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成都市金牛区荷花池街道五丁社区的袁善恺,是中铁二局一名退休党员,也是一名五老志愿者。这位年满八十二岁的老将,疫情来后,主动联系社区关工委工作人员:既然大小战斗都有他一份,这次他也不想落下。喜欢看历史、武侠小说的他,笑称病毒为五毒教来扰,“古有佘太君七十出征,我老袁也还不老。”
登记排查工作首先要有一双利索的腿脚,他老袁跟上了队伍。甭管有没电梯,甭管是多少层,老袁和一群热血后辈一起,早出,晚归。口罩遮住了鼻子嘴巴,却展示出了眼睛:那一双眼睛,透着坚定的光芒。
考虑到五老志愿者毕竟年纪偏大,属于易受病毒攻击的群体,区关工委最终还是下了收队的“军令”。老袁犟了很久,终究拗不过,“宅”在了家里。这一来,老袁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了,眼看着登记排查宣传消毒之类的工作,年轻的战友们在微信群里即时发布着动态,好不热闹,要他在家休息,眼看着别人冲杀,让他当个观众,不给社区作贡献,他不乐意了。
2月5日开始,五丁社区的微信群多了一个新播报员,居民熟知他的声音,这就是老袁,他开始在群里发送卫生常识、最新疫情、社区动态等信息,语速不快,但很有力量,同时,老袁还不忘即兴演唱一些革命歌曲,讲一些成都方言小品,哪怕他宅在家,这永不消逝的电波也要带着他的信念,抵达五丁社区每个角落。
(江梓豪)
72岁的熊国良,是泸县天兴镇板栗村的一名五老志愿者,也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了50年的老村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坚守岗位,冲在一线,把防控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总是风里来、雨里去,将抗“疫”措施落实到基层末梢。
早晨6点半,静谧的小山村笼罩在朦胧的云雾之中,人们刚刚从梦乡中醒来。熊国良便骑着三轮车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挨家挨户进行摸排,核实相关人员情况并登记在册;他走进重点地区返乡人员家里,为他们逐一测体温、叮嘱“不要出门”等注意事项;他向大伙儿通报疫情防控情况,倡议全体村民共同抗击疫情,拜托大家少扎堆、少聚会……
天兴镇板栗村地属丘陵地带,是泸富隆三县交界处,人多,人群分布较散,往往检查一个来回就是半天,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和家人。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亲朋好友对他的行为不理解,他总是耐心解释。他说:“我是一名五老志愿者,也是一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长达50年的乡村医生,在这场战役中,在这关键时刻,我不能掉链子,不能退缩,我必须坚守岗位,为防控疫情筑起第一道防线!”
(向冬梅谯丽)
“国家遇到困难了,如果社区需要,我愿意来当志愿者!”这句话,出自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口中……
2月8日上午,一位老奶奶来到自贡市大安区新民镇董家花园新城小区体温监测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装满1000元的信封,交到了监测点值班人员手中。她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感谢你们为老百姓生命安全所做的工作,你们辛苦了!”由于老奶奶年龄较大,疫情防控工作较为辛苦,工作人员婉拒了她的志愿者申请。当工作人员询问老奶奶个人信息时,她不愿透露,转身就走,只留下了一个远去的枣红色背影,感动了在场的人。
第二天,在社区干部和监测点工作人员留心下,大家才确认了再次路过的老奶奶原来是水泵厂退休职工马素华。78岁的她,是凉高山社区的一名五老志愿者,十多年来,长期结对关爱留守儿童。这次,乐善好施、甘当志愿者的马奶奶又走在前,给战斗在防疫前线的工作人员心里注入了一股暖流,更带来了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李大中)
“小朋友,你口罩没戴好,要把鼻子遮到才有用!”2月8日一大早,成都市金牛区金泉街道互助社区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王明蓉就来到了位于金禧一路300号的金樽雅庭小区蹲点执勤。看到一名中学生佩戴口罩的方式不正确,她急忙上前劝说,还为学生演示了正确的佩戴方式。这位同学学会后,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在互助社区,一提到“王阿姨”,可谓家喻户晓,因为她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社区五老志愿者。自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王明蓉是第一个报名,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加入抗击疫情工作中的志愿者。“起初家人不同意,但最终我说服了。”她说,“面对疫情,我不能退缩。我既是互助社区人的‘王阿姨’,也是一名老党员,坚守一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1月29日正月初五起,王明蓉开始了每天的志愿者巡查工作,不仅起早贪黑深入社区开展群众排查和心理疏导工作,还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穿梭在楼道间,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居民资料。最让王明蓉感动的是,走访排查过程中,当部分住户得知她就是“王阿姨”后,态度明显热情不少,这让她深感温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传递正能量,自己也收获正能量。”王明蓉说,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爱会不断传递,自己要将志愿者工作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