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玲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东麓、唐白河上游,是中国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是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方城县总面积2542 km2,辖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境内浅山区、岗丘区、平原区各占1/3,年均气温14.4℃,年均日照时数2092 h,年均降水量803.9 mm,无霜期220 d,适宜农作物生长和畜禽养殖。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和生猪养殖是方城县四大主导产业,黄金梨、小杂果、裕丹参是方城县三大特色产业。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模式
1.“养殖+种植+休闲”模式。该模式主要设计内容为:以大型养殖企业为基本单元,利用场部周围的山地、水面、耕地等主要建设畜禽舍、沼气池和观光园,形成“养殖+种植+休闲”的经济格局,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经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对附近农户集中供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液、沼渣用于农作物及林果、绿化树肥料,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休闲园可供游客观光旅游。如方城县鸿旺牧业“养殖+种植+休闲”模式。
2.“绿色种植+采摘+休闲”模式。绿色农业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环保产业,绿色农业既能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安全食品,又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该模式设计内容为: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发展绿色粮油、瓜果、蔬菜,结合采摘、观光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收入双赢。如袁店乡汉山村“有机小杂果+采摘+休闲”模式,博望镇金航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瓜菜+采摘+观光”模式。
3.“养蚕+(桑葚)采摘+休闲”模式。桑蚕养殖、柞蚕养殖是方城县的传统产业。养蚕对环境条件要求非常苛刻,必须无污染才能养蚕,而且蚕业也是高效劳动密集型产业。该模式设计内容为:以柞蚕原种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七彩蚕观赏、果桑采摘、生态旅游。如方城县柞蚕原种场“七彩蚕+果桑采摘+休闲”模式。
(二)农业效益
1.经济效益。养殖场利用秸秆、畜禽粪便发酵生产沼气,用来做饭、炒菜、点灯照明,解决部分生活用能问题。沼液、沼渣是农作物优质肥料,沼液、沼渣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全县20个大型养殖场,每个场可供200户农户用气,每年可产生8000 m3的沼渣、沼液,可减少化肥施用量200 t,按平均每户每天少用电量2°计算,一年可节约电费408.0元,共节约电费160万元;化肥按2000元/t计算,可节约800万元,两项每年共节约960万元,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极大地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发展。方城县目前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有40多种、绿色食品10多种、有机农产品20多种。
2.社会效益。一是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沼气的使用,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二是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培养了一批有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农民科技人才和致富能手。三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政府与群众利益上的趋同,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政治和谐稳定。
3.生态效益。一是用沼气取代柴草作燃料,有效地减少了植被破坏,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了由生态利用到生态保环的转变。二是沼气的综合利用,有效解决了养殖场畜禽粪便及农业残余物的污染问题,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变。三是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更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生态技术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农业技术的掌握是克服农业经济增长中收益递减、实现生态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生态种养技术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由多种技术组成,这些技术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生产者往往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设计,习惯于简单地照搬经验,很难取得较大成效。此外,农业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尽管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制定了相应的生产标准,但违标生产经营问题还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隐患依然存在。因此,方城县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存在着传统技术如何发展、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二)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方城县生态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全面提供优质技术和信息服务。高端前沿的技术和信息还不能及时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科技推广和科技创新能力也缺乏有效跟进机制,农民很难获得高水平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农民科技素质明显跟不上农业污染预防、虫害防治及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等高新农业技术的进步,严重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统一规划和设计有待加强
生态农业涉及自然科学、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等很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制定一个统一全面的规划,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模式进行統筹安排,使生态农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稳步增长。
三、发展思路
(一)合理规划,统筹发展
将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利益相统一,将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村镇建设等密切结合,将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结合。顺应市场需求,提前布局,引进推广适合本地种植的名优特品种,创建农业品牌。鼓励和组织农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继续大力培育涉农龙头企业的发展,搞好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村级益农信息社作用,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断拓宽农产品流通市场,壮大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二)拓展思路,深化生态农业建设体系
1.发挥现有绿色农业的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绿色产品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2.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把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目标,加大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提升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共同发展。
(三)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力度
以“桃花节”“油菜花节”“梨花节”“牡丹花节”“采摘节”等为基础,充分挖掘生态旅游资源,把生态理念融入休闲农业的各个环节,提升生态产业发展水平,以观赏采摘、休闲娱乐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