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廷忠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中职体育必须正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教学现状问题,把握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迎合学生的喜好和需求,注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创设翻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基于中职体育教学中的矛盾展开论述,探讨学生学习积极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 键 词] 中职体育;学习积极性;兴趣教学法;教学策略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8-0020-02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全球青少年运动趋势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81%的青少年缺乏锻炼,每天锻炼时间少于1小时,运动形式诸如慢走、玩耍、集体游戏等基础锻炼项目参与人数也较少。这意味着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主动进行体育运动,从而导致其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发展受限。现阶段,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的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学要把握教学现状,明确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重点和内容,在教学中有所侧重,丰富教学实践形式,优化教学策略,从而利用中职生的好奇心和胜负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中职体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设置不合理
中职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是以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这一客观实质为基础而设立的,其难度和标准都建立在正常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之上。而现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普遍在及格线以下,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导致体育教学两极分化[1]。中职体育教学学生缺乏兴趣,一方面是教师没有深入了解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适配性,执着于知识和技巧的讲解,而忽略学生自身能否完成的现象,导致体能较差的学生缺乏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体育课之外缺乏有效训练,短期内的强化训练无法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使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学生在缺乏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双重暗示下,学习积极性不高。中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许多体育课程甚至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重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身体专项能力。这种体育课程设置虽然初衷是好的,但践行过于困难,局限性较大。中职体育教学课程需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水平差异和学习需求加以引导,因人而异。
(二)体育教学的内容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中职体育教学在改革过程中注重目的导向,创新和发展都偏向理想化,脱离了教学主体,一味地以教师设定的标准或体育优等生的表现来设计教学方案,调整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这就对很多有兴趣、动力但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造成学习阻碍,并且这种阻碍在缺乏指导和干预的前提下很难克服,从而放弃体育学习[2]。体育自主性学习不仅是提升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基础,还是学生体育锻炼思维养成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日后坚持体育运动锻炼的精神支柱,也是终身意识培养的关键途径。当下,很多教师很难满足班级所有学生自主性的学习需求,从而在教学中一概而论,以班级平均水平为相对标准来调整教学难度,这就导致水平线之上的学生能力难以提升,水平线之下的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体育教学模式单一的局限
学生对体育学习没有兴趣,教师也要反思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效。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节奏基本走上两级化,要么是教师强迫式示范教学,督促学生学习;要么是放养式教学,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情况就是由于体育教学模式缺少趣味性,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现阶段,体育教学改革要改变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这一问题,通过优化教学方案设计,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3]。
二、提高中职体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措施
(一)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结合职业发展制订教学方案
中职体育教学相比较一般中学体育来说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能够融入、渗透相关专业元素,既有助于专业技能培训,也有助于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的发展[4]。比如,对会计、文秘、编辑等职业需要久坐的学生,可以注重拉伸、护眼操、关节舒缓、全身热身等基础训练;对机电、化工、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高强度竞技运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锻炼反应力和动态视力,提高工作的精密性。在体育教学中,要开展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特征明确教学要素,在常规教学内容之外渗透学生感兴趣,并有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项目。这样一来,在教学趣味性的提升上就能够更好地迎合学生喜好和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比如,游泳、跆拳道、滑轮等休闲体育项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一些游戏性较强的体育竞争项目,如两人三足、跳大绳、斗鸡、抢旗等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提高体育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充分活跃起来。
(二)迎合学生兴趣,重视学生体育爱好培养
中职体育教学要想培养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找到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导向的教学内容。众所周知,学生对喜爱的事物有长期的学习动力,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知识视野发展受限,教师在这方面能够有很广泛的教学空间[5]。比如根据奥运会直播或经典比赛来重现体育竞技的魅力,在乒乓球、篮球、排球等教学项目开展前,通过相关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燃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又比如,根据学生的喜好和个人发展目标,向他们介绍不同运动项目对身体的积极影响,如卷腹、俯卧撑、平板支撑等无氧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强健的体态;慢跑、游泳、健身操等基础有氧运动能够提升心肺能力,让生活充满精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来明确教学目的,能够有助于课堂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学习和运动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线上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全国各地区逐渐重视线上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作为以户外运动为主的实践教学,也要找到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相关健身和训练知识科普,如何有效保护自身在运动时不受伤害,运动前热身与运动后拉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训练计划等内容,都是体育线上教学室内指导的重要知识内容[6]。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微课、慕课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制作专项课程,突出某一项运动的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在室内简单练习。线上教学可以推动家校联合的教学模式,比如,组织家长与学生开展亲子踢毽球、相互拉伸运动、齐跳健身操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加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四)实现评价体系的多样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除了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灵活变通外,必要的评价体系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如果不对学生的努力和付出给予肯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的设立上一定要合理,不能采取平均成绩这种形式主义的公平,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应用分层评价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锻炼过程中表现的考核;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注重体育锻炼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正向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引—学—练”的模式来强化评价机制流程,比如根据学生个人水平、训练计划的制订以及目标设定来判断学生后续的进步情况和最终成果,又比如根据同组学生对他的评价和能力、水平成长,加强教学反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互相交流,明确问题所在,从旁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打破自身对体育运动和学习认知的局限性,不断提升自我[7]。
(五)改善教學方法,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教学方法是学生在体育运动锻炼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成长。比如,在肌肉锻炼和力量训练中,在某一阶段出现瓶颈期,运动锻炼效果不明显,教师要进行干预指导,解决疑虑与困惑,要告知学生相关技巧和方法,注重休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正确规划训练计划。如何让学生正确进行体育学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过度锻炼导致受伤,不仅运动能力下降,不可挽回,并且学生对体育运动锻炼也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尊重个性化差异,了解班级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能力上限,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规划训练计划[8]。既能使身体产生一定的疲劳,又能承受,并能与休息合理地交替。学校可以联合周边社区资源,将学校体育器械、设施与场地,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体育资源的应用价值,减少学校的封闭状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深入贯彻终身体育意识,如组织学生定期进行户外长跑,明确学生的运动水平差异。联系社区资源和公众体育服务,让本校优秀体育生参与相关比赛项目,组织学生观看比赛视频,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动力。
中职体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首先,要明确教学现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加强教学反馈,了解问题根源;其次,需要有的放矢,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后,要根据学生需求和意愿,优化教学方案设计,让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中奇.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探析[J].商情,2020(5):238.
[2]王柱.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探析[J].魅力中国,2019(45):120-121.
[3]杨翼,杜唯.浅析体育游戏在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武术研究,2020,5(5):136-138.
[4]王捷.中职体育体能训练教学研究[J].林区教学,2020(5):99-101.
[5]吴庆.浅析中职体育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实施运用[J].才智,2020(15):184.
[6]马强.分层次教学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20(19):156.
[7]甘小虎.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探究[J].商情,2020(22):231.
[8]王娜.中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J].语文课内外,2020(12):353.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