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有棱八瓣盔的仿制尝试

2020-03-18 09:34陶冶曹先然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9期
关键词:头盔

陶冶 曹先然

摘要:甲胄作为战争的重要装备,是古代国家军事实力的体现。古代西藏地区的武备遗存中有很多值得发掘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证明西藏地区和周边文明在何种层次上的交流互动。文章介绍了西藏有棱八瓣盔的仿制尝试,这种复原尝试也对工艺史、美术史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藏甲;头盔;仿制尝试

20世纪30年代,恩斯特·夏弗用影像记录了拉萨的节日盛况,其中就有盛装出行的西藏武士。20世纪80年代,针对古格故城遗址的专业性考察及得到的成果对研究西藏古代军事装备方面贡献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我国对古代甲胄的仿制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也开始兴起,从业者们逐渐倾向于选择更为贴近历史文物的方向来仿制甲胄。行业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个人、工作室以及商业化运营的公司,其中不乏拥有錾刻、冷锻、制革等专业技艺的手工艺匠人,在古代甲胄的仿制上做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头盔藏语称‘茂,这种称谓从吐蕃时期沿用至今。”现存西藏头盔形制多样,从中可窥见不同的来源。这对探究古代西藏军事以及文化、贸易的交流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集自西藏的藏品中就有一件被认为可能来自中亚或西亚的“札尼别铭文战盔”。除此之外,还有蒙古风格浓厚的棉甲高顶盔和与印度文物高度近似的板链盔,以及多瓣盔、八瓣盔和整钵盔等不同形制的头盔。其中,藏式八瓣盔在西藏古代铠甲装备中占有很大比重,而八瓣盔的形式也出现在中东到远东的考古发现中。藏式八瓣盔由于其风格相对特殊且各时期变化相对稳定,另外这种头盔的发现主要在西藏,只有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国家或地区有少量的遗存,其他地区鲜有发现。再加上许多藏式八瓣盔上甚至还保留有标识地点、编号的铭文,且这些头盔与大量壁画形象高度吻合。综上,笔者认为藏式八瓣盔可以作为西藏古代军事面貌的一种本土形象。

1有棱八瓣盔复制

1.1有棱八瓣盔形制

根据业内人士曹先然同志提供的古代西藏有棱八瓣盔藏品进行了实物测量。该盔仅存盔体部分(图1),盔体由四片有棱盔脊片、三片原装无棱盔底片、一片后配无棱盔底片和一件双鼓棱盔顶组成。后配的无棱盔底片属于其他同类型的八瓣盔,应是早先民间修复散乱盔甲时错配。头盔表面锈蚀。盔脊片和盔底片边缘均有为连接皮绳编扎的孔洞。盔顶的孔洞位于喇叭口下端,与盔底片顶端孔洞相对应。除后配盔底片外,其他盔片孔洞拥有极高的契合度,任意盔脊片和盔底片的孔洞均能正对重合。盔片具有中部厚、边缘薄的锻造工艺,在盔片的边缘也能发现多层折叠锻打的痕迹。无棱盔底片中部厚度2毫米左右。有棱盔脊片的中部有一条竖直、凸起的实心棱脊,所以中部厚度4毫米左右。双鼓棱盔顶高64毫米,底缘直径67毫米。将盔体各个部件用皮绳编扎组合得出的盔整体高度212毫米,钵口直径230毫米(图2)。

由于盔钵形制保留相对完整、确定,复制考證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盔帘、顿项和护颊的形制上。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以及大都会博物馆等博物馆公开展览的藏甲文物和近现代西藏节庆、法会上武士的影像资料无疑是很直观的(图3~图5)。但是考虑到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西藏甲胄本身也在不断地被当地工匠或者非工匠修复甚至改装,所以选取历史上什么时期的头盔形制作为仿制的模本,既是为了尽可能还原文物制作当初的本来样貌,也是本次仿制需要考虑的意义定位。

事物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生产力以及需求的结果。事物的衰亡,同样也是伴随这样的过程。“青藏高原地区在十三世纪以后,开始进入了使用火器的历史阶段。”火器的成熟影响了当时的作战方式,进而使得军事理论又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而甲胄形式的发展逐渐向新的战争需求靠拢。所以在此阶段后,首先,旧式甲胄的改制与原先的整体外观有了较大变化,有的甚至就退化为装饰、仪仗的用品。其次,改装也会在原物的外观或结构上留下二次加工、甚至是多余的痕迹。

西藏现存改制的八瓣盔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改制品彼此间风格差异过大;二是某些文物改制的部分已经退化了防具的意义,变成了纯装饰的结构。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头盔不能反映文物最本初的样貌。查阅古格王朝(公元十世纪—1630)故城遗址的壁画(图6),参考《武经总要》中头盔的描画(图7),并且根据影像资料和藏品中同种类型八瓣盔,其悬挂部分大多数风格形制较为统一的表现。我们大致可以确定顿项的形制—细密甲片编扎的眉帘、项挂和护颊是其主要形式。

2有棱八瓣盔的仿制过程

这次仿制采用Q235普通碳素钢和45#优质碳素结构钢进行制作,锻打工具采用铁锤、铁錾和台虎钳,修磨工具采用角磨机、手摇砂轮、锉刀、砥石(80#、120#、240#、400#、600#、800#)、木炭和瓦灰。

盔片和盔脊使用Q235普通碳素钢进行冷锻制作。在捶打过程中需要控制材料的延展,把盔脊和盔片先锻打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弧形片(图8)。然后把盔脊沿对称轴两侧各1.5毫米外画线,接着沿此两线用錾刀打出浅阴线。再根据阴线外侧捶打,使两侧的厚度减小。由此不断反复地刻线、锻打,使盔脊的棱凸现出来(图9)。在两侧厚度减薄接近盔片中部厚度时停止锻打,然后用角磨机修整所有盔脊、盔片的外轮廓,再用锉刀修整盔脊棱,使之呈现出凸起的圆角三角棱的状态。上述这些完成后,把事先从文物盔片、盔脊上拓摹的孔位纸版覆盖在仿制的盔脊、盔片上,定位相应孔位并用手钻钻孔。

盔顶使用45#钢进行车削制作。在尺寸和锥度上做到了精确复原,但是工艺上和文物做法尚有出入(图10)。

盔体的粗胚完成后,使用锉刀修平盔体表面的锤纹。再用砥石(80#、120#、240#、400#、600#、800#)和木炭按照由粗到细的顺序打磨。最后再用瓦灰抛光(图11)。

盔体组合使用与皮绳颜色相近的棉质织带以回针法将盔脊和盔片编扎固定,最后再编上盔顶(图12)。

顿项的制作同样采用Q235普通碳素钢打制。顿项分为眉帘、项挂和护颊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各由三种不同类型的甲片构成:项I型、眉I型、颊I型。这些甲片通过资料图逆向推算出大致尺寸,再制作成纸版样安装在头盔上并根据文物的比例进行调整。将确定下来的纸版外形描画在厚1.2毫米的Q235底板上,使用钢锯和钻床进行手工切割和打孔,再将甲片粗胚进行粗磨,消除毛刺。然后重新把甲片打制出特定的弧度,使其间能够相互压合。最后进行打磨抛光,把甲片磨制成两侧薄中间厚的倒向甲片(图13)。

顿项各部位的编扎方式略有不同。眉帘甲片的编扎走向是采用额前正中一片压下左右两片,左右走向以此类推,前压后,至脑后会合,然后将此一圈眉帘紧扎在盔体下缘的孔中(图14、图15)。在眉帘的中孔基础上进行悬挂扩编项挂部分。项挂有三排,从上至下每排(包括与眉帘的编联)均在外侧悬挂。每排甲扎走向由左右两耳位置出发,前压后,至脑后会合。每排扩编八片甲片,达到撑扩和增加活动量的效果,后挂因此呈现笠檐状膨起的外观(图16)。护颊为七排由细密短小的甲片编扎成的甲扎,从上至下每排(除与眉帘的编联)均在外侧悬挂,第二排开始每排缩编一片甲片。尽管在某些文物中,整个护颊部分是悬挂在眉帘外侧的,但是在仿制中,我们根据大多数的样式,选择了护颊内悬挂的方式来进行制作(图17)。

甲片间的编扎仍然使用颜色相近的棉质织带,在手法上我们使用了复原的编扎工艺—麻花辫编扎。此种编扎方式类似于服装缝纫中的回针法,其结构牢固耐用,使得甲片间有三条甲绳共同抵抗崩散的拉力,咬合十分紧实(图18)。头盔各部件编扎完成后,在盔钵内部需要衬入填充木棉的软帽(图19)。至此头盔的仿制在结构上就大致完成了(图20)。

这次仿制中还是存在很多的纰漏:由于冷加工以及材料的限制无法还原文物原本材质以及多层折叠锻打的制作工艺;文物盔顶的铁片锻造仍无法攻克;以及甲绳无法使用鹿革制作。这也是这次仿制的几个遗憾。

猜你喜欢
头盔
抢镜的“头盔”
头盔宝贝
泡泡头盔
便携的折叠头盔
折叠式头盔
汉字戴头盔
时光减速头盔
沉闷配件化身时尚单品
创意头盔
造个扎古头盔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