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萱
[摘 要] 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课程精准度不高、重理论轻实践、学用严重脱节、学生差异化明显等问题突出,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广大中职院校开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创新的有效路径,是广大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关 键 词] 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8-0194-02
計算机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当今世界的高速运转离不开计算机的独特贡献。当前,社会的发展对中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力,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相适应,在中职院校加强了对计算机运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别是近年来,推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实用性更加凸显。新形势下,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广大中职院校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创新的有效路径,是广大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一、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职院校在教学定位、课程设置、学生主体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决定了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对这一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计算机教学在广大中职院校实现了全面普及,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中存在与形势变化和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部分也逐渐显现出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精准度不高
对广大中职院校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往往突出一个“专”字,即专业的技能,这也就决定了广大中职院校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必然会在一个专门的岗位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发挥其独有的价值。因此,在对中职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上也要突出专业化。当前,在计算机运用基础课程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没有根据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应当看到,就计算机运用技术而言,它有别于语文、数学等科目,与学生的综合素养紧密性不强,它的定位在于“术”,旨在帮助学生培养一门技术。同时,对广大中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走进企业、进入社会、踏上岗位需要的并不是全面的计算机技术,而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实现“专门”和“精通”,这也是广大中职院校开设计算机运用基础课程的初衷。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由于其精准度不高,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各个领域都了解一些,但是又了解得不深入、不精准,无法直接满足工作的专业需要。
(二)重理论、轻实践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与其他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同的问题,即偏重于理论教学,实际操作所占比重相对较少。这是教学固化思维的产物,片面地认为任何学科都是知识性的,所有的学科都要为考试而服务。因而,教师在计算机运用基础课堂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而学生则循着教师的思路努力消化枯燥、抽象、无味的理论知识,在学习效率不高的同时,也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再者,计算机技术由于其特殊性,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掌握,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当前,中职院校在计算机运用基础教学中重理论的倾向,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学生厌学、旷课或是在计算机课堂上处理其他学习任务的情况。
(三)学、用严重脱节
前文中提到,中职院校教学存在专门化、专业性特点,因此,学校应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案。而在大多数中职院校课堂上,计算机运用基础成为“通用”课程,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学科、什么专业,都统一运用同一本教材,接受同样的计算机运用基础培训。这就造成教学教材的同质化与教学对象的平庸化问题。比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运用基础知识课堂上,理应学到汽修领域计算机运用的相关技术;再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运用基础知识课堂上,理应学到与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从实际情况看,当前中职院校中计算机运用基础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学、用脱节问题,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
(四)学生差异化明显
中职院校学生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来说,具有个体差异更加明显、知识层次更加多元的特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往往计算机基础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悬殊。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运用基础课程中没有对学生这一主体进行细致的区分,而是采用同等对待的方式,精准化教学理念贯彻不到位,导致有的学生难以及时有效地消化所学内容,出现“掉队”现象,而有的学生因为具备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中出现“领跑”情况,但由于对其来说课程相对简单,因而又往往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惰性思维。两种倾向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推行教学改革创新,就要以突出问题为指向,实现“头脑”“教材”“教术”“考核”等多维度创新。
(一)“头脑”要创新
思维是改革的先导,推动教学的改革创新,首先要从“头脑”创新开始。(1)中职院校要明确其教书育人的根本,在于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在这种教学的价值取向下,教育的方向不是培养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人才,而是着力培养具有一定素质,在某些领域专长的人才。反映在计算机教学领域,就要改变以往“面面俱到”“大而全”的教育方式,按照“按需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教学服务。(2)计算机教师要准确把握自身的职责定位,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基础教学,所需的不是计算机全方位、全领域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做到点对点、一对一指导。笔者发现,在中职院校中,往往计算机教师只有少数几个,负责全校几十个院系的计算机教学。因此,计算机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计算机教学,突出计算机技术在相应领域的应用,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信息技术基础。
(二)“教材”要创新
计算机是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其更新换代速度之快,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很多情况下,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知识和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比如,今天我们所学的计算机运用基础,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从今天来看也许是先进的,但也许不久的某一天,计算机领域的某些技术又发生了极大的革新,今天我们视野中“先进”的知识就变成“落后”的知识。但是,教材往往是多年才改版一次,其改版的速度又无法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技术同日而语。因而,更新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内容的“落后性”,特别是对一些时代前沿的技术来说,学生往往学了,也运用不到。因为等到实际运用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新型的技术。教材的滞后性是影响计算机教学的客观因素,但教师则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观因素,可以有效弥补客观因素的局限。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大潮,不断更新自己的头脑,充实自己的“教材”,不断把新的理念、新的计算机技术充实到课堂上,并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前瞻性”“适应性”,教会学生掌握跟进信息技术发展脚步的能力,以不断适应新的更高的计算机技术要求。
(三)“教术”要创新
同所有的课堂一样,在计算机运用基础教学中,教师是关键所在。前文提到,当前计算机运用基础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教师,解决方法和关键也在教师。因此,作为计算机课堂上的最“关键”因素,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一方面,要把课程实践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位置,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计算机课程具有显著的抽象性特点,单靠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阐明理论、解读理论、消化理论。另一方面,教师要把计算机教学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求教学面面俱到,关键是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和精准性。针对性在于立足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计算机课程内容,比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重点加强对会计软件的运用教学;有效性在于讲授的计算机知识能够真正服务于今后的工作岗位;精准性在于面对计算机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既不让基础好的学生懈怠,也不让基础差的学生掉队,促进整体提升。
(四)考核要创新
考核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风向标,前文提到的种种教学偏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考核导向出了问题。比如,对教师的业绩考核,在于所教学科的课程成绩;这就直接导致部分教师以学生的成绩为第一追求,片面注重知识的教育和培养,影响和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中职院校计算机运用基础课程教学领域也存在考核导向不正确的问题。比如,在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考核中,过于注重计算机考试的成绩,这就导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应当说,在中职院校提倡计算机教学考核创新,其意义在于向学生、向教师乃至向社会树立了这样一个鲜明的导向: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具体的实践方式在于增加考核的针对性,从实际、实用、实效三个不同维度的考量出发,探究用考核引导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水平提高的有效形式。
(五)学生要创新
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中,学生既是改革创新的“受益者”,也应当是改革创新的“推动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最具发言权。因此,广大中职院校学生要自觉承担起计算机运用课程改革创新中推动者的神圣使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实践体验,探索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在“方法论”上给教师和学校合理建议。同时,学生要主动参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进一步增强洞察力、研判力,提高运用計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为教师开展计算机学科教学提供生动范本和有益启发。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素养是广大中职院校学生专业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技术的更新换代、中职院校的学科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都给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课程精准度不高、重理论轻实践、学用严重脱节、学生差异化明显等突出问题,特别需要学校和教师探索改革创新的方法路径。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针对性、实用性,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信息化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灿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J].教改研究,2011(77).
[2]王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讨[J].改革探索,2011(2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