采纳RFID技术且科学确定采纳水平后,将会应用实施RFID。在应用过程中,RFID技术会与企业现有组织和技术不断融合(内化吸收),若最终RFID的应用价值得到体现,则该企业后续可能会进一步采纳,即RFID会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扩散。
本文以此构建了企业RFID采纳内化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结合祝效国等提出的IT采纳过程模型[10],将企业RFID采纳内化过程分为启动、采纳和常规化3个阶段。
通过以上概念模型可以看出,企业RFID采纳内化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化过程。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当前状态和变化过程是描述演化过程的关键要素,普通的建模方法难以将其描述清楚,而Petri网正是这样一种适合复杂系统仿真且被许多领域使用的图形化和数学化的建模工具[14]。在Petri网中,当前状态一般用P(库所)表示,变化过程用T(变迁)表示。随机Petri网是在普通Petri网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节点λ,用以表示变迁T的实施速率[15]。与赋时Petri网不同,随机Petri网(Stochastic Petri Nets,SPN)的时间节点并不固定,而是一个随机时间变量,以此保证整个Petri网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系统。因此,本文采用随机Petri网研究RFID技术采纳内化过程,从而在明确当前状态和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对演变系统进行仿真评估并据此提出建议。
Petri网是一种用于描述并发和异步的计算机系统模型,最早于1962年由德国学者Petri提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Petri网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理论研究和应用都得到了全面发展。近年来,结合基础Petri网的不同应用场景,以时间Petri网、模糊Petri网和智能Petri网为代表的多种衍生Petri网不断出现,SPN就是其中一种[16]。
基本Petri网是一个简单的五元组(P,T,F,W,M),其中:P表示库所Place;T表示变迁Transition;F表示有向弧,F⊆(P×T)∪(T×P)为有向弧的集合[17]。Petri网运用标识表示系统的当前状态,用令牌(token)的流动表示系统的变化状态和活动行为。将Petri网的每一个变迁T都对应一个点火速率λ,就得到SPN模型。SPN是赋时Petri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假设每个变迁从可实施到实施需要经过一个延时,且该延时时间是一个连续时间变量,该时间变量随机不确定且服从一个指数分布函数。
SPN是在基本Petri网基础上加入平均点火速率λ的六元组(P,T,F,W,M,λ),其中:P={p1,p2,…,pn}为库所的有限集,在模型中用圆圈表示;T={t1,t2,…,tm}为变迁的有限集,在模型中用黑色矩形表示;有向弧集合满足P∩T=∅且P∪T≠∅;(P×T)为输入弧集合,(T×P)为输出弧集合;W:F→N+为有向弧上的权值函数,N+为不含零的正整数集,N+={1,2,3,…,n};M为Petri网标识,为向量,每个向量中的元素数量与模型中的库所数量相等,且元素与库所一一对应,每个元素的数值表示所对应库所中的令牌个数;λ={λ1,λ2,…,λm}为平均实施速率或时延系数集合,是指数分布函数的参数,表示在可执行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平均执行次数[18]。
企业RFID采纳内化建模及仿真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SPN模型,得到可达标识集。以企业RFID采纳内化概念模型为基础,根据企业RFID采纳内化过程的特点,利用Petri网相关理论并通过模型转换来构建相应的SPN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可达标识集。
步骤2同构Markov链,得到关联矩阵。连续时间Markov链是利用Petri网对系统进行分析的数学理论基础,因此在SPN模型构建后的首要步骤就是同构Markov链。在前述可达标识集的基础上顺次排列可达标识,根据令牌的流动过程使可达标识与每一个有向弧及该弧的实施速率一一对应,以此实现SPN模型与Markov链的同构转化,并得到|T|×|P|型关联矩阵(变迁的实施速率矩阵)。
步骤3求解关联矩阵,得到超定线性方程组。若用A表示上述关联矩阵,则根据Markov链平稳分布的有关理论和切普曼—柯尔莫哥洛夫方程,可得
(1)
式中Q为稳态概率。通过求解关联矩阵的稳定状态,可得超定线性方程组。
步骤4企业RFID采纳内化案例仿真。根据实际案例合理设置参数并带入超定线性方式组,求得RFID采纳内化过程SPN模型稳定状态下Mi对应的概率Q={P(M1),P(M2),…,P(Mk)},以此进行模型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企业RFID采纳内化规律,据此提出相应的科学化建议。
按照1.3节所述步骤,首先根据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建立企业RFID采纳内化过程SPN模型,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该SPN图是由13个库所、11个变迁和若干有向弧组成,λ为变迁t1,…,t11由可实施状态变为实施状态的点火速率,实施速率λ因为与T一一对应,所以与变迁数量相同,也有11个,记为λ={λ1,λ2,…,λ11}。库所P是令牌(在图中以圆圈中的黑点表示)的存放地点,令牌经过变迁T到达下一个库所,形成新的状态标识。所有经过变迁形成的状态标识共同组成可达标识集,记录了令牌在该系统中的移动情况。
针对以上建立的RFID采纳内化过程SPN图,对图中要素进行解释。表1所示为图中所有库所、变迁及其所代表的具体含义。
将Petri网中的初始标识命名为M1。在一个连续时间SPN中,存在变迁实施速率λ,若M1经过λ得到了其他标识M,则称M是M1的一个可达标识[15],记作M1[λ>M。
根据图2所示的采纳内化过程SPN图可见,初始状态中,P1中含有一枚令牌,其他12个库所中含有的令牌数量均为零,表示当RFID技术特征、外部竞争压力、企业创新需求等结构性因素的累积值逼近阈值时,变迁t1将变为可实施状态;当令牌开始移动并经过变迁t1得到其他标识时,变迁t1处于实施状态。两个状态之间的时间变量即为变迁实施速率λ1。
表1 SPN图中库所、变迁的含义
若将上述SPN图中的初始状态记作M1,则有从M1到M16共16个状态标识。由以上SPN图可得初始状态标识M1=(1,0,0,0,0,0,0,0,0,0,0,0,0),该向量标识中包括与库所数量对应的13个元素,最终得到如下可达标识集:
M1(1,0,0,0,0,0,0,0,0,0,0,0,0);M2(0,1,0,0,0,0,0,0,0,0,0,0,0);
M3(0,0,1,1,1,0,0,0,0,0,0,0,0);M4(0,0,0,1,1,0,0,1,0,0,0,0,0);
M5(0,0,1,0,1,1,0,0,0,0,0,0,0);M6(0,0,1,1,0,0,1,0,0,0,0,0,0);
M7(0,0,0,0,1,1,0,1,0,0,0,0,0);M8(0,0,0,1,0,0,1,1,0,0,0,0,0);
M9(0,0,1,0,0,1,1,0,0,0,0,0,0);M10(0,0,0,0,0,1,1,1,0,0,0,0,0);
M11(0,0,1,0,0,0,0,0,1,0,0,0,0);M12(0,0,0,0,0,0,0,1,1,0,0,0,0);
M13(0,0,0,0,0,0,0,0,0,1,0,0,0);M14(0,0,0,0,0,0,0,0,0,0,1,0,0);
M15(0,0,0,0,0,0,0,0,0,0,0,1,0);M16(0,0,0,0,0,0,0,0,0,0,0,0,1)。
RFID采纳内化SPN图是一个有穷个库所、有穷个变迁的连续时间SPN图,一定存在唯一的Markov链与其同构。根据SPN图可达标识集中的16个标识状态M1,M2,M3,…,M16,可得与SPN图同构的Markov链,如图3所示。
整个Markov链是由初始标识M1为起始顶点,根据SPN图库所中令牌的流动演变所得。图中有向弧表示RFID采纳内化过程SPN模型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直达转换[19],而有向弧上的权重则是该转换发生所对应的实施速率λ。
根据企业RFID采纳内化Markov链,可将前述可达标识集转变为变迁的实施速率矩阵A[20],
A=
(2)
式中λi为变迁ti对应的实施速率,即变迁t1的实施速率为λ1,变迁t2的实施速率为λ2,以此类推。
设P(Mi)(i=1,2,…,11)为企业RFID采纳内化过程SPN模型稳定状态下Mi对应的概率,根据式(1)和式(2)可得如下超定线性方程组[20]:
(3)
式(3)由变迁的实施速率λi和SPN模型稳定状态下对应概率P(Mi)所构成的关系式组合而成,通过求解式(3)可以得到企业RFID采纳内化过程可达状态下的稳定概率,通过对变迁实施速率λi变动下的稳定概率P(Mi)演化情景进行仿真模拟,可得RFID采纳内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从而对企业RFID采纳内化过程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最大程度地发挥RFID的应用价值。
本文以“沃尔玛RFID技术创新”为例进行情景仿真分析[21]。2001年沃尔玛赞助并参与了Auto-ID Center发起的RFID技术研发与测试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标签在货物追踪方面的应用(此时沃尔玛已大概了解了RFID的技术特性,开始累积技术、组织、环境等结构性因素)。2002年1月~6月,美国沃尔玛的108个配送中心共处理了250万个集装箱,迫切需要一种优于条形码的技术来降低商品的囤积量(企业RFID采纳意向开始产生);2003年6月19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零售业系统展览会”上,沃尔玛宣布将采用RFID技术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成为第一个公布正式采用该技术时间表的企业(企业RFID采纳);2004年4月,沃尔玛开始与八大供应商在1个配送中心和7个零售门店合作进行RFID技术的试行计划[22](RFID系统试运行);到2005年6月,沃尔玛在6个配送中心正式开始实施RFID技术(RFID系统正式实施);直至2005年12月,所实施的RFID计划已获得初步成效(RFID创造了价值)。据Sanford C. Bernstein公司零售业分析师估计,通过采用RFID技术,沃尔玛每年可节省约83.5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因不需人工查看商品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
参照沃尔玛案例对模型中的变迁平均实施速率(λ1,…,λ11)进行参数设定,其中时间数据以月为基本单位。变迁t1的实施速率(即结构性因素积累到产生RFID采纳意向所经历的时间)λ1的变动范围为[6,18],在此将λ1的值合理设置为13个月。采纳意向产生(2002年6月)后,经历t2(企业、政府、供应商等多主体协同促进)、t3(高层领导支持、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实施经验丰富)、t4(政策制定、资金支持)、t5(宣传游说、技术和产品发展)、t6(技术、政策等外部环境整体优化)、t7(采纳综合评估、评估结果符合预期)6个变迁到达RFID技术采纳(2003年6月)历时12个月。其中,t4,t5两个变迁过程相互交融,进程几近相同,因此数据设定一致。整个过程中的评估时间较短,将该过程历时设定为2个月。多主体协同促进时间设定为3个月,由此设定λ3=7,λ6=3,λ4=λ5=4。剩余未设定参数可根据上述实例得出:RFID采纳意向产生后,经过约12个月实现RFID采纳,RFID采纳10个月后开始试运行,试运行14个月后RFID项目正式实施,正式实施6个月后实现价值创造。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可得作为仿真数据的11个实施速率λ分别为:λ1=13,λ2=3,λ3=7,λ4=4,λ5=4,λ6=3,λ7=2,λ8=10,λ9=14,λ10=6,λ11=3。
完成参数设置后求解式(3),即以λi为自变量,以随之变化的稳定概率P(M1),…,P(M11)为因变量,得到求解结果。为了深入研究企业RFID采纳及内化过程的规律和机理,在后续案例仿真过程中,本文拟根据变迁的变动状态将其分为多种不同的仿真情景,通过改变实施速率λ对各情境进行仿真,以此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根据仿真结果有针对地提出建议。
情景1政策制定、资金支持(λ4),以及宣传游说、技术和产品发展(λ5)的变动。
该情景假定λ4,λ5为自变量,并由1~20变化。λ4越大表示政府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的力度越大,反之表示力度越小。取各λ的数值分别为λ1=13,λ2=3,λ3=7,λ5=4,λ6=3,λ7=2,λ8=10,λ9=14,λ10=6,λ11=3。同理,λ5越大表示供应商对企业RFID采纳的推动力度越大,反之表示推动力度越小。所得各实施速率λi对应的稳定概率P(Mi)演变情景如图4和图5所示(稳定概率P(Mi)在以下各图中均用yi表示)。
在政府推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和供应商推动(宣传游说、技术及产品发展)力度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外部环境整体优化的概率P(M6)、采纳评估结果符合预期(即采纳RFID)的概率P(M7),以及进一步后续采纳RFID的概率P(M11)明显增加。仿真结果表明:政府的政策制定及资金支持、产品/方案供应商的宣传游说会对企业外部采纳环境、采纳成本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并对企业采纳及后续再次采纳RFID技术具有积极影响。从市场角度而言,为了促进RFID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供应商会主动游说企业采纳该技术。当使用RFID技术的企业越来越多时,RFID采纳成本会下降,继而促使更多的企业采纳RFID,这是一个正反馈环路,其正向效益随着循环次数不断增加。因此,为了共同推动企业积极采纳RFID技术,政府应率先采取推动措施,对企业RFID采纳进行正向引导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另外,在产品/方案供应商积极游说企业采纳RFID技术的同时,企业也应意识到供应商在RFID采纳中的作用,主动与供应商形成良好互动,并自觉承担部分游说工作,使更多企业参与到RFID采纳过程中。
情景2技术、政策等外部环境整体优化(λ6)的变动。
该情景假定λ6为自变量,并由1~20发生变化,λ6越大表示技术、政策等外部环境整体优化效果越好,采纳成本越低,企业更容易采纳RFID技术。参照情景1的数值设置方法,得到各实施速率λi对应的稳定概率P(Mi)演变情景如图6所示。
当λ6在[1,20]内不断增加时,企业RFID采纳内化的技术、政策等外部环境逐渐优化。在此过程中,采纳评估结果符合预期(即采纳RFID)的概率P(M7)、RFID内化吸收效果良好的概率P(M10)明显增加。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技术、政策等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企业采纳RFID及RFID内化吸收的概率均明显提升。一方面,外部环境优化会降低RFID采纳成本,使更多企业愿意采纳RFID技术,因此技术、政策等外部环境的整体优化对RFID采纳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除了降低采纳成本外,前期RFID适配升级对提升RFID内化吸收效果同样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供应商对企业RFID采纳内化的推动应分为不同的阶段,在采纳阶段通过降低采纳成本来推动RFID采纳,在常规化阶段应帮助企业进行RFID技术的有效集成,以此提升内化吸收效果。
情景3试运行(λ8)与试运行结果反馈、正式实施(λ9)的变动。
该情景假定λ8,λ9为自变量,并由1~20发生变化。λ8,λ9越小表示企业所制定的RFID实施计划越不周密,试运行及结果反馈不足,正式实施的前期准备不充分;λ8,λ9越大表示RFID技术正式实施的前期准备越充足。参照情景1的数值设置方法,得到实施速率λi对应的稳定概率P(Mi)演变情景如图7和图8所示。
当这两个变迁各自在[1,20]内不断增加时,后续采纳RFID的概率P(M11)明显上升(根据SPN图库所及变迁的定义,后续采纳的评估指标主要是价值创造,P(M11)概率上升意味着RFID创造了更多价值,使得后续再次采纳RFID的概率更大)。仿真结果表明:企业RFID系统正式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试运行、结果反馈等)越充分,正式实施就会越顺畅,整个系统所有变迁的稳定概率均呈上升趋势。试运行及反馈过程是一个循环反馈过程,如果试运行结果不理想,则进行问题反馈并寻找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后系统效率得到提升,评估试运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设想,无则重复试运行过程。整个试运行和反馈过程就是一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得彻底与否直接影响RFID的正式实施和价值创造,也影响企业对后续采纳的信心。因此企业在实施RFID系统之前,有必要进行试运行和结果反馈等准备工作,根据试运行反馈结果及时发现错误,使RFID技术实施与内化扩散过程更加顺畅,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逐渐累加整个系统的正向效益。
通过上述3种情景仿真结果可以看出,λ4,λ5,λ6,λ8,λ9均对企业RFID采纳内化过程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从各变迁的变动对企业RFID采纳内化系统稳定概率的影响程度来看,λ4,λ5影响最大(即最为重要),其次是λ6,最后是λ8和λ9。另外,根据SPN图中各变迁的定义及其实际意义,对比分析图4~图8中P(M7)(采纳RFID的概率)、P(M10)(RFID内化吸收效果良好的概率)、P(M11)(后续采纳RFID的概率)的曲线可以看出,变迁λ4,λ5,λ6对企业RFID采纳有较显著的影响,其中λ4,λ5影响最大;λ6,λ8,λ9对企业RFID内化吸收效果有较显著的影响,其中λ6影响最大;λ8,λ9对企业RFID后续采纳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λ9影响更大。
本文在企业RFID采纳内化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Petri网模型,根据Petri网模型可达集同构了Markov链模型,并以沃尔玛集团RFID技术创新为例进行了模拟情景仿真。本文提出的RFID采纳内化建模及仿真思路可以较好地对企业RFID采纳内化规律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仿真过程中需要以各实施速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其对系统造成的影响,而实际案例中很难全部获得与其完全匹配的仿真数据,只能对部分参数进行合理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另外,本文的情景仿真过程更多关注的是企业RFID的首次采纳及内化过程,企业RFID后续再次采纳、内化及扩散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