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孔是婴儿早期视觉经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刺激,研究发现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喜欢看面孔,这种现象称为面孔偏好。婴儿在对不同类型面孔视觉经验不对称的情况下,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偏好:与非人类面孔相比,婴儿更倾向于专注人类面孔;与男性面孔相比更偏好于女性面孔;与异族面孔相比更倾向于关注本组面孔。本文从婴儿的面孔偏好现象出发,探讨婴儿对不同面孔偏好的规律及原因,有助于研究者理解成人面孔识别机制的起源,并更近一步揭示婴儿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具有很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婴儿;面孔偏好;面孔性别偏好;面孔种族偏好
一、婴儿的面孔偏好现象
识别和区分不同的面孔对人的社会生活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婴儿面孔识别的大量研究证明了人类的这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一)新生儿的面孔偏好
范茨首先使用视觉偏好法报告了新生儿对面孔的偏好,即对面孔的注视时间长于对非面孔事物的注视时间[8]。之后,大量研究揭示了新生儿对面孔图片的偏好[8,12]。相比于与面孔不相似的图片,新生儿更偏好于与面孔相似的刺激。
这些对新生儿面孔偏好的研究说明人天生就具备面孔识别的机制。但对于新生儿面孔偏好反映的是针对特定的面孔还是普遍的加工机制存在不同的看法[15,10]。
(二)几个月大婴儿的面孔偏好
面孔偏好现象在婴儿期普遍存在,但大多数研究往往选用接近三个月的婴儿,其他的研究报告18个月的婴儿对正立面孔的偏好。然而,这些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婴儿期对面孔的偏好是逐渐变化的。
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出生几个月之后,对顶部优势刺激的偏好消退相对较快,3个月的婴儿对正立几何刺激的偏好比新生儿的更弱。通过使用不同的刺激,包括几何图片、与面孔相似的图片以及面孔图片,研究发现 3-5个月的婴儿并没有表现出对顶部优势的几何图片和与面孔相似图片的偏好[7]。此外,与正立的顶部优势的偏移面孔相比,3个月的婴儿也表现出对正立的正常面孔的偏好。
研究发现婴儿表现出对包含特征的正立的双色调面孔的偏好。他们还发现,3-4个月的婴儿表现出对正立的与面孔相似图片的偏好。与简图一样,婴儿对静态面孔图像的偏好消失,这反映了面孔呈现方式的改进,与婴儿最初几个月视敏度迅速增长的情况相一致。
二、婴儿对正立面孔的偏好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显示相比于倒立的图像,新生儿表现出对正立图像的偏好[8,13]。通过使用几何图形的非面孔刺激相比于倒立的刺激,新生儿更偏好正立的顶部优势的刺激[10]。使用面孔的图片刺激,研究发现新生儿偏好偏移的正立面孔而不是同样的倒置面孔[8]。
有些研究发现婴儿并非基于对面孔的特殊偏好,而是对顶部优势图像的一种普遍偏好。然而,另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对面孔的偏好并不单独由图形的顶部优势特征决定。有学者认为,刺激中围绕更亮区的较暗元素的有无对引起正立面孔的偏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新生儿对面孔的偏好并非仅仅取决于局部的特征信息,还取决于面部总体的明暗关系。
三、婴儿对面孔的性别偏好
婴儿不仅更偏好于正立的面孔,相比于其女性的面孔,婴儿还更偏好其母亲的面孔[6]。同样有证据显示婴儿更偏好具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这些研究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区分面孔的能力。而且,新生儿对母亲面孔偏好这一结果说明他们已经具有根据视觉经验学习和记住面孔的能力。
同样,三个月以上婴儿的研究表明婴儿数月的面孔经验可以引起对具有特定属性面孔的偏好。例如,有研究发现3-4个月的婴儿表现出对同性别的主要抚养者的面孔偏好[15],这是因为婴儿主要由女性抚养者照看,女性面孔能更大程度地呈现使得婴儿对女性面孔偏好。相反,少量的由男性照看的婴儿表现出对男性面孔的偏好。以上研究表明婴儿对面孔的性别偏好与后天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即婴儿倾向于偏好与自己关系更密切的面孔。
四、嬰儿对面孔的种族偏好
成人是面孔加工的专家,但是对不同种族面孔加工存在差异。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对本族面孔的识别更快、更准确,而对他族面孔的分类更快速、更准确,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孔种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ORE)。
面孔种族效应在婴儿期就出现了:当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配对呈现时,3个月的婴儿便表现出对本族面孔的注视偏好[3]。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不同种族面孔的识别表现出类似语言发展的“知觉窄化”现象[11],即婴儿从较宽的面孔识别能力逐渐窄化到仅能识别本族面孔。Kelly等人(2009)研究3-9个月高加索婴儿对本族和他族(非洲、中东、亚洲)面孔的识别,发现3个月的婴儿能够识别所有种族面孔,6个月的婴儿能够识别本族及部分他族面孔(亚洲面孔),而9个月婴儿仅能够对本族面孔进行识别。这一现象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近年来,眼动技术的应用,使婴儿对种族面孔偏好的研究取得进一步的结果。研究发现,婴儿对不同种族面孔注视上眼动扫描存在差异,且在面孔种族偏好加工中眼动扫描也存在差异。比如,3-9个月的婴儿在左眼区域的注视时间比例上,存在年龄和种族差异。即三个月婴儿对本族面孔左眼的注视时间比例高于他族,而6-9个月婴儿则相反;婴儿在右眼的注视时间比例上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和种族差异[2,4]。
五、婴儿面孔偏好的解释
对于婴儿面孔偏好现象,早期的研究者们基于面孔是否是一种特殊的刺激提出了两种假设来进行解释:感觉假设和结构假设。感觉假设同时考虑了新生儿与面孔刺激两方面的特点,认为面孔跟其他刺激是一样的,并不存在特异性,婴儿对面孔的偏好是由于面孔刺激所具有的物理能量与新生儿较弱的视觉系统正好匹配[5]。这一理论提出后得到许多实验的验证。Kleiber(1987)后来将面孔的结构特性也纳入到理论中,认为婴儿首先比较物理的结构特性,如果一致,则再进行结构特性的比较。结构假设认为面孔是一种特殊刺激,婴儿大脑先天就有关于人类面孔的信息,这种先天的机制使得婴儿刚出生时就表现出对面孔的偏好。
近年的非特异化结构理论对上述两种理论提出质疑,该理论认为新生兒的面孔加工是普遍的、非特定领域的知觉过程所操作的,是一种非特殊性的偏好行为。无论是面孔图片还是非面孔图片,只要遵循一定的标准,都会引起婴儿的偏好。其中,顶部优势和一致性是两个很重要的结构特性,而人面孔内部元素的排列正好符合这两个重要原则,才引起了婴儿的注意偏好。
虽然研究者们对面孔是否是一种特殊的刺激还存在争议,但在一下几个方面已经达成共识:(1)刚出生的婴儿和几个月大的婴儿面孔偏好的机制是不同的;(2)在婴儿面孔发展的过程中,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经验的促进下,婴儿大脑皮层中最终形成了和成人类似的面孔识别中枢[1]。
六、小结与展望
婴儿面孔偏好的行为证据表明人类出生时就具有面孔识别的能力,婴儿的面孔偏好行为表现为对正立面孔的偏好,对女性面孔的偏好以及对本族面孔的偏好。这种偏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细微的变化,这体现了婴儿知觉以及其他一系列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也再次证明了社会经验在婴儿面孔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婴儿面孔的偏好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改进之处,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我国婴儿的研究需要结合国内婴儿的特点及看护养育的特点,综合使用行为学方法和认知科学方法。
第二、对实验材料进行改进。国内外对面孔偏好的研究中,实验材料大多采用二维的图片形式,而现实生活中的面孔是三维的,未来研究可对实验材料进行改进,使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得到提升。
第三、考虑环境因素。面孔偏好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以往的研究很少把环境因素考虑进去。
期待以后的研究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国内关于面孔偏好的发展性研究还较少,这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另外关于一些特殊儿童被试如自闭症的研究,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桄,朱皕.婴儿面孔偏好理论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625-630.
[2]刘少英,李君,朱丹丹,et al.3~9个月婴儿对不同种族面孔眼动扫描的发展[J].应用心理学,2016,22(3):271-279.
[3]朱丹丹,刘少英,徐芬.婴儿面孔种族效应的发展:经验的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3,19(4):377-384.
[4]朱丹丹.3-9个月婴儿对本族和他族面孔眼动扫描加工的发展[D].浙江理工大学,2015.
[5]赵玉晶,王申连,丁家永.新生儿面孔识别中的两种偏好现象[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234-1241.
[6]Bushneil I W R,Sai F,Mullin J T.Neonatal recognition of the mothers face [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9,7(1):3-15.
[7]Chien S H.No more top-heavy bias:infants and adults prefer upright faces but not top-heavy geometric or face-like patterns.[J].J Vis,2011,11(6):67-74.
[8]Cassia V M,Turati C,Simion F .Can a Nonspecific Bias Toward Top-Heavy Patterns Explain Newborns\” Face Preference? [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6):379-383.
[9]Fantz,R.L.Pattern Vision in Newborn Infants [J].Science,1963,140(3564):296-297.
[10]Francesca S,Eloisa V,Viola M C,et al.Newborns preference for up-down asymmetrical configurations[J].2002,5(4):427-434.
[11]Kelly D J,Liu S,Kang L,et al.Development of the other-race effect during infancy:Evidence toward universalit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09,104(1):105-114.
[12]Kleiner K A.Amplitude and phase spectra as indices of infants pattern preferences [J].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87,10(1):49-59.
[13]Mondloch,C.J.,Lewins,T.L.,Budreau,D.R.,Maurer,D.,Dannemiller,J.L.,Stephens,B.R.,& Kleiner,K.A.,(1999).Face perception during early infancy.Psychological Science,10,419-422.
[14]Quinn P C,Yahr J,Kuhn A,et al.Representation of the gender of human faces by infants:A preference for female [J].Perception,2002,31(9):1109-1121.
[15]Simion F,Cassia V M,Turati C,et al.The origins of face perception:specific versus non-specific mechanisms [J].Infant & Child Development,2010,10(1-2):59-65.
[作者简介] 查金莲(1993—),女,汉族,江西九江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