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余邱敏
撰文/图>>>王军 刘晓洁
2019 年国庆节前夕,余邱敏(左)与老伴一起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纪念章”
我从小爱看连环画,喜欢临摹上面的图画,后来就痴迷于绘画了。71 年前,上海刚刚解放时,我已在上海的广告公司当了好多年学徒,学习广告设计,能写一手漂亮的美术字。
1949 年9 月的一天,我在跑马厅(即今日上海的人民广场)看到人民解放军三野正招募文艺兵,便去报考,很快被录取了,编到第二十三军文工团,在浙江省萧山地区集训了半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政治文化课程。1952 年,作为一名文艺兵,我随第二批志愿军入朝参战。1957 年,我转业到北京市总工会所属的首都劳动人民文化宫文艺科,做了一名美工师。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十多年,每到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上都会举行隆重的国庆典礼。头几年,群众的游行部分比较缺乏组织化排练。从1956 年起,由北京市牵头,对群众的庆祝游行实行队伍方阵化培训。北京市总工会负责游行队伍的队容设计、队形训练。总工会则将具体工作交给了我所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包括我在内的文艺科全部人员投入了仪仗方阵队伍的队容设计工作中。我们的总执行指挥是我后来的入党介绍人田耕同志。
仪仗方阵队伍里的标牌、字样,都是我和部门同事一起共同设计、绘画制作出来的。队容设计方案的修改,包括标语口号,经常根据当时形势的即时变化更改,甚至到了十一游行的当日凌晨,我们还在突击修改。记得有一年的国庆节,游行当日的凌晨时分,在前往集合出发点的路上,总指挥部负责队容检查的领导发现国徽底部颜色过浅,要求立即修补。我和几个同志二话不说,重新刷漆,直到焕然一新。整个过程中,我们牢记“只要礼炮不响,队容的修改就没有结束”的理念。
在设计、制作的工作中,我们还请来了雕塑大师刘开渠、油画名家吴冠中进行指导。
国庆节前夕,进行彩排,我和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都会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像领导人观礼那样去审视队容效果。那时,彭真等北京市领导来作最后审查。
到了国庆庆典举行的那一日,我们的心情很是激动,也不乏忐忑,担心哪个环节做得不够好。
游行开始了!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首先走过天安门城楼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的游行仪仗队有千人规模,都是从首都的大专院校和工厂企业选拔出来的政治面貌、外形条件俱佳者。他们身穿统一的制服。走在最前面的是佩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方阵,接着是工人方阵、农民方阵、各界群众方阵。每个方阵,都抬着我们设计的巨型的年份标牌“国庆”字样、“1949 年—某某年”,中央是巨型的国徽标牌,围绕着国徽则是若干个大型花篮。后面是十几条标语口号,主要是针对当年国内外形势的反帝反修主题。这些标牌直径有2-3 米,每个字有1 米见方大小,厚度为二三十厘米。几十人乃至上百人抬举着这些巨型标牌,在行进中还要轮换着抬……这些向全国人民展示的标牌就记录着我们的劳动。
数十年过去了,当年场景仍然历历在目。那几年的首都天安门广场国庆节庆典游行的影像,我们现在通过网络视频也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