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素娟
[摘 要] 中专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通過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德、智、体、美方面的塑造来培养人文素养。其可以让学生在对事物等方面有更全面的思考和认知,对自己的行为艺术有很好的熏陶,拥有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与中专语文教育紧密相关,人文素养的建立需要教师自身相关知识的积累、创新的教学理念等。
[关 键 词] 中专学生;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8-0026-02
中专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相对是比较漫长而又艰苦的,需要语文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原来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基础上作出很大创新和改革,需要语文教师极强的耐心、信心和细心。教师需要在不丢失老式教学的知识上,加入新的、适应新时代发展和要求的理念,来对课堂进行大幅度的整改。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新旧教学理念的平衡点,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让他们互帮互助,对目前人文素养培养教学当中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措施,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上不让学生成绩倒退的原则上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全方面发展。
一、语文教学对提高中专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中专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最有效方法
依照现在的教学现状可见,让中专学生拥有各方面丰富的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是中专学生在学习和能力方面应该具备的。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突破口,是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良好的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各校都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阶段,都想真正做好人文素养的教学,所以我们就要好好地利用我们的母语展开教学,积极调动学生从中学习人文素养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二)语文是一切教育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学科。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各层人士都在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也在用语言文字在解决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系统的文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种道理。语言文字的进步和推动使无时无刻使用着语言文字的我们心灵得到升华,一步步地塑造着我们健全的人格。当然中专的人文素养的教学就不单单只涉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还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人生、价值、理念等方面的主题,各方面的文化体系丰富,蕴含着大量的思想道德知识。不同种类的教学思想,体现着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传达着不同的教学目的。正确、全面的教学理念可以给予学生正确、全面的思想指导,在让学生深刻感受我国独有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文化底蕴的理解和见解。需要感化学生对社会、人生、价值方面的思想,逐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语文教学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敲门砖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语文教学来丰富知识面。合理地加强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对知识进行积累,拥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说必须要通过哪种模式来培养,但形成的人文素养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如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可以很友好地交谈,拥有很多生活中的乐趣。如果缺乏对人文素养的积累,没有对语文更深入地了解和喜爱,也就不能对语言文字有很好的运用,对生活中的乐趣也体会不到,所以语文教学是人文素养培养的敲门砖。
二、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人文精神欠缺
在创新的课堂模式和理念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和理念的传输。但是目前的中学生课堂上,教学还是依照老旧的教学模式,对人文素养的内容知识少许地提到和叙述,这样的课堂只能让学生越发地感觉人文素养是乏味的、无趣的。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没有办法让学生从中获得有关人文素养的知识和乐趣,没有办法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养的魅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求知感,没有办法让学生融于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去,不能得到更好的、全面的见解。这样长久以来,不仅不能让学生学习到人文素养的内涵,还会带偏学生的思想,适得其反,产生错误的学习理念和态度,也失去了人文素养教学的目的。
(二)中专语文课程最终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安排学习内容进度和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很多中职学校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只是依照教师自身的见解来单独地随意进行教学,有些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往往会忽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新提出要求的人文素养培养只是潦草地走个形式;有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到位,但是太过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其中,只关注培养方面而忽略了学生的成绩问题,这两者都失去了对人文素养和成绩两者之间平衡的把握,没有做到把两者更好地融入。只侧重一方的发展也会偏离提出中专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的目的。
(三)教师教育理念落后
在新型的语文教学理念中,想要使得教学目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语文教师自身就应该具有强烈的人文素养,会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较多现有的中专语文教师没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按照老旧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新模式来教学,不能严格地按照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枯燥、乏味的课堂,让学生越来越失去对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没有积极性地去参与其中的学习,从而逐渐地与开展人文素养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中专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首要的一步。其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会用已更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形成一个适用于学生学习的方案。例如,在平时教学中,不能以偏概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差异性地教导,学生在学习道路上教师是最好的指明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对一对一的指导。对学生来说教师正确、合理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以前学生是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但现在教师也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兴趣来教学。人文素养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在不丢失传统教育知识传输的基础上加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有关人文素养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正确指导,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不同有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重视人文素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人文素养教学的参与感。
(二)重视课堂人文精神
在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课堂中,把人文素养的内容融入课堂形成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人文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学会把关于培养人文素养精神的内容无形地有目的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使两者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充分发挥课堂上人文素养教学的魅力。教师如何合理进行人文素养教学就在于教师本身对人文素养的理解,提升人文素养文化的修养和知识方面的渗入和积累,教师掌握越多相关的知识,就将会对教学内容的灌输更加的自然和有效。
例如,《琵琶行》一课,文中有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此句中就可以融入相关的人文素养,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关于学生对文中这一句的理解也会更加地深入和全面。体会白居易在当时是处于怎么样的心境写下这样的句子,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白居易的情感相比较、相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逐渐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依照现在的教学理念,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一大重点,语文教师应积极地结合已更新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对人文素养进行理解,不断丰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三)积极挖掘和科学延伸教学内容
语文是中华上下五千多年语言文字的精华,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非常之丰富,其中文字的意义也更是博大精深,一个字、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都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理解文字内涵方面更加大力度指导和教学,让学生也更加大力度地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细致的推敲。但是课本上硬板板的文字终将是文字,再怎么去揣摩它也未必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因此在实质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可以设置一些增加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语文教师在传授必须掌握的课堂知识时,还可以在网络上找些合适的图片和视频等,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学生先建立自己的思想观念,再从需要补充的方面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等,这都需要语文教师从中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积极挖掘和合理地延伸教学内容,就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接受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拓展和延伸,也逐渐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引导,使不同的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观点和言论,提高学生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让学生也学会收集关于自己观点正确的资料,从而让学生更加地清楚自己应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于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加入人文素养教学这一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还可以让学生增加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更全面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支持人文素养的教学,为人文素养的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祁海萍.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青海教育,2018(2):24.
[2]汤志强.中专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8(3):55-57.
[3]舒惠娟.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
[4]姜薇,王玉娟.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教育现代化,2018(34):171.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