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政治教学对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法制意识有重要影响,关乎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应在政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培养,使学生了解法律常识、懂得遵守法律法规。本文首先研究了培养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必要性,进而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具体策略,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制意识;培养策略
一、 引言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应开展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利益。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能了解相关法律常识,避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帮助。因此,初中教师应认真钻研如何在政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法制意识宣传,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
二、 培养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必要性
中学生是社会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生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但却缺少社会经验,也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做出偏激、违法的行为。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培养十分必要,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加强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以及集体的利益。我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状态,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培养能有效降低社会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给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懂得承担责任,能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让中学生明白国家和社会、个人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观念、思想,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使其逐渐获得积极正确的思想意识,为国家和集体的发展做贡献。
三、 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立足教材,宣传法律常识
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法律常识,可以结合教材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宣传我国法律的常识,给学生树立平等、公平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材给学生介绍,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渐了解法律,懂得法律知识。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单元中,就给学生灌输了法律的概念,使学生明白了法律的地位。教师在教学法律基础内容时,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法律常识,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在法律面前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平等的,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高下,只要触犯了法律都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只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知识,学生才能学会尊重法律,学会守法、用法。初中政治教材中,不仅涵盖了对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也引入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校园霸凌和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给学生灌输法律常识能让学生懂得感恩,明白责任与义务的关系。比如讲到九年级《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时,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作为学生,你的责任是什么?谁应该对你负责,哪些付出是法律要求的,哪些付出是无偿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法律并非是对个人行为的束缚和禁锢,而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秩序的必要手段,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依靠完善公平的法律进行保障。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时,教师要将法律常识与基本的道德规范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学会明辨是非,懂得区分对错。比如生活中的经常提到的法律常识“欠债还钱”“正当防卫”等。良好的法律常识有助于学生对法律法规加强记忆,也能给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教师可以针对《民法》《刑法》《宪法》等法律对学生进行宣传,让学生认识我国的法律法规,懂得自觉遵守法规。
(二)知识与实际结合,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
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具体的法律常识或条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懂得哪些是违法行为,哪些属于犯罪行为,从而使学生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比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时,教师要给学生灌输人身权利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任何人不能侵犯别人的权利,人与人应该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可以引用时下比较热门的“换脸技术”对学生们进行普法教育。小明的班级合影被同学小张拿来做恶作剧,将小明的面部照片运用换脸技术应用在手机软件中,并且没有经过小明的同意就在自己的微信群聊中进行散播。教师要让学生们分析,小张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小明的权利?侵犯了小明的哪项权利?小明应如何维权?引用生活中的實际案例便于激发学生对于法律问题的讨论,能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更能提前给学生打下“预防针”,确保学生们不犯类似错误。学生们讨论后,教师要对讨论结果做总结:小张的行为的确侵犯了小明的权利,他侵犯了小明的肖像权。虽然这只是一个恶作剧,但是却没有经过小明的同意且对小明的个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小明可以要求小张在班级内部或微信群内做出道歉,如果小张拒绝,小明也可以将此事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出面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制观念必须从小培养,只有人人懂法才能构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教师将法律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能对学生的行为和想法起到警示作用,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郑重,要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法律意识引导,正是由于教学内容中规中矩,缺乏趣味性往往容易出现课堂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参与实践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分组讨论、分角色表演、制作宣传海报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比如教学到七年级上册《保护自我》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相关的法治节目,然后让学生分组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教师要让学生分析视频中是否存在侵害他人的行为,受侵害者应如何保护自己。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讨论,能加强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能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法律条文中的一些概念进行深入讨论,使学生学会认真思考法律问题,更加重视自己的权利并学会尊重他人。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区分“正当防卫”和“非正当防卫”,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分析能促进学生形成法制观念,也能学会尊重法律,不做违法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制作宣传海报的任务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对某一法律问题或法律常识多角度思考,不仅能促进学生自身对法律的认识,也能带动他人关注法律,产生连锁宣传效果。比如安排学生制作关于“法不可违”的主题海报,能使学生认真分析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如果出现违法行为会有怎样的后果,从而突出要尊重法律的主题,强调“法不可违”。学生的行为也会对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成影响,教师既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法律常识,也应该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实践,从而使学生对法律知识加强认识,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法制意识的增强。
(四)师生互动,鍛炼学生法律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合理准确地应用法律知识,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应用技能,学会用法律知识约束自己、保护自己。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进度对学生由浅入深地宣传法律知识,逐渐给学生灌输法律中的详细知识。初中阶段是法律知识的启蒙阶段,学生对于细致的法律准则并不了解,但是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使学生能尊重法律,懂得应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进而能灵活应用法律知识。可以先借用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进行探讨,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能找到准确的法律知识衡量事件的对错和责任关系。比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法律护我成长》时教师可以举例:小军的自行车放在学校的车棚,中午放学后发现自行车找不到了。直到第二天中午自行车回到原来的位置,小军从其他同学处了解到是同学小雨骑走了自己的自行车。教师要安排学生们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小雨是否侵害了小军的权利?小雨的行为属于什么?小军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类自行车丢失的情况在初中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很多学生认为同学骑走自行车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也有人认为“不问自取视为偷也”。教师要对这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先让学生熟悉法律条文中的“偷盗”是如何定义的,再让学生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确认小雨的行为是否属于盗窃。当教师与学生就此话题展开正式的讨论后,学生会非常重视这个话题,一些不以为然的学生也会表现得十分慎重。正是由于这类事件经常发生,学生们又缺乏相关的法律常识和思考,导致此类事件很难被重视。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给学生传达必要的法律常识,使学生明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就是偷,根据价值金额不等也要面临不同的处罚。虽然“自行车事件”并没有上升到偷的概念,但是不经过别人允许私自使用别人的物品也是不当的,应该吸取教训并主动道歉。通过有效的辩论和分析,学生会增加对此类事件的处理经验,明白不能擅自动用别人的物品,也能强化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四、 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对中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将政治教材内容与法律条文、法律常识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通过政治课程强化法制意识,懂得尊重法律,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张玲.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与教学策略[J].现代交际,2019,497(3):140-141.
[2]李邢邢.谈初中政治课法律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J].学周刊,2018,374(26):85-86.
[3]傅洪明.以生为本的初中政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究——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为例[J].科学咨询,2018(33):45-46.
[4]李宏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素养[J].重庆与世界,2018,494(18):73-74.
作者简介:
慕鹤天,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庄浪县南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