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 王艳霞
[提要] 工业化农业产生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我国传统农业把自然生态的运作机理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为农业发展走出困境提供中国智慧。新技术革命为我国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农业的有机结合奠定技术基础,促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新技术革命;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2月30日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并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原料、劳动力,是城市工业的重要市场,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我国农业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生产的发展,我国农业也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破解难题,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由于产业自身的特性,使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与发展面临挑战。
(一)资源禀赋约束产生的压力。土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7亩,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由于建设用地、自然灾害、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导致耕地在不断减少。土地资源在长期内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制约因素。
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的命脉。一方面我国淡水资源贫乏,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8位;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农业用水一直在高位运行,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3左右。农业用水压力很大。
(二)农业工业化带来的不可持续性。西方自18世纪中期以后,工业文明开始渗透到农业领域,并逐步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即农业现代化。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建国初期,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3.1%。为了改变这种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实现工业化是重中之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加速了对农业的工业化改造。据统计,1978~2017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率为5.6%,2003~2017年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农业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极大的提高,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资源、环境和生态等诸多问题。一是农业机械化带来的资源匮乏与不可持续性。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化农业的重要标志,而农业机械化重要的能源基础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随着农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农用拖拉机每年消耗的石油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翻了两番多,由143百万桶增加到739百万桶。2005年,我国农业机械消耗柴油达到3,454.39万吨,以此计算,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消耗柴油6,455万吨。一方面是石油的消耗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是石油的储备越来越少,这既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又使世界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二是农业的化学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石油化工的发展,催生了农业的化学化。化肥、农药的生产过程中,大量的有毒气体被排入大气。为了增加产量,防治病虫害,过量、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尤其是在我国,每公顷土地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没有被农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渗入土壤,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三)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带来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与农作物之间形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系统内物种种类与物种数量的多少。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使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类和数量减少到了极致,生态结构失衡,功能失调,导致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
(四)农业的自然禀赋约束和工业化农业带来的问题。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相继提出了各种替代模式。在我国,党和政府、学界和业界等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00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升为基本国策。
二、攻玉之石:我国传统农业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在土地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旱涝冷冻病虫害经常发生的情况下,我国传统农业经久不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我国传统农业逐步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农学思想,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和农作制度。为农业发展走出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
我国的传统农业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人力、蓄力为动力,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为肥料,生产力低下。为了抵御自然灾害,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丰衣足食的理想,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多熟种植的农作制度和多种经营的经营模式。
在汉代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当时冶铁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与发明。犁壁的发明、铁犁牛耕的出现,以及后期在我国南北方形成的耕耙耖技术和耕耙耱技术都主张深耕多耙多鋤,耕不厌精,锄不厌多。这种耕作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
西周出现的垄作法,犁地作垄,垄上栽培,作为垄作法进一步发展的代田法,实行种植农作物的田垄隔年代换。这些耕作方法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起到了蓄墒保墒抗旱的作用,建立了有利于农作物发育生长的农田小气候。
多熟种植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块上种植多种农作物,或者在同一地块上先后种植相同或者不同的农作物。主要包括复种、轮作、间作和套作几种形式。《齐民要术》中就叙述了桑、豆间作和麻、菁套作的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多熟种植制度已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对我国农业的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传统农业中的“桑基鱼塘”模式是多种经营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塘堤植桑养蚕,蚕沙蚕蛹喂鱼,塘泥肥基,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农作制度意义重大。独特的土地耕作技术和方法,使得土层松软,不易板结,改善了土壤肥力,减少了病虫害,深耕精耕,耕、耙、耱结合,减少了水分蒸发,利于蓄墒保墒抗旱;多种经营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谷物与豆类的轮作,一方面保证了土地营养元素的均衡,另一方面利用豆科植物实行生物固氮,减少对农业生产系统以外的物质和能量的需求;间作套种保证了农作物的多样性,利用生物之间相克相生的关系,实现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总之,我国传统农业成功地把自然生态运作的机理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建立了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我国传统农业虽然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低。把传统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工业化农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三、新技术革命: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有力抓手
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经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发展成为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并出现了明显的智能化趋势。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为我国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农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技术基础。
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可以对土壤、农作物生长情况和农田环境进行综合分析,适时采集土壤水分、盐碱度、肥力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杂草分布状况等信息资料,建立农业信息库和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农作物适时跟踪,实行个性化管理。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傳统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结构,使其操作更具灵活性和准确性,更适合于小规模、多样化的经营。农业生产的信息化、自动化、精准化以及机电技术的结合,使得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多种经营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获得了新生。
以组织和细胞培养、基因工程和微生物控制为标志的生物技术,使人类获得了创造新物种和新生命的力量。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物固氮能力、培养出抗干旱、耐高温严寒的优良品种,为我国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农业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转化为酒精、甲烷等燃料,一方面缓解了能源危机带来的压力,避免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将生物能源与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结合起来,改变了工业化农业的能源基础;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把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与工业化农业的化学防治结合起来;利用生物技术培养出农作物更加易于吸收的有机肥,把传统农业的有机肥与工业化农业的化肥结合起来。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给未来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变革。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及其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改变了工业化农业的技术、能源基础,使我国传统农业获得了巨大生机。我国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农业的有机结合将会极大地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严火其.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农史,2015.4.
[2]高思兵.新技术革命与农业发展[J].农牧产品开发,1995.5.
[3]潘晓华,等.农业新技术革命与农业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3.
[4]徐晓莉,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