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磊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宽甸 118200)
在尿路感染的治疗中,治疗不彻底或伴尿路结构异常等各种原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可导致反复感染,从而增加了临床对感染患者的治疗难度。为了提高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治疗效果,我们对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发性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择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4例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
1.2 仪器及试剂:西门子MicroScan WalkAway96 Plus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试剂为革兰阴性复合板NC50。
1.3 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4 操作方法:依据《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对尿液标本进行培养,按照MicroScan WalkAway96 Plus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说明书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1.5 统计学处理:利用WHONET5.6对数据进行分析。
2.1 病原菌分布情况:尿液培养共检出74株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62株,占83.8%。其次为奇异变形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屎肠球菌。见表1。
表1 病原菌分布情况
2.2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62株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34株,占54.8%;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为50%左右,对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低于10%,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2.9%,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的耐药率64.5%,尚未发现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菌株。见表2。
复发性尿路感染存在有增加感染机会或降低抗生素治疗效果的因素。尿路常常有功能性或结构性异常,细菌的毒力增加或有抗药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微生态环境处于失衡状态,在这种失衡状态下,致病菌容易引起反复感染,而且一旦感染后,又不易被控制[1]。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药物的滥用对患者微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
表2 62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
本次研究发现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分离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从药敏试验结果可以看出,62株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34株,占54.8%。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与大量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有关[2],因此应避免长期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或同类间频繁更换,以减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和播散[3]。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不应选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氨曲南,而应结合药敏谱选择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呋喃妥因、头孢西丁、碳青霉烯类药物,其耐药率低于15%。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的耐药率为64.5%,不应作为复发性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已达48.4%和54.8%与郭远瑜等相关研究结果[4]一致,可能与临床大量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有关。
药敏试验可以对细菌耐药性进行检测,进而选择治疗效果更好的药物,防止经验性用药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减少药物剂量的使用,提升整体治疗效果,降低该病复发的概率。
综上所述,大肠埃希菌是复发性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其耐药性较为严重,医院应加强其耐药性的监测。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全面提升治疗效果,防止出现病情进一步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