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概况研究

2020-03-18 16:39黄琦
建筑与装饰 2020年1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武汉市

摘 要 本文选取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的背景和概念,然后论述了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两个示范区的建设成果、组织体系、技术标准的建立,最后提出技术体系不成熟、融资模式滞后、后期运营维护缺乏等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 海绵城市:建设概况;武汉市

近些年,武汉的城建速度有目共睹,近5年的城建投资达几万亿元。最为典型的事例是轨道交通,政府承诺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2017年甚至实现一年开通3条线。大拆大建之下的武汉,上万个工地同时开工,钢筋混凝土的建设模式,无形当中对自然地理环境、水资源系统,带来了巨大负荷。

作为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外加水体污染严重、雨季雨水丰富,武汉经常出现城市“看海”的内涝现象。城市水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严重影响了城市安全和市民生活质量。所以本文对于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的梳理和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1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

海绵城市的提出,就是尽快解决“逢雨则涝”的城市“看海”问题,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城市绿色发展。越来越多城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及整治城市水系与路网交通,就地消纳和利用降雨,提高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的“海绵体”即是小区建筑物的屋顶、植草沟、园林绿化等设施,也是城市的江、河、人工景观湖等各种水系。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1]。

2海绵城市试点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首次正式提出海绵城市的理念;2015年4月,16个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武汉作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获得国家财政支持。按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武汉市采用“2+N”的模式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即四新、青山一新一旧两个集中试点区,其他各区因地制宜的选取示范工程进行同步实施。

两试点区总面积38.5平方公里,四新示范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部,面积15.5平方公里,其中汉阳区14.4平方公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万人,区内未开发用地占比50%以上。青山示范区位于武汉市东北部,面积约2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8万人,区内建成区占比80%以上,旧城旧厂占到了50%以上。

两试点区内实施项目数为288个,其中四新区105个,青山区183个,计划总投资为106.19亿元(不包含非政府投资3.6亿元)。项目类型最多的是小区公共配套建筑,为179个;其次是道路,为67个;依次是水系17个,公园13个,管网泵站12个。

經过4年的示范区探索,武汉市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海绵城市建设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2]。

3组织机构及政策体系建立

武汉市成立武汉市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全面推进及实施海绵城市相关具体工作。市属各区配套成立相关科室或增加细化工作职责。

201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武政规[2016]6号)。2017年,发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武政办〔2017〕128号)。两个重要文件为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石。办法作为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纲领性文件,明确了部门职责、保障制度、法律责任等要求,涵盖规划、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与维护的全过程管控。通知则起到了工作实施细则的作用,通过全面开展现状排查,完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体系,结合“四水共治”做好骨干项目建设、制定各区项目库和年度计划、完善建设管理体系、做好源头减排海绵项目的移交与维护等8项工作,持续推进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在规划、建设及验收环节,建立相关政策制度,落实建设要求,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有效管理。

规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我市海绵城市规划管理的通知》(武土资规发[2016]113号)和《市国土规划局关于规范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文件的通知》。从2016年6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建设项目是否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作为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划许可的前置条件;组织编制或审批各类城乡规划时,成果内容应增加海绵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

市人民政府发布《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的通知》(武政规〔2017〕44号),明确要求施工图技术审查要包含是否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和相关规定等内容。建设管理部门发布《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验收和移交工作指导意见》(武海领办〔2017〕19号),以青山、汉阳试点项目总结经验,研究全市海绵城市验收办法[3]。

4技术体系建立

武汉市先后发布了海绵城市相关导则、指南、图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文件,确保了海绵城市设计施工质量。2015年8月7日发布《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试行)》。导则构建了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分解体系,根据用地性质,内涝风险,建设阶段等对不同类型建设项目提出了指标确定的方法。并从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方面对海绵城市不同建设对象做出了设计指引。

2016年8月份武汉市发布了《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和《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指南涵盖设计、施工及验收、运行及维护、实施效果评估等内容。在总结武汉市面源污染治理、内涝防治等基础研究以及借鉴青山、四新试点区工程设计及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气象、水文、地形、地质等本地特点进行编制,实现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本地化、精细化指导。图集分为两部分:海绵城市设计技术指引和单项设施。第一部分包括海绵型道路与停车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绿地与广场、海绵型水系,主要介绍典型场地竖向控制、海绵设施布置及雨水径流组织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各类海绵设施的详细做法,可以参照引用。

2016年4月发布《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试行)》。主要包括城市水系、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与广场、建筑与小区等海绵性设计施工图审查四方面内容,以加强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统一审查标准,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

2016年5月發布《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及验收规定(试行)》。该规定认真总结吸收武汉市青山、四新示范区工程建设实践和科研成果,结合武汉市现有建设现状,施工工艺以及质量管理水平,广泛征求有关设计、施工、园林、水务、质量监督等部门和单位意见,用于指导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精细化施工和规范化验收[4]。

5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规划、建设、设计、施工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以规划为支撑,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切实执行海绵城市设计、施工、验收等技术规定,严格管控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提升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水平[5]。

同时,提出几点意见:

(1)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技术标准还不是很成熟,存在诸多新问题新情况,一方面加强建设期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保证建设质量;另一方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实际经验,修订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要求。

(2)海绵城市的难点在于建成后的维护,有效的管理才能让海绵设施发挥长久的海绵效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海绵工程,应细化运营方法规范维护措施,例如维护频次、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等。

(3)海绵城市现阶段资金来源多以政府专项资金为主,这对于海绵城市长远发展肯定是不够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单位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者联合体,采用总承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

(4)海绵城市对于普通市民是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它出现在每个人生活的环境里,陌生的是对于海绵城市的理解表面化。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宣传活动,利用报纸、电视、网站和新媒体宣传海绵城市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工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2] 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等.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27(6):793-799.

[3] 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31(6):11-15.

[4]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5] 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3):7-10.

作者简介

黄琦(1986-),女,湖北武汉人;毕业院校:武汉大学,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历:研究生,现就职单位:武汉市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研究方向:海绵城市、综合管廊。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武汉市
穿盔甲,慢慢爬
扣子掉了
“火山”老妈
细雨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太阳“跟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