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大学校园走进扬州木偶研究所从事木偶美术工作已近十个年头了,在这段难忘的社会实践期间,我有幸结识了木偶艺术大师封保义先生,更幸运的是还成为“封保义名师工作室”的一名徒弟。详尽了解先生在木偶艺术道路上所走过的成功历程,曾是我的一个梦想。近日,非常荣幸能与先生近距离接触,他的艺术坎坷之路、他的做人准则、他的亲和力、他的艺术成果……,都令我由衷敬佩。
1966年,封保义从泰兴的张家河小学录入孔桥中学读初中,再升入本校高中,高中时期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读书学习之余,经常跟随他的恩师刘正德先生在野外涂刷墙面标语、常登于脚手架上作广告画之类的事情,也正如此他对美术有了浓厚的兴趣。
在那特殊的年代,封保义积极参加学校和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吹拉弹唱,舞蹈表演几乎全能。学校的文体活动、农村的政治宣传活动、春节的文娱表演等都少不了封保义的身影,因此在老家方圆十几公里,当地老百姓都知道有这么一个“神气”的小孩,有的虽叫不上名字,起码知道他是泰兴宣堡封家集庄上的。
1970 的入秋时节,泰兴县木偶京剧团至农村学校招生,当时老艺人匡余圣和刘云龙是招考老师,他们去学校的当天是劳动日,大概全部学生和老师都在数里之外的农村进行挖土开河之类的活计。虽为不巧,但值班的老师知道此情况后,还是派员追到工地,将“知名”的封保义从工地上叫了回来,两个招考老师没有想到,光着脚、浑身沾满泥巴的小伙子就这样顺利通过了初试。
不久,泰兴县木偶京剧团真带来了复试的通知,考试内容不太复杂,匡余圣、华美霞、祁华、颜育、殷大宁等为主考老师,封保义先唱了《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的片段,后来主考老师又问,“你还会什么吗?”,封保义二话没有说,吹起了笛子,拉起了二胡。就这样,封保义凭其才艺,于1970 年12 月正式被泰兴县木偶京剧团录用。
封保义进剧团后,立马打起背包,跟随演出队赴杭州等地的部队进行慰问和公演。由于是学徒,每天必须晨练,大概天不亮就要起来喊嗓子,其实,当时初进剧团练嗓子的方法也不一定正确,方言称“死噪鬼喊”。有趣的是,封保义等同学一开始天不亮就起来喊嗓子,正好离老艺人何明福老师所住的宿舍窗户不远,急得老艺人推开窗户当即发火:“像疯狗一样叫什么呀叫!”。无奈之下,这帮调皮鬼只好远离至“无人区”练功了。
木偶戏除了唱念做打,更重要的是木偶的操纵功,木偶的操纵简单而言是“举、捻、走”,这三个字是木偶操纵表演最为基础性的内容。单说“举”功,身体必需上下笔直,坚持托举5公斤以上的物品一小时,封保义上班练举木偶,下班练举大凳,每天下来,即使对尚为年轻的他而言,还是有点累人。而对于封保义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在于能学习和掌握操纵木偶的技能,另一方面在于能了解和研究木偶的结构与表演的关系,这为他今后终身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工作的需要,封保义由演员部门转入木偶美术部门,具体来讲,就是木偶的造型设计与制作。在制作部门,先是两三个人跟随剧团,后来发展到五六个人的小制作组、十几个人的木偶制作室、再发展到他亲自创办的由二十几个人组成的扬州市艺术造型制作中心。封保义之后的职务也由组长渐变升职为主任、经理、副团长。
在一个文化部门的文艺单位工作,封保义深知文化知识的不足,因此他于1985年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在中央电大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他白天正常上班,业余时间要学完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外国文学等二十多门科目,这是极为艰辛的脑力劳动,对从农村学校出来的他,更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封保义总是夜间自学到郊外农民进城卖菜才下课。四年的努力,让他终身受益。
封保义对木偶制作这一行当真有缘,1988 年,政府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封保义报考扬州市文化局并确认录取,但就是因为他是一个能干的手艺人,遭到单位的反复“扣留”,单位特派副团长薛家余到扬州市文化局将封保义的录招档案取了回来,薛团长拿着档案材料对封保义说:“这下你进机关做公务员的心思就不要想啦!”后来,文化局文物局的顾风又要调他到扬州博物馆“做官”,可还是被单位“扣留”了。以后还出现了日本川本喜八朗先生邀其长期赴日本工作等等的“挖人”事宜,但都没有成型。封保义对此无怨无悔,他说:“是上天在安排,使我如同磁石般紧紧地吸在木偶这份事业上。”
就这样,封保义在木偶艺术事业上一干就是四十多个年头。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先后主持并参与了《猪八戒出世》《嫦娥奔月》《白雪公主》《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白蛇传》《木偶集锦》《琼花仙子》《大禹治水》《三个和尚新传》《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唱着歌儿上北京》《器乐合奏》《看女儿》《小虎卖瓜》《车技》《狮子舞》《阿福》《了凡四训》《百灵博士》等数十台大中小型剧(节)目的设计与制作。
《三个和尚新传》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扬州木偶戏里程碑式的剧目之一,封保义在该剧设计过程中,试以传统中国画的理论与木偶人物设计相结合,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参差错落、笔墨浓淡枯湿,虚实相间,与剧中人物的体态大小、高矮胖瘦相对应,实现了“画”与“偶”的和谐统一。
中日合作《三国志》是扬州木偶剧团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合作生产的剧目,作为中方木偶制作的总策划,封保义在《三国志》中可以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那特殊年代的1989 年,日方派由著名的动画大师川本喜八郎先生一行来扬州洽谈,可以看出,他们对扬州的艺术水平不是太有底气的。身为制作室主任的封保义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三十来岁的他,只身一人应邀赶赴日本进行业务考察和洽谈,促成合作签约成功。在该剧具体实施过程中,川本先生提出第二天实施木偶造型计划,封保义当晚即一蹴而就,这一“神速”,让日方刮目相看。此后,封保义先后8次访日。
封保义和他的学生们
木偶的制作实践与其理论是分不开的。多年来,封保义分别撰写了《扬州木偶艺术的三次飞跃》《扬州传统木偶戏“三根棒”》《中国画与木偶戏》《关于扬州杖头木偶产业的几点思考》(江苏省理论创新工程论文题名奖)等二十余篇,还主持或独立完成了《偶韵绵长》《傀儡演真情》等著作。其中二十多万字的学术专著《杖头木偶制作技艺与传承研究》是封保义先生历经三年多时间,对亚欧及全国近二十个省市的相关木偶艺术团体进行调查研究,并数度深入乡镇农村小戏班进行田野调查后,撰写的中国首部全面记录和系统研究关于杖头木偶制作技艺的专著。该书涵盖了中国杖头木偶在造型设计、结构装置、服饰化妆等木偶制作的全过程,融知识性、学术性、技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系中国杖头木偶造型制作艺术教学、培训的理论专著。
封保义的艺术作品,除了民间性质的收藏外,“小铃铛木偶”和“杖头木偶制作图”两件作品还被中国木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封保义现为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评审委员;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木偶制作人才培训班”特邀授课专家;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考委、特聘教授;浙江音乐学院木偶专业授课专家;江苏省艺术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扬州市文化艺术名师。这一切,可谓实至名归。
如今,封保义先生虽年近七旬,可他还在一如既往地传承传播他心爱的木偶艺术。此次为期几天的考察访谈,相比他全部的艺术人生,不过是管中窥豹。在这里,我也衷心祝愿封老先生的艺术人生越发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