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
刘先生早在30岁时就确诊有胃溃疡,多次治疗后依然时好时坏。最近,他的胃溃疡又发作了,经常在半夜被痛醒,人被折磨得憔悴不堪。他很苦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什么应对方法?其实,引发胃溃疡的因素很多,只有对因治疗,才能取得良效!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疾病,指在胃内壁发生溃疡。胃酸具有腐蚀性,通常情况下,胃黏膜阻隔胃內消化液与胃壁接触。当胃黏膜由于某些原因出现破损时,胃酸就会直接接触、损伤该部位的胃壁,形成胃部溃疡。约3%的人一生中患过胃溃疡,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病,但40~60岁的中老年人较多。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这些年来医学界认为最重要的胃溃疡致病因素。临床资料表明,约80%的胃溃疡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皮质固醇类药物,长期抽烟、酗酒、饮用浓茶、咖啡,都可导致胃溃疡发生。此外,胃溃疡也与人们的职业有关系。那些需要不停地适应新的变化的工种,如驾驶员、警察、管理者、记者、急诊科医生等患胃溃疡的比例更大。临床研究表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饮食不规律对胃所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因为前者需要人不停地调动情绪,情绪的改变直接影响了胃部功能的改变。
胃溃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中腹部、左上腹部呈现隐痛、阵痛、钝痛、烧灼样痛等不同程度的疼痛,并且一般疼痛都会在饭后1~2小时之内出现,持续大概1~2小时后逐渐消失。因为胃部消化食物时会产成胃酸,胃部出现溃疡糜烂后,胃酸流经这一部位就会出现疼痛。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呕血、胃穿孔等症状,多数患者病程已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
目前,对于胃溃疡的治疗,临床上最常用的方式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H2受体拮抗剂,比如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比如奥美拉唑;M1胆碱受体拮抗剂,比如哌仑西平和替仑西平等;促胃液素受体拮抗剂,比如丙谷胺。这些药物能抑制胃酸分泌、对胃黏膜具有保护和促进愈合的作用。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常常不佳,联合用药则能取得理想效果。
如前所讲,Hp感染是最重要的胃溃疡致病因素,因此,对胃溃疡的治疗,既应重视抗酸,也应重视抗菌。所以,现在多倡导“三联疗法”,就是3种抗酸、抗Hp药物搭配服用。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方案为:洛赛克20毫克(1粒)+阿莫西林750毫克(3粒,每粒含250毫克)+甲硝唑400毫克(2片,每片含200毫克);洛赛克20毫克+红霉素500毫克(4片,每片含125毫克)+甲硝唑400毫克;洛赛克20毫克+阿莫西林750毫克+红霉素500毫克。
药物治疗无效,且胃出血症状日益严重者,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了。
通常我们认为,吃药就要多喝水,但对于胃溃疡患者来说则相反,吃药时要尽量少喝水,否则会影响药效的发挥。比如,硫糖铝和氢氧化铝凝胶多被制成混悬剂,进入胃中会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像粉末一样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这样胃黏膜才能免于胃酸侵蚀,慢慢长出新的组织,恢复其原有功能。如果喝很多水,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失去治疗意义。所以,服用治疗胃溃疡的药物,只需用水把药片送服进去即可,不要再多喝水;有的胃药甚至只需直接嚼碎吞服,无需喝水,患者用药前要看清说明书标注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