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文脉的塑造

2020-03-17 04:10李砚祖
雕塑 2020年5期
关键词:泰兴文脉青铜

李砚祖

江苏襟江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坐落在江苏泰兴市区中心,由时任知县的金以诚(后改任镇江知府)创办,这是泰兴在延令书院之后创办的高级书院。至今在书院走廊的墙壁上仍镶嵌有金以诚撰文、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泰兴襟江书院记”碑刻,全文563个字。戊戌变法后废科举新兴学堂的1902年,泰兴最后一位知县龙璋推崇新学,将襟江书院改设为“泰兴高级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添置学具、开设外语课程、聘请外籍教师,培养了很多杰出人才。1958年泰兴高级学堂更名为江苏省泰兴中学。更名后学校在原有学堂校舍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扩建,招生量不断增加。2018年,为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泰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另行选址建设新校区。

在泰兴中学新校区建设时特别考虑了新校区如何表达和传承具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的书院文脉与精神的问题,雕塑艺术家、山水画家丁沛先生接受了设计和创作名为“书院文脉、百年传承”大型景观雕塑的任务,书院文脉、书院精神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如何通过雕塑艺术表达和传承具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的书院文脉,是艺术家首先面对的问题。艺术家试图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去创作感性唯美的作品,前者是理性的哲学的,后者是感性的艺术的。从完成的作品看,这一大型景观雕塑从设计创意到制作都很好地体现了创作构想和学校希冀的要求。

这座景观雕塑位于新建江苏泰兴中学南大门口的中轴线上,犹如中国传统照壁一般坐北朝南,东西长26米,南北宽18米,由主体的青铜高浮雕及其灰色花岗岩石雕墙和环形水池构成,作为主体结构的石雕墙位于水池中间呈S形向东西方向拓展,水池由南向北用三个不同宽度和高度的平台结构形成层层跌水瀑布,寓意书院文脉百年传承延绵不绝。在正面青铜高浮雕的两侧镌刻着襟江书院和泰兴中学传承发展的157年历史,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泰兴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昭示着襟江书院文脉的源远流长。

作为景观雕塑正面主体的青铜高浮雕长16米,高2.8米,画面以中国传统长卷的形式,以俯瞰和散点透视,通过素描刻画般的高浮雕手法描绘泰兴自古以来崇文尚学之悠久传统和人才辈出的历史画卷,再现了襟江书院的基本建筑形制以及泰兴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如嘉树园、孔庙、鲲化池、奎星阁、天开文运牌坊、县衙、隆盛桥等历史名胜古迹,雕塑家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重视线条的表现力和张力,追求体积的塑造和刻画,以刀代笔、运刀如运笔,以求雕塑中的绘画性和绘画中的雕塑性,通过富有弹性和丰富多变的线条状物抒情,如画面中的松树、银杏树等嘉树茂林千姿百态、生气盎然,全然是国画中的骨法用笔,老辣苍健、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与画面中的书院、孔庙、牌坊等古典建筑形制,形成了动与静、线与面、钢与柔的强烈对比,使整个雕塑充满了状物抒情的恢宏气势,青铜高浮雕作品“书院文脉、百年传承”由江苏省泰兴中学著名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德滋先生题写。

景观雕塑的背面花岗岩石壁上镌刻着襟江书院创始人金以诚撰文、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泰兴襟江书院记”全文,不仅与正面青铜高浮雕形成图文呼应,而且具有显著的自述功能,莘莘学子在阅读中既能了解襟江书院的由来,又能欣赏精湛的书法艺术。通过这种美的艺术建构,把书院文脉、书院精神这种非物质文化物态化、艺术化,使学生们接受传统文脉的精神洗礼和现代艺术之美的熏陶,让莘莘学子既感受到来自历史的书院文脉、书院精神、书院氛围,又在这充满现代感的美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整个景观雕塑,立意深刻,结构雄浑,气势恢宏、艺术风格独特,其不仅很好地表达了传承和彰显襟江书院的文脉精神这一主旨,与10万平米的新校区建筑相得益彰,而且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魅力。

这座融景观设计和雕塑艺术为一体的大型景观雕塑作品是艺术家融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与一体,即主题表达和创作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艺术家力求把精神上的古典主义、方法上的现实主义、形式上的现代主义,内化在作品之中,通过青铜、石材等的材料的質感表达与艺术的形式语言结合,不仅展现了主题内涵,而且建构了大型景观雕塑本身的整体形象,使其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又具有独特的现代性和艺术张力,从而不仅成为历史的记程碑,同时更是一种对未来希冀的建构和指向,以致成为学校所有师生传承历史文脉、激励后学、奔向未来的意志表述。

猜你喜欢
泰兴文脉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400余件“泰兴”号出水文物在 中国航海博物馆重放异彩
青铜之光
泰兴城市健身舞蹈的开展与推广分析
青铜史 [外一首]
清代沉船“泰兴”号百件青花瓷将入藏中海博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文脉
曹文轩说“文脉”
青铜古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