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铃声响后,孩子们陆续走出教室,在走廊排队。正当我满意地看着时,门口有了骚动,只见一个小男孩扒拉开门口的同学冲了出来。结果,有个小女孩被撞到一边差点摔倒。我赶紧过去扶,回头想说说那男孩。可没想到,他挤进队伍时,又和前后排的同学推搡了起来。其他孩子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他经常这样,每次都不排队往外挤,老师就让他站到最后去……听孩子们说话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那个男孩,他还是自顾自地在那里挤来挤去。我对他说:“大家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一定要有礼貌。希望下次排队时,你能遵守秩序。”他漫不经心地点了点头。快放学时,我又来到了教室门口,这一次,我拉住男孩的手,带着他跟在队伍后面往校门口走去。大门外聚满了接孩子的家长,我带的队伍刚到门口,就看见一位年轻的妈妈不顾保安的劝阻,冲进门里,从我手里拉过孩子就走。我瞠目结舌之余,也终于明白这孩子为什么没有秩序意识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置身于群体或公共场所。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个“人和”就是指一个人能和他人融洽相处,赢得他人的欣赏与支持。而要想获得这一切,首先就是要有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人的秩序感越早形成,就越能内化为约束自己的力量。前面提到的那个孩子不懂得在集体活动中遵守秩序,不仅给班级活动带来不好的影响,给老师的工作增添了麻烦,也让其他同学对其产生了意见和抵触情绪。
假如一个孩子缺乏秩序感,我建议家长首先反省自己——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就是轻视秩序。正如同那个孩子的妈妈,在孩子幼年时期,因为自己的秩序感淡漠,给了孩子不良的影响。如果是这样,首先要从自身改变,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要引导孩子形成秩序意识。
培养孩子的秩序意识,还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当带孩子参加一些公共场所的活动时,要提前对孩子提出要求,告知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在等候地铁时按地上的标识顺序排队,在上公交车时要依次序不拥挤等,要告诉孩子,有些公共场所的人很多,如果大声喧哗,无秩序奔跑,就会打扰到大家。
还有个提高孩子秩序意识的好办法,那就是让孩子在某些活动中承担监督责任。我曾带过一个三年级班级,有个孩子在班级活动中自由散漫,之前的春游秋游都没有参加过。我觉得只是这样消极的回避不是方法,于是经过再三思量,在秋游前一天,我当着他的面,郑重其事地对他妈妈说:“学校要秋游了,可我记性不好,总是记不住路。让孩子跟我们一起去吧,做我的小助手,帮我记记路。他的记性可好了。”这个孩子听了,小胸脯挺得高高的。
秋游时,我拉着这个孩子的手走在班级队伍最后,快走到门口时,我还真的转了向,亏得他把我喊了回来。这以后,他跟得更紧了,看我的眼神里總有几分不放心。
后来的班级活动,我都这样带着他。渐渐地,他能管住自己了。我常想,不是我看住了他,而是责任的庄严和被信任的需求使得他管住了自己。家长在培养孩子遵守秩序时也可以借鉴我的做法,比如带孩子参加讲座时,请他督促自己遵守纪律,听课别走神;带孩子参加聚会,组织孩子们一起游戏时,请他监督大家遵守游戏规则等等。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引导,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到好好排队。
好好排队,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它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如果孩子连队都不能排好,又怎么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融入集体,赢得他人的认可与支持,从而走得更快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