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奕,石季雨 ,朱 婷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研究生部,湖南 娄底 417000;2.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院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00)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2017]4号《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规划中指出: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重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农村生源、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1]。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拟构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入手,探讨提升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策略、方法。
为了解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问题,在2020年8月对湖南省两所公办综合性高校部分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5份,有效问卷41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 82%。其中,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调查问卷333份,占80.83%,城镇籍大学毕业生调查问卷79份,占19.17% ;此外,还走访了多位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综合调研结果和文献分析发现,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城镇籍大学毕业生比较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差异:
薪资水平是最直观反应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表1):2020届大学生就业后平均月工资水平绝大部分集中在4 000元以上,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超过4 000元人数占比较城镇籍大学毕业生少6.88%;平均月薪2 000元以下人数较城镇籍占比多3.68% ;2 001-3 000元人数占比仍较城镇籍大学毕业生多4.25%;3 001-4 000元人数占比仍较城镇籍大学毕业生少1.05%。整体来看,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低于城镇籍大学毕业生。
表1 湖南省两所公办综合性高校2020届毕业生月平均工资情况
相对城市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大学生而言,农村籍大学生迫切需要进入工作,为家庭带来收入,而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也不得不放弃就业质量选择起薪低的工作。麦可思研究显示,2018届农村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4 469元(本科:4 935元,高职高专为4 002元),低于2018届非农村大学生月收入287元(本科为5 281元,高职高专为4 231元)[2]。而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偏低影响其自我发展和对家庭脱贫致富的驱动力,在此次调研中,一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想要帮助家里减轻经济负担,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而选择工作,但是因缺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导致就业的薪资水平偏低,加上在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只能解决个人在一线城市吃住问题而无法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学生本人也担忧所找工作的就业前景。
此次调查结果(表2)显示:参与调查的毕业生选择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就业的城镇籍大学毕业生占比明显高于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而选择在县级市和乡镇、农村就业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占比要明显高于城镇籍大学毕业生。这说明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不如城镇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收益多,侧面说明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较低。
表2 湖南省两所公办综合性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
对于农村籍大学生而言,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是,从毕业生自身角度来看,由于现阶段,大城市和一般城市及县、乡镇一级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劳动者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及收入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距[3]。因此,相当一部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所就业的区域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趋向边缘是不得已的选择。
就业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表3),就业满意度方面农村籍大学生与城镇籍大学毕业生相比“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所占比率低, “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农村籍大学生所占比率较高。
表3 湖南省两所公办综合性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职业发展前景调查数据显示(表4),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认为其职业发展前景一般,但认为其职业发展前景比较好和很好的城镇籍大学毕业生占比要高于农村籍;认为其职业发展前景比较差和很差的人数占比农村籍大学生则高于城镇籍。
表4 湖南省两所公办综合性高校2020届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情况
而通过本次调研显示在就业质量的客观方面标准来看,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从薪资水平、就业地区选择以及就业单位类型方面都不如城镇籍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前景直接反应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后的心理感受和满足感,心理预期和满足感偏低所带来的迷惘和消极情绪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看法,形成群体就业的困境。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籍大学生及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每年就业季都会通过教育、人社、用人单位等部门的联动来促进其就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比如,高校热、学生冷、用人单位热,家长冷的现象。为此,本文提出了拟构建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与大学生“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以确保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政府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起着主导作用。而“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4]。因此,政府要加快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户籍制度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和工作限制,缩小或降低因城乡户籍造成的人口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高校是提升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核心,应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服务体系。除了注重专业建设以外,还需要发挥好就业类课程提升“软技能”的作用。如英国曼切斯特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总结了14个就业需具备的“软技能”,再将这些技能做成问卷发布到学校服务部门的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测试其是否具有相应技能。如测试后仍然无法确定,还可以联系就业服务部门获取专业人士帮助。此外,就业服务部门还在每项软技能下清楚写出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哪些课外活动和学校开展的项目培养该项技能[5]。在我国,应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开通就业指导特色课程,把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去帮助和照顾。
作为就业市场的需求方用人单位则是提升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点。首先,应特别注意在招聘过程中避免歧视,建立科学的用人标准,不因其家庭关系、家庭背景、户籍背景等外在因素而影响应聘者的录用与否,保障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权利,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获得公平的待遇[6]。其次,人力资源是一个单位能否长久发展的最关键资源。所以用人单位需要有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还能够有可调配的人力资源,这就需要未雨绸缪,做好人才储备[7]。因此,用人单位要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向高校发布用人单位发展状况,设立实习基地,不断强化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缩短合作磨合期。有针对性地加强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只有高校与用人单位不断增进合作与了解,才能够发挥高校的核心作用,即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重点来培养、推荐合适的人才,同时也能提升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大部分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相比城镇籍大学毕业生更大,责任也更大。农村家庭无法像城镇家庭那样为孩子就业提供有利的社会资本和丰厚的经济支持。但是,可以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孩子减轻思想压力,增强孩子面对就业困难时的勇气和信心。此外,农村家庭的父母还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家校联系多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交流,获取更多就业资讯,了解孩子在就业方面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共同去面对、解决困难。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多提供建议,但不要代替其做就业选择。让孩子在求职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鼓励,避免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以促进孩子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而言,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都是决定其就业质量的外部因素,自身的就业能力才是决定其就业质量的内部因素,只有实现内外结合,才能够确保其就业质量得以提升。因此,要发挥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主体作用,首先要学会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积极关注就业政策并分析就业市场需求,了解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处于何种定位之后,再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为之付诸实际行动。其次,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自信心。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软技能”都是必须注重培养的,相对于城镇籍大学生而言,农村籍大学生在“软技能”方面,则更需要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来磨炼和增强。如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拓展就业能力的活动、比赛和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求职自信心、拓宽人际交往圈,为日后就业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综上所述,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各方联动与协作,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在大系统功能完善的前提下,子系统需有健康的运行机制,为此要强化高校在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更要强化大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个人“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