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分工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0-03-18 03:25刘桃
文教资料 2020年34期
关键词:社会分工马克思

刘桃

摘   要: 社会分工作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在探索人类发展进程时,将分工理论作为他全部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引人们系统且深入地研究社会分工。虽然分工会给人带来消极影响,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导致异化现象,但也给人带来积极影响。本文从积极层面探析社会分工的作用: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推动人的社会交往,促成人的规则意识,驱使职业的专门化并增强创新性。

关键词: 社会分工   马克思   生产力发展

一、社会分工是加强人们交往的助推器。

通常在我们意识里的“交往”即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和思想等方面的交互往来,追溯其词源,从拉丁语“communis”中派生出的“communication”即为英文中交往的意思,最早是从“共同”“通常”这一含义中引申出了分享、交往,还有信息传播、交通、通讯、交流等多个意思。交往同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分工的发展交往也在不断变化,在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保持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同社会生产相关联。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从实践与现实的个人角度指出人为了生存首先需要进行物质生产,他认为交往具有主体性与客体性,从根本上讲交往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发挥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社会分工使人的交往成为必须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划分人们的交往关系,提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当人类社会发展进入第二种形态后普遍的交换关系盛行,在这里马克思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该社会表现出两大特征:其一,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物的依赖关系是该社会的一大特征。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进步,社会整体被分化为不同的部门,由不同的成员独立进行生产,他们为自己劳动但生产出供他人消费的劳动产品,此时劳动者为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必须同他人进行交换。“……尤其在同其他公社交换商品成为主要推动力的时候,不仅可以使不同的劳动通过把产品当作商品交换,建立起联系,而且可以使原来独立的东西丧失独立,还可以使原来非独立的东西获得独立”①(67)。马克思认为交换和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工的发展决定了交换活动的出现,交换也同时促进了分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生产馒头的作坊老板仅靠馒头无法满足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需要和延续后代的需要,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经过社会分工的驱动,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交换,交换的需要使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建立在物的基础上的联系。生产木梳的厂主也一样,社会分工使他必须同生产馒头的作坊老板、生产棉布的老板等众多人发生交往来满足需要。社会成员之间存在全面的依赖关系,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人的一切消费。可见,人与人之间在彼此独立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复杂的交往联系,个体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必须扩大个人交往范围和改进交往关系。其二,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金钱(或者货币)的依赖关系是社会的另一大特征。前文谈到了人进行生产劳动的目的是通过交换满足自身需要,当交换不断发展进步成熟直至发达时,货币成为交换发达后的产物出现。工人之间共同劳动相互发生外在的联系,也就是资本的存在方式,即工人的劳动资本的控制,他们只关心商品的交换价值,财富、金钱成为工人生产的目的。此时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更加鲜明,货币成为人与人交往的中介,人的能力转化为金钱的能力,交往成为这种以货币为中介的物与物交换的从属,人们所从事的多种具体的社会交往活动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社会分工的驱动下,以货币为目标的交换成为必需,货币的特性成为人的唯一特性,这种以金钱关系为依赖的社会关系成为最有力的操控力量,人人都在向着这种力量努力。

(二)社会分工使人的交往范围扩大

社会分工同交往之间一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交往在分工不断发展的契机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和人之间逐渐建立起相互依赖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的范围日渐扩大,具体从以下两方面讲:

一方面,分工使人交往的地域范圍扩大。最早的分工仅是自然形式的分工,是在氏族公社内部形成的建立在自然差别基础上的一种分工形态,如年龄、性别的差异。这种在氏族公社内部展开的分工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封闭的自然经济使个人的活动在孤立的点上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生产活动及社会交往活动被局限在部落内部,交往形式仅限于“个人的交往”。由于氏族公社的人口增长、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和对产品的依赖性增强,新的分工形态出现即“社会分工”,进入社会分工阶段,商品的交换活动越发频繁,氏族内部开始向外扩展,部分农业劳动者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或专门开始畜牧,即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社会实践活动开始愈来愈丰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和分工扩大,丰富了从前的社会关系,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局限下的交往局面。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范围得到扩展,由“个人交往”发展为“普遍交往”。

另一方面,分工使人交往的群体范围扩大。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己经是历史的成果,也就没有交换。”②社会交往制约着生产力的水平,分工使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生产力决定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不断发展进步是社会交往存在的基础,体现出了分工对社会交往形式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分工的出现,使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更加鲜明,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的社会交往活动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里分工对有限的个体能力进行了整合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资本家将具有同种手艺的工人们聚集到同一个场所同时工作;另一种是资本家将具有不同种手艺但属于同一个生产线上的工人聚集到同一个场所同时工作,前一种指资本家雇佣许多个纺线的工人同时纺线,后一种指资本家雇佣采棉花、纺线、织布等许多工人同时工作,无论哪种形式,不仅个体之间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而且整合之后形成的群体人数相较之前明显增多。所以,人们分工协作过程中进行社会交往的群体范围也扩大了。

二、社会分工驱使职业的专门化,增强创新性。

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催生了各种不平等的关系,但不可否认分工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分工驱使职业精细化、专门化,分工的主体也受到影响。

(一)社会分工驱使职业的专门化

分工促进生产力的优化,在大工业时代以前,分工扮演生产发展的助推器角色,同时分工驱使职业更加专门化,使劳动主体的专业技能水平更高。

受社会分工的影响,生产者个人将耗费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挣扎于某一个领域或某一项技术。正如马克思所说:“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人。”③当劳动者永久从事某一个职业时,由于对局部操作集中精力进行反复演练,不仅熟练程度增加,而且某个工人可以掌握某项技术的专门技能,成为技师或者某个行业的师傅。通常来说往往由几代人承接同一工作,共同工作,有利于技能的传承和巩固。他们对该职业的起源、现状及走势能做出合理规范的解释,对该技术的延展性、操作性有精准的把握。可见,分工驱使使职业专门化。

(二)社会分工增强人的创新性

国民经济学认为:“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④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问题得到解决后,开始追求品质、思维方面的提升,利用空闲时间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分工的出现使劳动生产力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使人们开始从体力劳动逐渐向脑力劳动转变。不同种类的生产劳动通过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更加完善和专业化,全社会总体竞争愈来愈激烈,正如自然界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为了免遭淘汰出局,大部分人愿意耗费绝大部分时间钻研专业领域,当现有的生产工具无法满足劳动主体的需求时,劳动者必然会想方设法改变,通过反复操作不断劳动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发挥创新精神改装生产机器,用科学技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在该过程中,分工对劳动和劳动者进行了划分,让人们专注于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或者有选择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仅使劳动者掌握了技术,而且激发了劳动者的创新性,使他们具有创新思维和探索的勇气。

三、社会分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丰富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

马克思认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②(68)生产力决定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伴随着分工的进步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进步过程体现着社会分工,任何产品的生产都需要多道生产工序的共同参与和合作,社会分工的出现能够简化工作流程,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工作流程简化的同时逐步精准化、专业化,生产效率随之提高,全社会物质财富增多并积累起来。可见,分工的每一次细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另外,社会分工缩短了社会劳动时间,同样的劳动时间下,生产速度提高,分工输出了更多的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生产活动精细化、专门化,不仅生产产品数量增多,而且大大减少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早期的分工仅是性别上的分工,脑、体劳动的分工才是真正的分工。生产力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工具的进步和机器的发明提供了可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佳手段。

社会分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的轨迹表现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人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人在社会分工的框架下频繁交往互动,使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不断成熟并逐渐创新技术,全社会整体职业更加专门化、职业化和精细化。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②中共中央編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戚杰强,韦廷柒.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发展的思想[J].改革与战略,2015,31(07).

[2]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武汉大学,2010.

[3]杨芳.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01).

[4]惠东海.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5]卢彩娜.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9.

[6]刘欣宇.马克思劳动分工理论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7]陈俊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

[8]陈茗一.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扬州:扬州大学,2017.

[9]金建萍.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4).

[10]孙利珠.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11]胡飒.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01).

[12]邓晓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10(11).

[13]王磊.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当代启示[J].学术论坛,2013,36(08).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