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新
一、发病症状
番茄早疫病在番茄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呈针尖大小的黑点,随着病情扩展逐渐扩大为深褐色或黑色的圆形病斑,直径1~2 cm,病斑有同心轮纹,有时候边缘有黄色晕圈。空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状物,病斑常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全部枯死。茎部发病多数从分枝处开始,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状病斑,同心轮纹则不明显,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断枝。叶柄发病会生出椭圆形轮纹状病斑,深褐色或青色。青果发病,病斑多发生在蒂部附近和有裂缝的地方,稍凹陷,有同心轮纹,病部有黑色霉状物,病果易脱落。
二、综合防治措施
(一)严禁从疫区调种
从疫区调运的苗木大多含有病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有的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早疫病发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在翌年温湿度适宜时,通过雨水和气流传播,温度适宜的条件下,1~2 d就能形成病斑进行侵染。因此,加强检疫,防止疫区种子、秧苗传入病害,可有效降低早疫病的发病率。
(二)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番茄应选择高产抗病的品种,如荷兰5号,抗早疫品系NC EBR1等,可适当降低早疫病的发病率,即使发病,病情扩展较慢。
(三)用新苗床育苗或采用营养钵育苗
为了防止旧的苗床带菌,播种前可用40%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5天后揭膜,揭开15天后再播种。
(四)培育无病壮苗
应从无病的育种地采种,种子若带菌可用52 ℃温汤浸种30 min再进行催芽播种,苗床至少要用2年未种植茄科蔬菜的地块育苗。
(五)温室番茄移栽前进行高温闷棚
高温闷棚可有效消灭棚室内病残体上越冬的菌源,可降低早疫病的发病率。
(六)实行轮作
发病重的田块应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可有效减低早疫病的发病率;发病轻的田块也应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年的轮作。
(七)及时整枝打杈和搭番茄架
番茄及时打杈可有效降低养分消耗,在番茄距离地面25 cm时开始搭架,并及时绑架,可增加通风透光性。
(八)及时摘除底部老叶、病叶
及时将番茄植株底部的老叶、病叶去除,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有效降低早疫病的发病率。
(九)雨后及时排水
要在雨后及时进行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可有效降低早疫病的发病率。
(十)增施基肥和磷钾肥
番茄移栽前要精细整地,随深耕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在番茄花前花后各随浇水施入磷肥、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避免过量施入氮肥,过量施入氮肥会造成植株贪青徒长,消耗植株养分,不利于后期生殖生长。
(十一)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的地块栽植
种植番茄可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能力强,光合作用充足、通风透光性好的地块植,可有效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十二)深沟高畦栽培
深沟高畦栽植,可控制土壤含水量,提髙土壤温度,有效降低土壤表面湿度,降低早疫病的发病率。深沟高畦栽植还有利于田间管理和排水。深沟高畦一般采取南北縱向做畦,畦面宽1~1.2 m,畦高15~20 cm,沟宽30~50 cm。
(十三)温室番茄株行间盖地膜
7—8月气温较高,水分蒸发量较大,株行间覆盖地膜可起到降低地温和保墒的作用,还可防止病菌孢子经雨水反溅再次传播。
(十四)温室番茄要调节温室内生态小气候
温室内白天温度可稳定在25~30 ℃,夜晚可维持在14~18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从而调节有利于番茄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达到防止早疫病发生的目的。
(十五)合理灌溉
有灌溉条件的最好进行滴管,大水漫灌可使病原菌随水流传播给其他健康植株。
(十六)及时摘除发病病果和涂抹病斑
茎秆发病,应及时用1.5%多抗霉素、50%扑海因等药剂进行涂抹,消灭病原菌。
(十七)化学防治
番茄移栽前进行土壤消毒,可结合深耕喷施恶霉灵杀灭土壤中病原菌。定植后要每隔10 d喷洒70%代森锰锌、50%甲基硫菌灵进行防病。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严重病枝,可喷洒65%抗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成株期至座果期较易感病,可用青枯立克150倍液+沃丰素600倍液+有机硅,对水60 kg连续喷雾2~3次。病害高发时,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药剂轮换交替或复配施用,每7天喷施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