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尚熹
2020年10月16日——2021年3月16日,一个名为“楔子”的傅中望雕塑个展在武汉市“合美术馆”展出。我有幸应邀参加其研讨会,坐在圈内艺评家围坐的研讨发言席上。我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发言。主持人规定的时间有限,每人不得超过5分钟,所以,我说的扼要简单。利用这次书面表述的机会,尽量将我的意思表达完整。
其作者
傅中望是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上学时的同班同学。文革末期的湖北黄陂农民雕塑享誉当时的全国雕塑界,傅中望就在其中,并小有名气。我们早就知道他。在班上虽不是班长,但是因其知名度和艺术才气而小有号召力。
傅中望秉性机灵和睿智,集中体现在一双闪亮而转动频率高于一般人的眼睛上,再加上同样灵活的脖子,仿佛随时随地都在捕捉令他感兴趣的事。从年轻到现在,他给我们同学的印象就是那样。记得当年在班上学习时,发生过一次事件。我们的古代雕塑临摹课偏多,挤压了别的雕塑学习时间。他不满足于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对老古董的临摹上,于是号召同学们揭竿而起,集体去系办公室反映情况,陈述意见。尽管其结果对现状没啥改变,但反映出傅中望那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求变的精神。
纵观傅中望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看出他花样翻新,不甘于平庸的瑰丽人生。机灵、敏感、睿智、勤奋、手巧完全可以成为他人格魅力的标签。不是吗?他在航班上吃航空餐时,使用包饭盒的锡箔纸,玩出了锡箔纸浮雕。以后他就作为一种材料语言,随机挤压出了许多具有当代文化符号的浮雕作品,参加各种展览。当他发现磁铁具有集合金属物态的效率时,他又做了许多磁铁装置,还玩起了随机和行为作品。在事事都言必公共性的年代,将曾经的榫卯意识转换为帽子语言,将个人化语境到公共性语境转化得是那样地顺畅和无痕。在公共性议题中,一段时间,动态雕塑受到追捧,他在公共艺术中实验的动态雕塑,精致而灵动,传统的意象会勾起公众的怀古情绪。当文宣进入网络时代,当交流进入微信时代,他又在手机上实验起网媒的虚拟公共性语言了。在他的微信朋友圈要么就是“大公鸡”时期,要么就是“拇指点赞”时期,惹起了所有朋友的欢喜雀跃。谁都知道,他本人的艺术语言是榫卯结构。尽管他以此为主,进行创作,一直也没有间断过,但是他并不甘于此,玩玩其它也无妨。这使我想起杜尚的睿智人生。干嘛那样一本正经?在艺术的道路上,蹦蹦跳跳,旁逸斜出又未尝不可?与杜尚不同的是,杜尚的作品数量不多,而傅中望的作品海量。
傅中望艺术的现当代性,首先应该表现在他的艺术人生状态的现当代性,然后才是他的作品。
其楔子
傅中望的这次“楔子”个展,同样反映出他的睿智秉性,使人惊喜和折服。我本人就两个字“服了”!
楔子是他榫卯语汇的进一步发掘和延伸。“楔子”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被艺评家们剖析得完美无缺,我这里还是愿意更多地从雕塑的角度来进行解读,试图思考它在我们现当代雕塑中的进步意义。首先,他将“楔子”从榫卯语系里独立出来以后,成为一个造域的要素,就可以在任何场合玩了。展览中,因为有了“楔子”,“展览”从传统中的室内,移到了美术馆的走廊,见缝插针,他就是见缝就插上楔子。更有甚者,他使用超级楔子,在美术馆的建筑之间的“大缝”里也来了个“见缝插楔”。就一个貌似简单的“行为”和“灵光一现”就使整个美术馆的外观和展览的内部空间成为他的一件作品,而且是一件超级尺度的作品。傅中望先生的睿智撬动了传统展厅、传统雕塑展示方式、传统雕塑“作品”、传统雕塑制作的认知。有意思的是傅中望将其楔子元素随身携带,行走天下,“见缝插楔”,转换成随时随地的行为,融入他的生活状态里。所以我要说他的“楔子”阶段充满着观念,是真正的观念雕塑。
世界现代雕塑史经历过雕塑造人、雕塑造物和雕塑造域的三个阶段,当今世界当代雕塑正在雕塑造域的语境里。雕塑造域阶段,雕塑形态本身成为了场域的元素,成为了造句的词汇,艺术家根据不同的在地场景进行组构成章。所以我们说傅中望的“楔子”状态具有国际性语言价值。
楔子展对我们的启示还在于,现当代雕塑要使用智慧创作,而不是拼命。不是吗?我们当下所鼓励的当代雕塑中,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把花岗石打成绳索的作品比比皆是。比谁狠,比谁残酷仿佛才是现当代雕塑创作的材料观。这样的理念背后无异于过去的“人定胜天”,真的与艺术无关,而与技术和使用的笨力气有关。在此我想例举具有东方血统的野口勇和彻底西方血统的奇里达,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出了创作中的“节约”观,提倡恰到好处,提倡智慧地创作,提醒资源的有限性,艺术家的人力同样是一种资源,艺术家的健康更是一种珍贵资源。奇里达还昭示雕塑家们“以空间为材料”进行创作,更加进一步明确雕塑家该做什么和发力的关键点,而且为雕塑造域提出了纲领性口号。在本次展览中,傅中望还是展出了他先前的代表作,比如各种状态的榫卯作品,还有他的《地门》《天柱》《大木作》和榫卯作品《世纪末人文景观》以及公共艺术作品《帽子》等等。对比他以前的作品,新的楔子作品与前面的作品并不是一种现在与原先的递进关系,而是平等的。不同的是“楔子”作品更加凸显了观念性而已。过去的作品同样经典,它们应该是中国现当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标志性意义。
就我个人看,过去的作品更具雕塑家品质,属于现当代雕塑里的学院派,其经典的品质不可逾越。
其贡献
199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的傅中望、隋建国、张永见、展望、姜杰五位雕塑家联展,是往中国雕塑界投放的一枚震撼彈,是中国现当代雕塑的里程碑事件。其释放的能量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现当代雕塑状态,林林种种的花样翻新,并没有逾越当时的那些作品所昭示的范畴。
这里,我们就聚焦傅中望个体的行进轨迹和艺术成就,我是觉得他的步伐走得稳健又自信。所以其艺术成就的突出也就不言而喻了。
傅中望的成功之处首要的是他的个人状态和经验。他自己从当年的黄陂农民雕塑开始到今天,全程经历过雕塑造人,雕塑造物,雕塑造域的发展阶段。但是他的语汇是极具个人特点的。首先他本人精通木工,手艺很巧。第二,他早年对布朗库西有所研究和学习,以及后来一直持续了对西欧现当代艺术的兴趣、考察和研究。其次,就是他在省博物馆工作多年,通晓中国传统艺术的方方面面,包括材料与工艺。尽管他在自己的言说中并不赞同说他的艺术中有刻意地追求民族性的趋向,但他认为他的知识背景就是他的修养,已经转化到个人的血液之中,转化为一种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能性财富。所以,我们说他的创作活动都是随手拈来,但处处彰显出很傅中望。
中国现当代雕塑如果就从1994年断代的话,至今已经有26年的历史了。在这26年中,中国的现当代雕塑已经迭代翻新多次,今天的中国雕塑已经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在这样不断的蜕变之中,我们经常有西方强势和民族自强的话题交替出现。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是可以思考世界现当代雕塑的中国贡献了。任何的妄自菲薄都不是一种建设性态度。而在这样的议题中,傅中望状态及其他的艺术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标杆。为啥?道理很简单,因为他的艺术是个人经验的,同时也是中国本土的,而且还是国际语境的。要达到这一高度,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作为艺术家,退休后的生活对于傅中望来说是一种福音。这样,他可以天天捕捉他的艺术猎物,天天琢磨他的艺术创作,不管是实体作品的还是虚拟形式的,不管是展示形态的还是行为方式的,不管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艺术状态的生活其乐无穷,生活状态的艺术丰富多彩。把做艺术做到这个份上,边界还有意义吗?借此机会,我祝贺他的楔子展!祝福他愉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