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锋
息县处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气候带,由于特有的气候,息县成为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害虫过渡地带,造成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各种病虫害发生严重,成灾率高,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笔者结合豫南稻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河南省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了多项水稻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初步集成了一套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理化诱控、科学使用高效低毒环保农药等措施为主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
一、目标任务
农技人员在示范区安装太阳能灭虫灯、色板及性诱剂装置,在田间有针对性地全方位诱杀害虫成虫,达到杀灭成虫、减少虫源、控制害虫繁殖增长的目的。通过绿色防控措施防治病虫害,可使农药施用量降低50%,病虫害控制率在5%,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增长10%,减低农药残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为切实做好绿色防控示范区工作,息县植保站制定《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示范区地点、面积,设立示范标牌,明确主推技术人员和技术指导负责人,成立工作小组,以站长、副站长为组长,合理组织,统筹安排,有条不紊地落实绿色防控工作。
(二)开展技术培训,强化宣传展示
2019年,全县共举办6期以肥水管理、病虫害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召开病虫害防控会议3次,发布指导水稻病虫害防控《植保信息》10期。通过现场会、交流会及绿色植保技术展示活动,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了解绿色防控技术的效果和作用,使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宣传和普及。
三、绿色防控技术
(一)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武育粳20、武香梗14,并用恶线清浸种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恶苗病、线虫病。适时翻耕耙田,清除稻田菌核,压低螟虫基数。合理施肥,科学管水,采用前轻后重模式施肥,增施磷肥、钾肥,控制氮肥。在水管理上采用湿润管理,及时晒田,减少无效分蘖,把群体控制在合理水平,防治田间密蔽过大,控制病虫害,特别是纹枯病的发生。
(二)物理防治
利用昆虫趋光性生理构造,在示范区内安装6台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实现全天候、昆虫多样性、控害显著性的目标,减少用药次数,体现生态效益。
(三)生物防治
息县植保站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无公害防治项目组购置二化螟性诱芯1000只,安装二化螟性诱捕器500套;购置三化螟性诱芯500只,安装三化螟性诱捕器250套;购置诱虫黄板4000张。
1.二化螟防治。水稻田平均间隔15 m设置1套二化螟性诱捕器,共设500套,每套诱捕器安放1只诱芯,隔30 d更换1次诱芯,分2次放完。
2.三化螟防治。水稻田平均每667 m2设置1套三化螟性诱捕器,共设250套,每套诱捕器安放1只诱芯,隔30 d更换1次诱芯,分2次放完。
3.“两迁”害虫防治。水稻田平均每667 m2安放20张诱虫黄板,粘捕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
四、工作成效
(一)病虫害显著下降,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水稻历年重发的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螟虫等,通过各种措施得到有效控制,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率降到3.5%。经现场测产,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平均产量达586 kg/667 m2,每667 m2效益提高681.6元。
(二)减少了病虫害防治成本
一是节约了农药费。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每667 m2节约农药费用20元。二是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水稻示范区减少了2次用药,降低60%的用药量。
(三)经济效益显著
据测产,示范区平均每667 m2产量达586 kg,所产稻谷无污染、口感好、價格高,按3.6元/kg计算,示范区平均每667 m2产值达2 109.6元;农民自防区平均每667 m2产量510 kg,稻谷价格按2.8元/kg计算,自防区平均每667 m2产值达1428元;示范区比自防区每667 m2效益增加681.6元;示范区杀虫灯、生物农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费用平均每667 m2投入66元,减去少用2次农药的费用20元,实际每667 m2增收节支635.6元,投入产出比为1:9.63,经济效益显著。
总之,我们通过各项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次数和施用量,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保护利用了天敌,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