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川
[提要] 本文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对食品冷链物流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相对于供应商较强的议价能力,食品冷链物流行业面临着较高的生产成本,但是由于需求者议价能力较弱,替代品威胁小,为食品冷链物流行业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具有一定的进入门槛,行业竞争并不充分,说明该行业发展潜力很大。最后,从成本控制、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食品冷链物流;波特五力模型;竞争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2月17日
一、引言
食品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在食品冷链中的产品包括农产品、果蔬、乳制品、肉制品和水产品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需求,人民对消费品的高品质需求与绿色需求迅猛增加,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也为冷链物流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2019~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2.26%。但是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存在行业覆盖比例较低,标准化过程面临阻碍,冷链物流体系还不够完善等问题。本文利用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经典模型即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从五个方面对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分析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对于食品冷链物流行业来说,上游的供应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冷链物流设备供应商以及仓储供应商,下面分别就两种不同的供应商各自的议价能力进行分析:
1、冷链物流设备提供商。这类供应商靠近冷链物流最上游环节,属于制造环节,既包括了冷藏设备、发电器械等一系列冷链运输中所必需的硬件,也包含运输中的冷冻技术以及相关技术支持。由于食品冷链物流的设备专业性较高,对相关技术要求也较高。设备的专业性强,转换成本较高,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也相对较高。冷链物流设备主要由少数几家公司主导并向大多数下游客户销售,因此冷链物流设备提供商的议价能力较强,他们掌握着冷链的技术和专利,具有不可替代性。
2、仓储供应商。食品冷链物流的主要设施有冷库、生鲜食品加工区、冷藏车、超市陈列冷柜等。其中冷库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仓储设施。食品冷链物流的仓储供应商主要负责冷库设施的生产制造与供应,而冷库又可以分為三大类:冻结物冷库、冷却物冷库和超低温冷库。在冷库的制造过程中对企业的技术要求较高,目前我国以二氧化碳制冷系统为主导的冷库逐渐成为发展主流。标准较高的制冷系统与全程温度控制要求使得冷库供应商的行业进入壁垒较高,转换成本也相对较高。特别对于食品贮藏冷库来说,不同类型的冷库对应着不同的食品,其温度控制与浮动范围有着严格的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因此仓储供应商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总体来说,食品冷链物流供应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且市场中少有优良的替代品,故其整体议价能力较强,提高了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生产成本。
(二)购买者议价能力。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需求方绝大多数为企业,而这些企业可以分为零售终端型企业和再生产型企业。根据具体企业规模、经营类别的不同,它们的议价能力也有差异,下面对两种类型的企业需求方分别进行分析:
1、零售终端型企业的议价能力。这些企业对于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大多来自于零售终端,其特点是直接面对市场消费者,属于B2C模式。近年来随着网上购物的迅速崛起与发展,零售终端逐渐分为线上与线下两大渠道。线上零售主要依托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生鲜食品模块,线下零售则是由生鲜超市、菜市场、便利店等组成。对于零售终端类型的企业来说,它们对于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量较小,订单规模较小且分散,往往造成多家购买者对应一家供应商的局面,因此其议价能力较弱。
2、再生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再生产类型的企业对于食品冷链物流的需求主要来自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其特点是对一些生鲜、肉制品、农产品、乳制品等进行再加工、生产、包装,最终再销售给零售商,从而获得加工过程中产品的附加值。再生产类型的企业属于B2B模式,一般不会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其对食品冷链物流需求量较大,订单规模较大,相比于零售终端型企业来说议价能力较强。
对于食品冷链物流的购买方来说,一方面终端零售型的企业由于购买量小,企业分布离散使其议价能力较弱;另一方面虽然再生产型企业利用大规模订单使其议价能力高于零售终端型企业,但是它们对于供货方的依赖性较强,转换其他供应商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再生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整体偏弱。综上所述,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购买方议价能力整体偏弱,这对食品冷链物流行业来说是有益的。
(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2019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强调了食品安全与冷链物流的密切联系。而在财政部、商务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中,强调了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和企业振兴的关联性。政策的推动以及对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前景的乐观估计,使得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潜在进入者越来越多,其中主要包括由冷链设备或仓储供应演变成的区域型物流企业;由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
虽然潜在的进入者较多,但冷链物流行业进入的壁垒较高。一个企业切入冷链物流行业,必须拥有累积的物流信息系统、大量的资金支持、物流专业服务能力以及相当的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潜在进入者的数量。
(四)替代品的威胁。食品冷链物流所涉及的产品主要由农产品、果蔬、乳制品、肉制品和水产品几大类组成。这些产品尤其是一些乳制品和生鲜产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对全程的环境控制要求极高,容错率极低。这要求食品冷链物流的设备、技术支持以及对全程进行系统控制和统筹协调。最新的冷链技术,如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ASRS)、自动导引车系统(AGV)以及集合了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订单管理系统(OMS)和计费管理系统(BMS)的智慧物流综合管理系统都是冷链物流的核心技术。因此,无论是对于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集团采购,食品冷链物流在设备和仓储上都鲜有替代品。总体来说,食品冷链物流行业中受到替代品的威胁较小。
(五)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竞争现状。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容量大,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企业进行布局,当前冷链物流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反映了冷链物流行业市场活力较强的特点。目前,企业自建冷链物流仍是市场的主流,除了传统的企业外,正在崛起的电商企业如阿里、京东、苏宁都在自建冷链物流,它们利用自身已有物流体系进行延伸,切入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但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企业行业集中度低,冷藏车整体体量较小,冷库的行业集中度较低,尚未出现具有超强整合能力的巨头,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竞争并不充分。
作为消费者需求的一片蓝海,第三方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自建冷链物流面临着更高的运输和冷库建设与仓储成本,长期来看,冷链物流从自建体系向第三方转变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第三方冷链物流专业程度不高、成本高、规模小、配置差、较为分散,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目前,京东已经开放了自身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切入到第三方冷链物流,这应该是众多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由于食品冷链物流包括了加工、贮藏、冷链运输和销售等一系列过程,而第三方物流只能管理到冷链物流的中段,其面临最大的风险是冷链断裂,这需要整个相关行业的协调配合,需要在立法的层面加快实施严格统一的服务标准。
三、政策建议
(一)减少成本投入,追求降本增效。食品冷链物流成本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难题。冷链物流的高成本在某种意义上会制约上下游的发展。食品冷链物流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仓储部分、运输部分、综合管理部分和人力资源部分。其中仓储部分的成本和运输部分的成本占了很大的比例。在食品冷链物流中,仓储部分的成本包括建造成本、日常运作成本和维修成本。由于冷链物流对象对温度有特殊要求,冷链仓库的建设需要增加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设备,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在使用中,需要比普通仓库更多的后续投资来维持仓库的制冷和使用。运输部分的成本是指产品因运输作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运输设备的使用、维护以及在运输过程中的人工成本和燃料消耗等。食品冷链物流在具体操作过程必须采用温控设备,而这些设备(例如冷藏车的投入)远远高于普通运输货车的投入。再加上如果使用过程不合理,将导致单位产品物流成本的增加。为了节约成本,一些中小企业采用“断链”作业方式,即常温运输代替冷链运输,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从整个系统来看,整合供应链思想,合理安排冷链物流过程中的问题,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批次、不同时间的不同订单,以及多个网点的布局,将小订单组合起来,整合配送网点,组合不同产品的时间窗口,降低运输成本。此外,企业还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来协调订单的处理、运输和配送,从而减少过程中的浪费,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二)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加强法律法规监管。中国食品冷链物流长期以来缺乏统一标准,并存在一些问题,早在2014年初,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冷链运输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冷链运输物流企业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但是,由于标准化范围界定困难、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难度较大。为此,一方面可以参考借鉴国外的食品冷链物流标准,例如日本就早已建立了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吸取国外先进冷链物流发展的经验,发展符合本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冷链物流体系。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参与到冷链标准设定当中,并由政府出面主导,征求各方意见,积极修订。
(三)加强冷链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我国的食品冷链物流起步相对国外较晚,其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也相对缺乏。而面对当前急剧增长的食品冷链物流需求,相关人才培养计划也应该步入正轨。当前的冷链物流人才储备主要来自各个高校的相关专业,它们往往会和一些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发新型食品冷链技术,从而满足行业的大量需求。魏庄品(2019)指出,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应采取“N+N”模式现代学徒制,即多所院校和多家行业企业联合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应该由政府、校方、企业共同参与培养计划,最终培养面向冷链物流企业需求与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四)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物联网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采集信息,这对于食品冷链物流来说是一个革新的机会。通过温度、湿度等传感器的实时监控,物联网将信息整合到冷链物流信息系统中,从而有利于带动食品冷链物流操作流程的自动化发展。同时,物联网控制的传感器也可以作为一个警报装置,当温度一旦脱离合理范围时即可发出警报,让后台的操作人员实时反馈到一线操作人员,从而迅速对各种情况进行响应。而未来5G的发展客观上也为万物互联以及实时反馈响应带来无限的可能。未来,食品冷链物流借助技术进步必将迎来全面的革新。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慧馨.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2(32).
[2]秦立公,吴娇,董津津,等.基于物联网的冷链物流设备管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8).
[3]魏庄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9(2).
[4]吴敏.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7).
[5]袁学国,邹平.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17(1).
[6]孙高平.基于作业成本法冷链物流成本核算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7]阎君.食品冷链物流市場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8]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仲量联行.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的现状与展望[EB/OL].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