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波,邓淑红,郭 茜
(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决策部署。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引导和推动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向乡村地域空间流动,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城乡体系和空间布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也标志着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何逻辑关联、如何通过乡村旅游发展驱动乡村振兴战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袁家村为例,探讨一个资源匮乏的空心村如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了振兴,旨在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提供现实路径。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源于农村的旅游形态,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农村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旅游活动,满足游客回归乡村、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一种旅游形式。
欧洲最初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为了挽救乡村危机,振兴农村经济。政府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提高就业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KarolKról研究发现,发展乡村旅游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居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乡村旅游在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发现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社区团结和结构优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2]。但也有学者指出农村旅游企业存在规模小,就业层次低,收入低,对地方经济贡献有限等问题[3]。Oppermann通过研究德国南部乡村旅游发展,发现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还对于改变居民传统观念和发展当地经济大有助益,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劣势也较明显,包括规模较小、受季节影响大等[4]。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唐健雄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水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缓解居民生活压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5]。梅雪梅等人指出旅游业是一种连接自然文化资源和外部市场的综合型产业,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6]。孟凡英等人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村有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依靠自身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不是依靠政府扶持。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得到增强,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诸如生活成本提高、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7]。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作了许多重要阐述。乡村振兴是建立在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文化、生态和民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的。乡村振兴的一般要求是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管理、农业和农村的优先发展、农民的主导地位、农村的全面振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因地制宜七大原则,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农民的迫切要求。其重点是通过不断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势,拥有城市没有的绿水青山,保留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必须高度重视。通过教育引导村民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成一个人人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美丽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提高村民参与度,深入到群众内部去调查治理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存在问题、改进建议,深入实践,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明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弱项、短板,围绕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展开,抓重点、补短板,健全乡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生活富裕。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部分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体而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增加农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村产业繁荣;同时,乡村旅游尤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乡村旅游就需要改善农村的自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生态宜居;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农民参与也可以促进农村文化生活的繁荣,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为构建有效的治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反过来,乡村振兴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推动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乡村旅游的商业环境;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强的文化支撑,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内涵,同时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更强的人力资源储备。
2.1.1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袁家村最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以发展农家乐为主,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农家乐发展模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袁家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将乡村旅游定位为“两轮驱动,相互支撑”。首先,在关中农家院的基础上,支持农民自发建立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形成了一个以出售特色农家饭、提供乡村旅游住宿、农村生活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其次,以挖掘特色,建设品牌,增强旅游吸引力为导向,袁家村建立了一种新的系统化民俗体验模式,包括传统建筑,手工作坊,民俗风情和关中印象体验地,两者互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此外,为了吸引年轻群体,还增加了酒吧、艺术画廊等项目。原有的产业规模不 断扩大,产业层次更加丰富。
2.1.2 产业布局相对合理
袁家村的乡村旅游根据其功能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关中四合院为核心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圈。各种袁家村风味十足的美食不断推陈出新,一些具有袁家村特色的农家宾馆为旅客提供住宿服务,旅游商务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二是关中印象体验乡村旅游带。以酒吧街、小吃街等资源发展复合型旅游产品,这种产品包括活动参与、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内容。这一区域也是由村上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与管理,将自主经营权留给部分特色商户。第三是旅游配套服务,特别是住宿项目和观光农业项目。为丰富旅游内容,完善袁家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大力引进有吸引力和潜力的项目,在内外结合的基础上,在宾馆饭店、特色观光农业等方面下功夫,将经营权和融资向社会开放,乡村负责对项目进行审核。
2.1.3 旅游收益可观
袁家村曾经是当地有名的经济贫困村,全村共有62户,286人,总耕地面积 42hm2,土地贫瘠,“地无三尺平,沙石到处见”是该村的真实写照。从2007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建成了集娱乐、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村史博物馆和关中特色小吃特产一条街等多种旅游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地,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周边农户的就业问题。目前,袁家村年客流量超300万,营业额超过10亿。根据客流量统计,袁家村的人流量在周内可达到4万~5万,周末达到6万~7万。对于国庆节和春节等特殊节日,最大客流量可达20万人/日。这一数量已超过西安有名的兵马俑和回民街的游客数量,成为陕西排名第一的旅游项目。
2.2.1 增加农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袁家村将旅游发展和地方经济巧妙融合,利用袁家村旅游品牌的吸引力,拓宽产业链条,通过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农业产品的畅销,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延长,这些产品中有面粉、豆腐、醋等常见的农副产品。与此同时,袁家村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了关中印象体验区,通过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集点、线、面为一体的旅游系统。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农副产品产业链,形成旅游、农产品加工、农业种养殖同步发展。其次,通过发展城市体验店和品牌输出模式,延长产业链,扩大知名度,增加影响力,创造多元化的袁家村。目前,袁家村已在西安开设了六家城市体验店,平均每店年营业额在3000万。
2.2.2 开展培训和教育,提高村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和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发展。袁家村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农民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从业能力。袁家村领导班子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无私奉献,坚持诚信原则,这种做法使得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服务意识增强,能够展现良好的村风民貌,有助于乡村良好风尚的形成。
2.2.3 集体经济模式,坚持利益共享,促进生活富裕
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集体经济模式,村党委对整个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制定并实施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局规划。袁家村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坚持利益共享原则,注重村民的社区参与性,注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村民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决策提出建议,同时能够参与到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分配中来,帮助村民脱贫,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富裕。
2.2.4 干部带动,村民参与,促进乡村有效治理
袁家村有一个有凝聚力的党支部,支部书记以身作责,党员干部能够时刻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袁家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由专业人员对乡村旅游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其次,以“人”为核心要素,以村庄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带动村民参与旅游产品的提供,减少人口外流,有效解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让村民安居乐业。
2.2.5 注重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宜居
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袁家村前期规划用地有限,利用的是本村的集体建设用地,没有破坏耕地。袁家村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旅游发展过程中能够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保证发展旅游过程中乡村卫生能够及时的得到治理。同时建立环保淘汰机制促使得当地商户都注重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竭力为游客打造舒适、干净的旅游环境。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村民积极响应号召,每个人积极参与其中。当地村民广泛参与的热情,对于袁家村的开发建设形成了稳固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这是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他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吸纳本地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发展。尝试旅游股份公司与乡村社区管委会合署办公,促进乡村发展成果共享,切实提高农民获得感,为乡村旅游和乡村大产业可持续发展增添动能。
乡村旅游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平台。乡村美,首先是文化美;乡村振兴,文化引领;乡村旅游,文化为本。袁家村的旅游开发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既注重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乡村民俗、乡村非物质遗产,又能够让人们真正去体验乡村文化;让当地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发扬光大、世代传承。所以袁家村的成功对于那些仅停留在单调的旅游观光,对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没有进行深度挖掘,使游客缺少多层次的旅游体验,无法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使顾客留下来的乡村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实现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模范带动作用,袁家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有一个执行力强的党支部,党员干部能够起到带头作用。其他地区可以通过驻村深入基层,将优秀党员派往乡村基层,一方面,可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素质。另一方面,鼓励并帮扶党员村民发展农家乐、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等,积极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发挥党员精英示范带动作用,并建立党员精英“一对一”帮扶机制,带动群众致富。
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键,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不仅仅只是旅游接待上,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还应该同时具备文化传播、民俗文化推广等多种技能。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人才的专业素养。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对当地居民进行系统的培训,让村民掌握经营技能,更好的去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村民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提升了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奠定智力基础。
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村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虽然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它在开发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在现代旅游中,景区排放的污水和固体废物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缺乏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规划,旅游经营主体的注意更多放在经济效益上而忽略了环境影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所以,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袁家村成功的集体经营、系统开发的经验,在建立旅游产品的同时注重景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