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荧钧
一、试验目的
明确45%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叶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的兼治效果,评价其对小麦的安全性及增产作用,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二、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位于西平县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二郎镇张尧村农民张四新承包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质地为砂浆黑土,肥力均匀一致,小麦赤霉病常年发生。小麦品种为郑麦119,2018年10月18日播种,播种方式为等行机播,每667 m2播种量14 kg,每667 m2施45%复合肥50 kg作底肥。2019年2月26日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栽培管理一致。
三、试验设计和安排
(一)试验药剂
45%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劑(对照药剂),空白对照(见表1)。
(二)试验处理
试验设2个处理,1个空白对照区(见表1)。药剂处理区0.47 hm2,空白对照区200 m2。在试验前及试验过程中,试验区没有施用其他对小麦赤霉病具有防治作用的药剂。
(三)施药时间和方法
1.施药时间。药剂处理区,在小麦扬花初期4月17日第1次施药,4月24日第2次施药。
2.处理方法。药剂处理区,2次施药均采取极飞P20无人机施药,每667 m2喷液量1L。空白对照区不作任何处理。田间管理同试验区。
四、调查和记录
(一)药效调查
1.调查时期。小麦赤霉病发生后,5月15日调查各处理区的赤霉病病情1次。
2.调查方法。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点调查100穗,共调查500穗。并根据分级标准记录病级,计算各处理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3.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在调查小麦赤霉病时,调查不同药剂对小麦叶枯病兼治情况,第1次施药后14 d(5月1日)、28 d(5月15日)各调查叶枯病病情1次。
4.药效计算方法
(二)对小麦的影响
施药后1~7 d,观察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五、结果与分析
(一)处理区在施药后1 d、3 d、7 d观察,均未见药害发生,表明各药剂对小麦安全。
(二)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的于5月15日调查各处理区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见表2。处理1没有出现赤霉病穗,在2次用药的情况下病指防效100%,比处理2的病指防效高出50个百分点。
(三)施药后14 d、28 d调查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见表3。处理1药后14 d对叶枯病的防效为56%,与处理2的防效相同;处理1药后28 d的防效为45.5%,低于处理2的防效。
六、结论
由45%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施药后1~7 d调查可知,未发现药害现象,对小麦安全。在小麦扬花初期和扬花末期,每667 m2施45%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31 mL,用无人机分别施药1次,每667 m2喷液量不少于1L,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对叶枯病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可以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因2019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需要进一步验证其防病效果及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