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晶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4)
现阶段,我国交通事故依然存在频发的问题,而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急诊患者中占据了多数,其多有脏器损伤、骨折等问题,早期实施医疗救治,加强护理支持,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而正确的、有效地急救措施对医护工作的开展具有协助作用。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急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需要开展对症治疗,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急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1~5月份为常规护理,6~10月份为优化后的急诊护理,对96例患者进行病情改善结果讨论。其中,男性56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在19~71岁,平均年龄为(47.6±3.5)岁。从致伤原因上看,多为交通事故,其次也包括刀刺伤、高处坠落等。从休克程度上看,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入院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并建立静脉通路哦,做好止血相关工作,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开展手术室准备,协助医师提供患者的基础数据;观察组则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首先则是对患者进行病情的评估检查,这就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状况以及是否有家属陪伴,及时的取得联系,这对了解患者病史也有帮助。其次,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处理,对肾功能、凝血功能做好检查[1],并实施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对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提升其配合度,缓解其焦虑的情绪。
1.3 评价标准:本次实验需要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其好转则为休克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或者消失。而休克程度无变化或者临床症状尚未得到改善则为无变化,如果休克程度增加则为恶化。其次,分析患者是否出现了并发症问题,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症或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4 统计方法:在本研究中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讨论,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首先要对两种护理方案的落实做好记录,在本次实验中患者的满意评价采用计量统计,在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上则为计数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救治成功率为91.7%(44/48),对照组为77.1%(37/48),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观察组发生4.2%,低于对照组的14.6%,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n,%)
最后,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满意评分为(94.3±2.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2±3.9)分,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护理更佳。
失血休克的患者由于大量失血,此时会引起全身器官血液关注不足,继而出现了细胞缺氧问题,导致多器官衰竭,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在实际抢救工作中,由于患者情况存在差异,自身机体能力不同,在抢救治疗、护理策略上也存在差异性。而高水平的护理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做好分类处理,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为抢救的开展争分夺秒[2]。
急诊护理干预要以患者的生命健康为要义,开展一系列优化措施,达到救治的目的。这就要求在患者入院后紧急开展身体指标的检查、核对,了解身体状况,制定抢救和护理方案。而患者的耐受性不同、失血严重程度不同,且存在剧烈疼痛等问题,这些引发的生理应激反应必须得到及时的控制。由此,我们必须要转变护理模式,对患者的病情实施综合评估,加强心理、生理上的辅导支持,从而达到预期的护理目标,为医师救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前期、后期的支持[3]。从本次实验来看,在实施急诊优化之后,能够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患者的配合度好,抢救成功率高,能够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以及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
综上所述,采用急诊护理措施对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的抢救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够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