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意象的影响

2020-03-17 09:25孟岩全葳周美汛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意象

孟岩 全葳 周美汛

课题项目:2018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课题名称:唐代山水田园诗与佛教文化研究,课题编号:L18CZW004。

摘  要: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佛禅意象的出现,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盛行及禅宗思想的深入,本文主要探究阐释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莲、水、月等佛禅意象的文学内蕴及与佛禅的密切关系,从而探讨佛教文化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意象选择、意象运用及意境的贡献。

关键词:佛教文化;唐代山水田园诗;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03

意象,是我国诗学与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象”这个概念早在《老子》书中就出现了。到了《易传》作者把“象”进一步突显,并且提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1]p89可见我国古典诗学中的“意象”这个概念,最先源于《易传》的“立象以尽意”。

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将其界定为:“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2]p167-168。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历代文人在诗词中使用了诸多意象,他们通过意象进行情感情思的表达。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新的意蕴。为了便于阐释,本文着重选取了莲、水、云等代表性的意象来揭示佛教文化对唐代山水田园诗中意象的影响。

一、莲意象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大自然,对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格外青睐,也常在诗文中运用一些花草树木等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比如梅兰竹菊等植物,常常被视为君子人格的象征,而莲也不例外。莲,又名荷、芙蓉、芙蕖、菡萏、水旦、六月春、玉环等,因为颜色众多,娇媚可爱,成为众多文人笔下的宠儿。据统计“《唐前诗集及乐府诗集》中,包含荷的单句有279个,‘莲392个,‘芙蓉476个。《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发现包含‘荷的单句908个,‘莲1212个,‘芙蓉476个”[3]p245

自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以后,莲这一意象在古诗文中带有宗教色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孟浩然的《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4]p345-346

此诗流露出义公超尘恬静、心洁如莲的品性。前两联刻画出禅房僧院四周宁静、质朴、淡雅的自然环境,显现出了义公的精研禅修、清心寡欲。颈联写天气状况变动时禅房僧舍的别样景致。尾联“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巧用佛教禅宗的隐喻赞美禅师僧侣高爽澄静的禅心。义公所选的这样优雅动人的山水自然环境来修造僧舍,可见他有佛眼般清净的极致,怀有莲一样纤尘不染的品格与襟怀。“莲”因其保持自身的纯洁,不同流合污的品行,历年来被佛教徒看作是圣花,而“不染心”,活用禅宗六祖慧能的偈语:“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结尾二句,精巧地点破了写景的目的。本诗中的莲看上去赞美有虔诚信仰的和尚,实则体现了诗人对诗意栖息乐土即莲花乐土的向往和追求。类似的还有:

無家自身在,时得到莲宫。[5]p1267(李咸用《游寺》)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5]p2256(李商隐《送臻师二首》)

虽在神仙兰省间,常持清净莲花叶。[5]p856(张说《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署舍利塔》)

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5]p2090(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夜夜梦莲宫,无由见远公。[5]639(皇甫冉《望南山雪怀山寺普上人》)

以上带有“莲”的诗句中,大都有和寺庙、佛僧有关。佛教中莲花的意象也有其深厚的渊源,如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6]p145

“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 妙心,即付嘱 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7]p5

在这里提到的“拈花示众”以及“金色婆罗华”指的都是莲花。《佛说无量寿经》中云:“……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8]p487可见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纯净、无染的品性,而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唐代的文人们将莲所具有的高洁无污染的本性进一步升华,借助悟性思维构建起自己的莲花乐土世界。在这个莲花乐土世界中,远离尘嚣,无忧无虑,追求一种自由自圣洁天籁的心态,这既是一种理想的表达,也是心灵的寄托,也能达到明照万物的目的。

二、水意象

水本性净洁,又常随物赋形,水或者作为独立单一的意象或者与其它 意象们一起构成一组乃至多组的意象群被古往今来的无数文士骚客所垂青睐,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意蕴多义而深厚,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也不例外。如孟浩然《赠萧少府》亦云:“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9]p78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意识形态是“以水比德”。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9]p89”该诗开端即描写了一幅壮阔的洞庭湖水图,让人不禁为辽阔浩瀚的洞庭湖生起敬畏之心。末两联诗人借渡水无舟比喻仕进无门的现状,表达了欲报效国家而无人引荐的无奈及对张丞相的无限期待。该诗以水象征仕途的阻隔意蕴,也因孟浩然的巧妙运用而更加成熟了。李白《横江词六首》,全词极力渲染横江风高浪险的形势,抒发了诗人欲北上干谒、实现抱负理想而为横江阻隔的感慨。“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9]p145”该诗李白也以水象征仕宦阻隔的意蕴内涵再次深化,更能彰显盛唐气象影响下诗人面对艰险而不惧的豪迈情怀。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9]p156”以有形之水喻无形之情思,使这种情思显得形象且深情绵邈。又《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9]p164,则以水的深度喻友谊的深厚,亦是以水喻人世情长的典型例证。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意象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从“禅韵壶”看佛教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
意象、形神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