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丽
柘城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现有人口102.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31万人,拥有农村劳动力51.2万人。全县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在6万~6.47万hm2,总产量45万~48.5万t;秋粮播种面积4.67万hm2,总产量35万t;蔬菜种植面积2.4万hm2,总产量40万t,其中三樱椒10.5万t。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量54.7万头,存栏量36.57万头;肉牛出栏量9.73万头,存栏量8.02万头;羊出栏量36.36万只,存栏量25.32万只;家禽出栏量434.36万只,存栏量504.12万只;肉总产量6.6752万t,禽蛋產量1.86万t。
一、服务现状
(一)产业化生产步伐加快
柘城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辣椒生产加工集散地,全县辣椒生产、加工、购销企业36家,面粉生产和食品加工企业35家。柘城县委、县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支持企业自建基地,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使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农业信息化基本普及
全县以柘城县农业信息网为依托,搞好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发挥了信息发布、服务引导和产业带动功能。开通了“12316”服务专线,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政策法规等电话咨询服务,让农民更加便捷地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积极扶持农民经纪人的成长,目前,活跃在全县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农民经纪人有2600多人,发展组建农产品销售公司40多家,为“富民强县”创造了发展环境、注入了活力。
(三)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柘城县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培训实用人才48 000人、服务一线的农民技术员1000人,实现了每一个村拥有2名农民技术员。15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和农技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每个站有5名技术员,指导全乡农业生产,重点指导50户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20户农户,实现了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积极推广节种、节肥、节药、节水和沼气综合利用,提倡农业生产无害化、低排放、高效益、可持续。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种肥同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飞防技术等,有效减少用种量、用水量、用药量、用肥量,减少农业方面源污染。
二、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建设滞后
1.推广队伍仍然难以做到专人全职服务于农技推广。柘城县乡镇农技站农技人员专职进行农技推广服务的人员很少,从事推广服务的人员也将作为一项辅助性工作。
2.推广经费缺少,难以开展有偿服务。柘城县缺少经费,难以进行技术服务,没有技术服务便难以提高人员培训及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缺乏技术。
3.以经营农资代替技术指导。该方式虽可提供物、技两方面的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弊端,经营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销售农资为目的进行技术指导,难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二)实体经济薄弱
1.柘城县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难以起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
2.柘城县龙头企业之间合作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共谋发展的合力。
3.柘城县实体经济不够强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难以形成产业体系。
三、发展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柘城县农业部门要理顺管理体制,把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归入县农业职能部门管理,乡镇农技人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来 。二是柘城县农业部门要确保推广服务经费,满足每个农技人员学习、培训的需要和必要的技术推广服务的需要。
(二)壮大实体经济
1.搞好实体经济的产业规划。不论是农业企业,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上都不能盲目开展项目,而应在充足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在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的主导下,制定发展规划。
2.支持实体经济的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实现产业化经营必然要有规模、技术及相应的基础设施,这就要求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力争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财政支持。
3.支持实体经济管理体制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引进管理人员等途径,提高实体经济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支持市场开拓
1.支持交易市场的建设,为农产品提供销售平台。
2.支持市场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益农信息社的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在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实现物超对接,形成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3.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即“三品一标”的认证,创建品牌,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有质量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