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鹏伟
《陇上百村纪事》连载系列
《陇上百村纪事》是一部反映甘肃省部分村社当下社会现实的纪实作品结集,本书通过对众多村社脱贫路上的具体人物、事件、场景的记述,生动再现了千里陇原脱贫攻坚战的动人画面。
黎家河村位于平凉市灵台县邵寨镇南面山区,这是距离镇区最远的一个村,地处偏僻,山大沟深,农耕环境非常恶劣,“晴天车过扬土,雨天柴门紧闭,山道行路羊难为,十年难逢新嫁衣”,这荒凉之地因为自身缺乏发展的积极要素,群众生活艰难,一辈人生了,一辈人去了,很多人连县城都没去过,这里几乎要被外面的世界所遗忘了。但凡在新中国版图之内,就万无被祖国遗忘的道理。
神奇的一幕伴随着声势浩大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而发生,如今的黎家河村,村舍俨然,广场宽阔,硬化路通向了镇上,也通到了县上,黎家河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说起了镇政府,党的领导,个个赞不绝口,黎家河的变化,新旧对照两重天,村民一开颜,大山挂了绿,一切都向好了,人人有了过好生活和光景的信心。
信心是怎样点起来的呢?要从7年前瓦舍湾社的“星星之火”说起。
瓦舍湾社是黎家河村最偏远的村,这里距离镇上有10.5公里。上世纪80年代瓦舍湾有30多户人家,后来多半人家迁出,至2012年,仅剩16户30几口人在这里“坚守”。因为偏远,且住户少,又分散,导致该社解放半个多世纪都没通电,群众用不了手机,手机没电了,充电就得跑十几里山路去塬上找有电的人家;给牲口粉料,要找辆“奔奔车”跑两小时去邻近的乡镇村庄……有电的生活,是瓦舍湾人梦里都不敢想的事情。
邵寨镇政府决定“下硬茬”给瓦舍湾解决用电问题。镇领导进村和乡亲们商量这事情,大部分村民有些怀疑,这么好的“电”一分钱不要就拉进村里来,他们觉得跟听神话似的。村民甄发明把疑问撂在了当场:“你们不哄人么?”群众们七嘴八舌抒发着他们的半信半疑,直到镇领导郑重承诺,他们才信了这事。
因为路况差,电力工程车开不进来,镇上果断出钱,叫挖掘机、推土机拾掇出一条道路;山卯陡峭,电线杆上不去,群众们捋起袖子,喊着号子抬上山;工人们加班加点干活,每逢晌午和下午吃饭时间,群众家里的馍馍、米汤准时送到了工地,村民的殷切打动了施工人员,几方面共同用力,要按时把“电”交到村民家里。
2012年1月中旬,经过十五天的奋战,随着一阵响亮的鞭炮声响,电终于拉通了。
“通电那天,我老爹把灯开关开了又关,关了又开,说看着灯泡扑闪扑闪好看。”村民甄兴科难以忘记当时老父亲高兴地样子。“在未通电之前,我家点的是煤油灯,煤油买不到,点的是柴油,火旺的时候,烟气呛人。”现在甄兴科家不单安装了电灯,也买了电视机,去年还购置了粉料机,有牲口的邻居都来用。
“每一盏明晃晃的灯泡都是小太阳,每一台电视机都是大舞台。”75岁的回民群众甄发明一说起家里的“电器”就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十八大期间,他们守着电视看大会,一会儿都没漏看,家家把电视打开,户户都开了灯泡,他们用手机给在外的亲戚朋友报去了喜讯:“瓦舍湾的电通了!”
瓦舍湾社是一个开始,更大的变化在三年后发生。
黎家河村距离镇街道8公里,距离塬面就多达5.7公里,全村仅700多人口,却分散在17个社、十多个山峁沟岔之上。全村耕地6156亩,川地仅有1600亩,群众收入主要以粮食作物的种植和务工所得,是典型山区贫困村之一,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致富路上的“任督二脉”,打不通不行。
这样,黎家村的通县硬化路修开了。
2014年12月底,城乡公交将黎家河村和县城的距离陡然拉近,柏建军老人和老哥们王麦成等五个老人坐着这辆“头趟”车进县城逛了一圈。
“以前要去县城,先花30元雇车到镇上,再乘班车到县上,得两个小时;现在我们坐公交,40分钟就到了,”柏老汉说:“通车的头天,村里像过年一样。”
通车到县城,为黎家河村打开了接触“外界”的一扇窗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在一步步唤醒这片岑寂又贫困的土地。
2015年6月底,在热火朝天的黎家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现场,笔者看见大型机械来往穿梭,建筑工人正在紧张施工,新家园已经初具雏形。
“盼了新房十多年了,这下心里可算是踏实了!”正在工地上干活的村民田均军是黎家河社的群众,他家的房屋是建于上世纪80年底,年久失修,雨天漏水。现在要建起“四拐二”(四室二厅一厨一卫)的新居,田均军难掩心里激动。
“我们村的房屋大多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土坯房居多,房子漏水,院墙也倒了,大家对建设新居都有迫切的希望。”村支书王小明说,村里人住得很分散,逢下雨天村里一片泥泞,几乎出不得门,每逢连阴雨,村里人出不去,只好取道陕西省麟游县河西乡,多走10多个公里才能到镇上去。
邵寨镇党委书记张军宁告诉记者,黎家河村被列为全县精准扶贫创建示范村后,为了彻底改变贫困现状,他们从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土地复垦项目、富民产业培育和通社道路砂化入手,共搬迁贫困户77户327人,栽植苹果树324亩,新建温棚牛舍4幢,养牛500头,砂化村社道路16.8公里。
“家乡环境变好了,我就想回来带动乡亲多找点致富门路。”该村村民王小龙曾因村里太穷而外出创业,如今看见村里基础条件越来越好,他果断回乡,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养猪场,养殖生猪700多头,后来想带动村民致富,又当了村主任。
随着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的实施,大山深处的黎家河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小山村距离幸福生活越来越近。
重到黎家河村,已经是2016年2月。拔地而起的新村让人感受到一种心花怒放的感动,在新修的新村广场上的村级事务公开栏里,笔者看见村民黎小平将春节期间村社火队的收支情况清清楚楚誊到两张大幅黄纸上,并肩贴到村文化广场边的张贴栏内。
113笔收入,最多的200元是村委会“赏”的,村户多是50元至15元不等。
从1982年包产到户起,黎家河村就成立了村社火队,社火队“主力”由临近的蒋家沟社和黎家河社村民组成,主要为附近的黎家河、蒋家沟和堡子沟三社表演社火,为了保证社火队“财政收支”透明,就成立了社火会,社火会的会长由两社轮流推举人员担任,今年轮到了黎家河社的黎小平。
那年正月初三下午,村上通过广播将20多名社火队队员喊到村部,黎小红、黎小义兄弟早早准备了各色颜料,开始为大家“打脸子”,两兄弟虽然是“打脸子”的能手,手快还不出错,但一群人的脸谱描完,已经到了黄昏时候。
一串鞭炮响过之后,一行人敲锣打鼓向堡子沟山的山神庙走去,在庙里敬神之后,先耍一通社火,然后锣鼓喧闹着从山上撤下,盛大的社火演出开始了。
按照村上的老传统,社火队每年要挨家挨户耍过100多户人家。
社火队每到一户,户里放炮迎接,一顿剑拔弩张的打杀表演之后,“大红”最后表演“挑袍”,意味着给新庄子“披红”,主人家呈出烟、糖、瓜子,有的家里煮了稀饭、煎了油果子,来犒劳社火队,吃喝完毕之后,又一挂鞭炮,欢送社火队开赴下一户。
村里的“前支书”王小明因病已于今年年初卸任,但社火队在他家耍了一套全须全尾的“过五关”,这出戏耗时费力,社火队一般是不耍的,但去年黎家河修了路,建了新村,打了翻身仗,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浸透着王小明的心血,乡亲们借此机会表达他们的谢意。
那年村主任王小龙告诉记者,黎家河村是邵寨镇最偏远的山村,过去一直在兄弟村面前抬不起头,去年镇上在这里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建了新村部和一排排的小康屋,广场上还修了回廊,美气得很!新回家的大学生还以为下错了车。王小龙回忆,过去几十年,因为村民住得零散,社火要耍十三四天,今年大家住了小康屋,都聚到了一起,耍了八天就结束了。
社火队在山神庙耍了一场,在新村106户人家各耍一场,也没有忘记未搬入新村的6户人家,最后还在村委会大耍了一场。“吃水不忘挖井人,村干部们为建起新村可操碎了心!”扮“大红”的黎小义说。
“我们社火耍得好,但这些年很少到镇上去耍,不是不想去,是路不好走,精气神不行,现在我们村子好了,不用再遮羞脸了,村上计划明年早点筹划,到镇上、县上大耍一回!”村支书黎俊科信心十足。
如今再到黎家河村,优美的人居环境,欣欣向荣的各类产业,幸福的村民乐开了怀,即便是村南的黎家河,水声也比早些年清灵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