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勃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ICU,辽宁 抚顺 113006)
胃穿孔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有研究认为大部分患者是因为胃溃疡而发作。如果临床对胃溃疡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就很容易导致患者发展成为胃穿孔,因此胃穿孔属于胃溃疡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但这种病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所以应得到临床的重视[1]。急性胃穿孔在临床上表现比较严重,通常会对患者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临床对于胃患者采用单纯修补术和胃大部分切除手术进行急性胃穿孔一直存在争议,所以本文基于此进行探讨,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33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治疗的33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对照组,保证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基本一致,以方便进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患者当中,男女比例为18∶15,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7∶16,卡方=0.0608,Z=0.2448,P=0.8066;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8~64岁,年龄平均为(45.21±10.3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9~64岁,年龄平均为(45.38±11.03)岁,t=0.0646,P=0.9487。两组患者均被诊断为急性胃穿孔,采用统计学方法验证患者的一般资料,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为本文的所有对照组患者通过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治疗,通过选择全身麻醉方案对患者麻醉,并且对患者胃穿孔的部位进行检查,选择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冲洗,然后在手术之前对患者穿孔的部位进行清除,积极对患者的腹腔积液等情况进行干预,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远端位置的胃部组织进行切除,同时为患者通过胃空肠吻合术或者为十二指肠吻合手术进行干预。
观察组患者选择采用单纯的修补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肚脐部位进行弧形切口,为患者建立气腹,设置气腹压力为14 mm Hg,在患者见图下方放置10 mm Trocar,通过腹腔镜对患者腹腔的情况进行探查,同时在患者的左上腹,锁骨,中线和右肋骨下缘锁骨中线进行手术操作孔的制作,并分别将5 mm和10 mm Trocar放置其中,对穿孔的位置进行确定,并且活检采样,最后选择“8”字缝合的方案应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大网膜覆盖固定患处,对腹腔进行清理以后为患者放置引流管,并且关闭腹腔。
表1 对本文两组患者的相关治疗情况评价(±s)
表1 对本文两组患者的相关治疗情况评价(±s)
1.3 观察指标:统计本文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等进行评价比较。术后疼痛评分选择采用视觉评分法(VAS)进行评价,满分为10分,6分为中线,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疼痛越严重[2]。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主要以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作为统计学工具进行相关数据、资料和标本的验证。文中的所有计数值均通过以自然数/百分数(n/%)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示,并同时采用卡方值(χ2)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文中的所有计量值均通过采用以平均数±标准差(±s)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示,并采用以t值为主要的方式进行计量资料的检验;等级资料选择采用以Z值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示,同时通过秩和检验与Ridit分析进行数据的验证性分析;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差异比较通过P<0.05进行,说明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5.15%(5/33),对照组为48.48%(16/33),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满意度为100.00%(33/33),对照组为81.82%(27/33),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综上所述,对急性胃穿孔患者通过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的效果好于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可控制患者感染,改善患者的疼痛,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